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勤学熬汤头调味 盼留住老字号美味
从“真空慢煮”制作日式杂菜饭的年轻人,到当学徒练煮粥手艺的被裁经理;从放弃稳定工作卖虾面的前白领,到创新面煎粿的年轻机师。
过去七个月以来,六位记者在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中,用30个别样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众小贩的动人故事,今天的故事是本系列的最后一期。
这些报道中有谈到小贩们手艺的传承创新,也有他们对创业守业的坚持,这些故事既是小贩自己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又是背后无数小贩生活的缩影。
新加坡小贩文化如今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一切都离不开小贩们背后默默的耕耘,未来他们定将继续用自己的故事谱写下本地的特色美食文化。
兄弟三人合伙开肉骨茶摊,42年来投注心血致力让食客们尝到原汁原味的潮州肉骨茶,言传身教也影响年轻一辈,不愿让父辈一手打造的美食招牌付诸东流,如今已在摊位学习三年,未来有计划接手。
浅褐色的汤头清澈,却也不掩一抹浓郁的肉骨香,当记者问起这家位于宏茂桥10道的成记肉骨茶的营业年数,老板娘答道,“一眨眼就过了42年…”
冠夫姓的老板娘陈江亻颉荏(61岁)说,肉骨茶本是丈夫的家族生意,当初家中小叔跟着表兄弟学习烹煮肉骨茶的手艺,学成后便与自己的丈夫及另外一个弟弟到宏茂桥自立门户。
“我们总是花上整个晚上剁肉骨、调制蒜头胡椒等配料,配好林林总总的香料,这一切的功夫最后才烹煮出那一碗碗香浓的肉骨茶。”
陈江亻颉荏说,忆起当年自己还是个阿姐时就来到摊位做工,好些年过去了,当初的阿姐变成了阿嫂,但肉骨茶还是那份肉骨茶。
“最在意的就是潮州肉骨茶汤头的原汁原味,尝上一口,入口顺滑,直通脾胃。”就是凭借著这股坚持,这间老字号才得以42年的岁月里依旧在食客心中留下一席之地。
不过,随着摊主们的年纪渐长,这间老字号如今也得为寻找未来的接班人作打算。
陈江亻颉荏说,三年前儿子毕业后,便选择来到摊位学习,“虽然我当然希望自家的美食招牌后继有人,但未来他是否愿意接手摊位,这一切还得由他决定。”
除了最有名的肉骨茶,也售卖卤猪脚、潮州蒸乌鱼,搭配着豆枝、芥菜等小菜。(邬福梁摄)
从蒜头到肉骨都须精挑细选
为一抹古早味,从蒜头到肉骨都要花上时间精挑细选。
陈江亻颉荏表示,这些年来,摊位的每个人最在意的就是自己肉骨茶的那个古早味,“因此从胡椒到蒜头,再到肉骨,都是我们严格挑选,花上心思调味,为的就是让食客们尝到传统潮州肉骨茶的原汁原味。”
“这是我们40多年来的坚持,选择上好又新鲜的排骨,搭配调制的蒜头及胡椒烧煮,每个步骤都很注重。”
陈江亻颉荏也说,除了招牌的肉骨茶外,摊位也有售卖潮州蒸乌鱼及卤猪脚。
她也告诉记者,因为受到禁堂食的影响,不少食客只得打包,因此食物味道上稍打折扣,因此生意稍有减少。
“当年的沙斯和经济危机我们都撑过来了,相信凭借真材实料的好味道,在恢复堂食后,食客们也一定会再来捧场的。”
当了3年学徒 坚定接手摊位决定
曾认为当小贩又累又苦,但三年学徒所感所闻让他坚定接手摊位的决定。
陈嘉康(25岁)受访时说,“我原本认为,当小贩无疑是辛苦的,工作的环境热又得每天接触油烟,但想到父辈打造的美食招牌就得被迫歇业,我一咬牙便来到摊位学习。”
他说,虽然小贩生活确实劳累,但看到自己亲手做的自家招牌食物受顾客喜爱,还是不禁觉得备受鼓舞。
陈嘉康说,自己下来还是会在摊位内慢慢学习,也期盼著有朝一日学成,能够作为接班人传承美食招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