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驻新使馆提醒在新中国公民警惕“虚拟绑架”电信诈骗
近日,一中国公民从国内向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求助,称其在新加坡留学孩子失联,学校及同学均不掌握其去向,已向当地警方报警。我馆随即与警方取得联系,要求其尽快侦破此案,保障我留学生人身安全。
经过警方全力侦查,最终破案,确定该案为针对留学生的“虚拟绑架”案件。
新加坡警方及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提醒在新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生,高度警惕电信诈骗和虚拟绑架,做到不轻信、不转账,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此外,新加坡警方去年共破获83起诈骗案件,大多数与网络爱情诈骗有关。114名人士和17间机构在侦测和防范诈骗案件上做出的贡献,24日获颁商业事务局颁发的 “社区合作奖” 。由于他们及时干预,让受害者不至于损失共320多万元的金额。
警方发表文告说,在网络爱情诈骗案件中,骗徒通常会先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线上交友平台与受害者认识成为朋友,以获取他们的信任,再骗走他们的金钱。
获嘉奖的17间机构包括银行、汇款机构和商业机构等。他们除了迅速采取行动外,他们也因与商业事务局密切合作,制定和落实措施以预防犯罪发生,并打击诈骗活动。
商业事务局局长周祥泰指出,去年的诈骗案件比前年增加了65%以上,被骗的款项也增加了逾57%,从2019年的1亿700万元增加到了去年的2亿680万元。而反诈骗中心去年截获了5760万元的诈骗金额,这占受害者损失款项的35%。
另外,反诈骗中心也与30多间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这能有地效阻断非法资金的流动。今年1月,反诈骗中心首次与银行展开针对假投资平台诈骗案件和假赌博平台诈骗案件的联合行动,在受害者损失更多款项前主动介入,成功识别200多名受害者,并对近100名允许骗子使用其银行账户的帮凶展开调查。
周祥泰说:“随着诈骗活动的不断演化,执法机构必须与个人和机构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以有效打击网络犯罪。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共同打击诈骗。” 他说,有信心在大家的支持下,让新加坡成为国人的安居之地。
警方会继续与多方紧密合作防止诈骗案件的发生,让民众了解目前的罪案趋势。特别是当公众通过电话、社交媒体和线上交友平台等与陌生人交流时,要保持警惕。
欲查询更多有关诈骗的资料,可浏览www.scamalert.sg或致电反诈骗热线1800-722-6688。任何掌握类似诈骗案件信息的民众都可以致电1800-255-0000或在www.police.gov.sg/iwitness通报。
公众也可以通过防诈骗应用ScamShield屏蔽或举报诈骗电话。ScamShield应用目前可在iOS设备上使用,也可以从手机应用程序商店免费下载,稍微将推出Android版本。
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疫情期间骗子们的诈骗手段。
假冒大使馆诈骗
此前,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官网发公告称,疫情期间假冒中国驻外使领馆进行电信诈骗再度猖獗,已有多名在新公民上当受骗。
在此类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均谎称自己是使馆工作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将来电号码伪装为使馆网站上的公开电话,恐吓留学生“身份证被冒用”、“卷入贩毒案件”、“涉嫌洗钱”。
此外,要求留学生在“案件审理”期间注意“保密”,并“协助”留学生将电话转接至国内“公安机关”,诱骗留学生提供银行账户和密码,或向所谓“安全账户”转账汇款。
对此,使馆提醒,所有以大使馆名义来电,转接国内公安机关并要求转账的,都是诈骗电话。
假冒邮局、物流诈骗
在此类案件中,留学生会接到以国际物流公司、中国驻外使领馆甚至公检法单位名义的电话,称自己邮寄的非法包裹被拦截,并以“涉嫌洗钱”“已列入签证黑名单”“将被驱逐出境”等一系列话术相威胁。
骗子通常会诱骗取学生将钱款转移到“安全账户”,以“接受调查”。这种骗局在留学圈极为常见,记住骗术最核心的一点就能准确识别—所有在电话中要求转账汇款、索取银行账户等个人财务信息的几乎可以肯定就是诈骗。
假冒银行诈骗 网上金融骗徒通过发电子邮件联络你,或者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网站论坛上与你接近。
互联网也可能将你引领到一个网站,而这个网站专门设计来收集你的身份信息。
对此,同学们主要记住不要受“内幕消息” 之类的宣称诱惑。删除和阻挡垃圾邮件。投资前务必索要你所需的全部资料,并将全部通信函件和投资资料复印保留。
假冒大学兼职网站诈骗
骗子会要求受害人交出按金或手续费,但从没有为受害人真正去找工作,纯粹是一种讹骗金钱的手法,有些“中介公司”于骗取一定受害人数目之后,便会换离原本的地址,再以另一间公司名义在另一处地点“开张”。
对此,同学们要记住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曾经向他人提供个人资料,应特别小心考虑对方将会如何使用自已的个人资料,如曾经向外人提供个人资料。
此外,同学们要特别留意银行及信用卡的月结单,是否曾有大笔开支是自已从来没有用过,如有怀疑应与有关财务机构联络。
电信诈骗
在此类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惯常手段大致可归纳为4点:
通过技术手段对电话号码进行伪装;谎称自己是使领馆、公检法或出入境工作人员;恐吓留学生“身份证被冒用”“卷入案件”“包裹中含有非法物品”。诱骗留学生提供银行账户和密码,向所谓“安全账户”转账汇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