• 09月27日 星期五

新加坡为什么强制四个种族混居在一起

“新加坡实在是太小太脆弱了,任何一场种族动乱都可能让这个国家毁灭。”

小曼今天继续分享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写的《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这本书详细地讲述了他建设新加坡的过程。

新加坡主要有四个种族:华人(近80%)、马来人、印度人和欧亚混血。李光耀的很多政策都是为了防止种族动乱的发生。包括在《身为华人的李光耀,为何选择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语言?》(点击可查看)一文中,小曼所介绍的新加坡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政策。

1989年,新加坡政府强制四个种族的人必须混居在一起,而且必须按照规定的比例来居住,即每个小区必须有25%的马来人,13%的印度人和欧亚人。而且政府还规定,其他种族不得把自己的房子卖给华人(在这项政策实施之前,其他种族的人会把自己的房子高价卖给华人,最终一个小区又全部是华人了)。

李光耀认为要想实现种族和谐,就必须要让不同种族的人互相了解,才有机会消除隔阂。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住在一起。

新加坡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殖民政府在殖民地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把不同宗教或种族进行隔离,英国殖民政府在新加坡、在印度,比利时殖民政府在卢旺达都是如此。

当殖民政府撤离后,宗教或种族隔离留给殖民地的是什么后果?卢旺达在九十年代发生了毁灭性的种族大屠杀,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之间产生了延续至今的仇恨,以及英国殖民过的斯里兰卡、圭亚那、塞浦路斯至今都宗教或种族冲突不断。

而只有新加坡这样一个由多种族组成的移民国家在英殖民地撤离后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种族和谐。因为新加坡政府打破了英国殖民政府隔离不同种族的做法,直接强制不同种族混居。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符合了接触理论所提到的,要想不同团体长期和谐共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进行高质量的接触,因为很多冲突发生的原因是互相不了解。

在小曼看来,殖民政府之所以让不同宗教或种族隔离,是为了方便他们管理,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都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会降低发生矛盾的可能性,短期内社会似乎是和谐的。但长远来看,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群体之间,必定会产生利益上的冲突。冲突一旦发生,长期隔离互不了解的两个群体便产生了仇视甚至仇杀。

殖民政府考虑的只是短期的和谐稳定,他们当然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在这个地方掌权,不同宗教或种族隔离对他们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办法。而为一个国家长远考虑,混居才能带来更持久的和谐稳定。虽然在混居之初,因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导致矛盾重重,但磨合之后会互相了解,消除隔阂。

为了长远的社会和谐,李光耀还做了一件事情——打压华人、扶持马来人。因为华人在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甚至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而马来人在经济平均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上都落后于其他种族。

他认为要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是,不能让任何种族有优越感。虽然身为华人,他抵制华人,他不希望华人凌驾于其他种族之上。另一方面,当时新加坡的很多华人仍然把中国当为祖国,这或许也是他打压华人的原因之一。

小曼一直认为,优越感是宗教和种族冲突的根。而优越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互不了解。所以,不同宗教和种族混居也可以帮助消除优越感。

(我叫分割线…………)

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小曼在英国时认识了一对当地夫妻,他们有一个18岁的儿子。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的儿子在法国出生和上幼儿园,在非洲读小学,在台湾和上海读完初中,然后回到英国读高中。

当时我离开英国时,他们告诉我,快50岁才生了这个儿子,从儿子出生,他们就做好了不能长久陪伴他的准备。于是,他们有意让他与来自不同种族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接触。他们希望他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交到朋友、能幸福地生活。他们认为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了,他们的儿子现在能与不同种族、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一天他们离开了,他们相信他也能不孤单地生活在这世上。

我并不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值得普及,但我赞同培养孩子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不孤单地活下去的能力。如果要培养这样的孩子,就让孩子去接触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不要让孩子有优越感。一方面,世界之大,人外有人,优越感容易让孩子成为井底之蛙;另一方面,父母无法确保孩子永远处于优越的位置,当孩子“掉”下来时,失落感会在他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

上一篇新闻

50道美食调查 狮城人最爱海南鸡饭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银行的硬核时代来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