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园之城”到“花园与水之城”——新加坡ABC水计划
《ABC水计划设计导则》(第四版)
ABC水计划是新加坡应对城市降雨径流管理难题的核心策略。在其系统的综合治水框架指引下,新加坡探索出了一套兼顾雨水资源利用、防洪除涝、水环境质量改善、滨水空间品质提升的生态治水路径。
热带岛国的治水困扰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是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地区。降雨具有密度高、持续时间短、分布集中的特点。长年监测数据显示,新加坡年均降水达到2 400毫米,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充沛的降水为新加坡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带来了大量的淡水。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岛内水道过短,地表径流迅速冲刷入海,降水没有充分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除此之外,由于城市集中高强度开发导致净流总量和污染物增加,而硬质化河道的生态净化功能弱化,容易产生内涝和水污染的问题。如何有效治理降雨径流,成为新加坡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议题。
新加坡2020年降雨量分布图
来源:新加坡气象局
1980—2018年新加坡降水趋势
来源:新加坡气象局
ABC水计划:
一个系统的生态综合治水框架
2006年,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lic Utilities Board,PUB)提出了Active, Beautiful, Clean Waters Programme(简称ABC水计划),其核心目标是系统地加强城市水资源管理,充分发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同时兼顾暴雨内涝治理和水环境改善,将环境、水体和社区融合到一起,开拓新的社区公共生态空间。其中,降雨径流管理(Stormwater Management)是ABC水计划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降雨径流管理优先考虑的是排水安全需求,是一种快速排水的理念,通过城市排水系统和河道将水直接导入水库、海洋中,以消除洪水和内涝风险。城市化初期,在这种治水理念驱使下,许多自然河道被改造为混凝土渠道,以减少河岸侵蚀、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雨量逐渐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建设范围扩大导致地面不透水区域过于集中,降雨后地面雨水径流的总量也不断增加。按照传统的降雨径流治理逻辑,只有不断改造城市排水系统、不断扩大硬质河道断面,才能维持排水能力与降雨压力的线性关系。
快速排水导向的传统降雨径流管理模式
来源:《ABC水计划设计导则》
MTExLjY1LjU3LjE0Mw==
ABC框架下生态策略优先的降雨径流管理模式
来源:《ABC水计划设计导则》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和排水基础设施的逐渐固化,传统径流管理策略的缺点逐渐凸显。一是过度依赖排水系统和硬质化河道,无法有效解决水体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城市建成区内实施改造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经济投入巨大,但系统改造效率极低。
对于新加坡而言,以更系统的视角审视降雨径流管理问题,从根本上转变工作思路势在必行。因此,PUB借鉴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等经验,尝试将径流管理从单纯的快速排放,转变为“源头—过程—末端”的全流程系统综合治理,在保留较强的排水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减少径流总量、净化径流污染、利用径流资源的可能性。其中,源头处理是指在场地内设置原位雨水缓滞或调蓄设施,减少径流产量;过程治理是指在径流传输的路径上,通过加大排水管道、增加河道水深、设置调蓄设施等,增加雨水管网或河道对降雨径流的容纳能力;末端治理是指加强对末端河湖系统的保护,如强化防洪堤坝等。
与传统降雨径流管理相比,ABC水计划中最显著的变化是高度强调“源头治理”的作用,大规模推广分散式的生态化径流治理工程技术。具体而言,这些生态治理工程的作用包括:削减高强度降雨期间峰值径流量,延缓峰值流量出现的时间,从而提高地区的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对径流中的污染物起到吸附、净化等作用,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含量,改善水体环境品质;设施蓄存的洁净雨水可作为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杂用水,补充水资源;对城区硬质下垫面进行生态化改造,提高地区生物多样性,改善滨水公共空间生态品质。
两种降雨径流管理模式下降雨径流量对比示意图
来源:笔者自绘
新加坡水系网络示意图
来源:新加坡气象局
导则先行:
提供专业、细致、常新的技术引领
为更好地指导开发商和专业技术人员将ABC理念应用到实际项目中,PUB于2009年推出了第一版《ABC水计划设计导则》,此后根据工程应用效果和各界使用反馈,不断对导则内容进行修正和更新,至2018年推出了第四个版本。
提供丰富的工程技术清单
生态化工程技术是ABC水计划的基础。在《ABC水计划设计导则》中,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径流治理全流程、各类下垫面全覆盖的技术措施清单,为开发商和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基础。
ABC水计划设计导则推荐的常用生态化工程技术清单
来源:《ABC水计划设计导则》
倡导生态治水导向的场地规划设计
城市水问题的核心是人类建设活动会对自然水循环过程造成负面影响,而传统的场地规划设计中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ABC水计划提出,场地规划设计应该改变片面追求单一功能的思路,尝试用更加生态化的方法,充分发挥微地形、植物、水体等要素的渗水、蓄水、净水功能,实现主体功能与综合治水需求统一的高品质空间开发。
ABC倡导的场地规划设计模式示意图
来源:《ABC水计划设计导则》
因地制宜的场地设计指引
《ABC水计划设计导则》为不同类型的项目提供了本地化的规划设计参考路径。
建筑设计指引。由于新加坡城市化地区比例极高,PUB希望除绿地、水体、广场等开阔空间之外,密集的建筑也能在综合治水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导则最大限度挖掘了建筑项目中生态化工程技术的应用潜力,提出了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设计指引。具体的生态化技术包括绿色屋顶、空中花园或生态露台、立体绿化、地面绿化、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等。
ABC水计划中的建筑设计指引示意图
来源:《ABC水计划设计导则》
Kampung Admiralty社区综合体
ABC理念下的生态化建筑设计
及其雨水治理方案
Kampung Admiralty是一座集养老公寓、医疗康养、幼托、商业、广场、公园及其他便利设施的社区综合体。该项目依托阶梯状的建筑轮廓,综合设置了多种ABC水计划生态工程技术。首先,第七和第八层的屋顶绿化和生物滤池对径流进行初步收集和净化;其次,径流汇至第六层和第三层的雨水花园,得到进一步净化;再次,径流进入第二层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能够为建筑提供多达5天的绿化浇灌用水;最后,多余的径流经过植被繁茂的地表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后,进入排水系统排出。在ABC水计划指引下,该项目实现了社会服务功能、生态景观品质和雨水综合治理的和谐统一。
Kampung Admiralty社区综合体
来源:ABC水计划网站
道路设计指引。道路雨水径流具有汇流快、流量大、污染浓度高等特点。导则针对车行道、步道、社区道路等不同道路项目特点,提供了不同的设计案例,并梳理了植草沟、生态树池、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等工程技术的适用条件。
河道湖泊指引。河道湖泊是城市中宝贵的自然生态空间,也是降雨径流过程治理和末端治理环节的重要载体。导则提出,可以通过人工设堰或水坝蓄水,增加开阔水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改善景观品质、增强蓄水和净水能力。对于城市范围内的河道,在确保其水力条件的前提下,可利用爬山虎、灌木从、生态石笼等进行河岸生态化改造;空间有限的河道,可实施单侧生态化改造,或者用卵石和水生植物改善河床生态服务功能。
硬质河道生态化改造
以加冷河两岸碧山宏茂桥公园为例
加冷河原本优先考虑泄洪需求,采用了硬质混凝土河道的建设方案。然而,随着两岸用地高强度开发建设,加冷河的设计排水能力逐渐捉襟见肘,沿河空间也无法满足两岸市民的生态和公共活动需求。PUB和国家公园局联合将加冷河从笔直的混凝土河道改为蜿蜒的自然河流,采用生态化柔性护岸、生态湿地、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塘等生态工程技术,使之既能满足城市雨洪管理要求,又能创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该项目建成后,为两岸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最佳选择,是ABC水计划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
加冷河两岸碧山宏茂桥公园
来源:ABC水计划网站
重在落实:
强化实施和运行维护环节质量把控
降雨径流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链式系统,从雨水降落到最终汇入河流湖泊,在汇水、传输、下渗、蓄存、释放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好工程衔接,否则径流的走向就会偏离原本设计方案,导致无法实现控制目标。因此,项目规划和设计只完成了ABC水计划的一半工作,做好工程实施和后期运行维护对于实现ABC水计划目标同等重要。
在工程实施环节,ABC水计划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监管:
场地调查。审查施工现场条件是否与设计方案匹配,如果存在施工障碍,需反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在场地调查时,如发现土壤渗透性与设计参数不一致,则需重新核算工程规模和结构等设计参数。
现场协调和施工监督。为确保工程效果,施工环节必须有ABC认证的技术人员现场监督,包括防止过度开挖,检查设施周边竖向关系,防渗层性能测试,确保逐层施工等工作。
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各种ABC设施需要维持其设计的汇水、蓄水、净水、排水性能,因此需要做好长期跟踪维护,包括控制周边微地形以维持汇水范围、定期清理杂物以防止设施堵塞、防止蚊蝇滋生、环境安全控制、亲水生境培育等。
项目认证+职业资格认证:
可持续推进的制度保障
ABC项目认证体系
2010年,PUB推出了ABC水计划项目认证体系,对在项目中应用ABC水计划理念的机构和开发商进行官方认定。申认证的项目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取得至少百分制中的45分,以及单项得分不低于5分的成绩。这四方面分别是:活力(30)、美观(30)、清洁(30)、创新(10)。2017年,PUB进一步推出了ABC金质认证,以表彰在生态治水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项目。获得认证的项目需得到至少65分,并且项目范围内至少40%的径流需通过生态工程技术进行处理。
自ABC计划实施以来,大量精品项目得到社会认可,ABC认证体系的权威性也因此不断加强,生态综合治水的理念推广与项目价值提升实现了良性互动循环。在新加坡,一个项目如果能够取得ABC认证,就自然带上了高品质生态治水项目和亲水公共空间的标签,能为项目提供额外的价值认同。此外,ABC认证体系也被新加坡政府的其他认证系统所引用,如在新加坡建设局的绿色标记认证体系中,取得ABC认证的项目也能得到加分。
ABC项目认证评分表
来源:笔者自绘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降雨径流的汇集、处理和排放需要依托科学的场地规划、适宜的工程设计、精细的建设实施和专业的运行养护。随着ABC项目不断增加,新加坡国内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2011年,PUB联合新加坡工程师协会(IES)、建筑师协会(SIA)和景观设计师协会(SILA)、住房发展局(HDB)、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和国家公园局等部门,推出了ABC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PUB进一步推出了ABC职业资格注册体系。通过ABC人才培养计划的工程师还可以取得IES、SIA、SILA等机构的联合认证。此外,PUB还定期举办经典案例研讨会等活动,使ABC设计师持续跟踪新的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保持与时俱进的前沿设计能力。
为加强ABC项目开发控制体系管理,保障项目的综合治水效果,PUB规定2014年起项目开发方必须聘请ABC注册设计师,参与项目设计、跟踪实施并制定维护计划。对于有长期径流控制目标的项目,ABC注册设计师还需每年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确保工程实际运行情况达到设计标准。
ABC人才培养体系成为ABC水计划得以持续推进的制度性保障。高素质的ABC专家确保了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品质。
多元参与:
彰显滨水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营造更多高品质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使市民能够自由享受滨水公共空间的生态服务,是彰显水的价值的关键。在PUB指导下,ABC水计划通过多样的形式扩大公众参与。
发展ABC “水之友”活动小组。PUB引导不同人群参与到ABC水计划中,形成约300个“水之友”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可以参与PUB组织的与水相关的公益活动,也可以在PUB指导下发展自己的特色活动,进一步扩大ABC水计划生态治水理念的宣传范围。
利用精品项目开展科普教育。ABC水计划对公众提供关于生态治水措施、河流生态学、人类活动与水体关系等培训活动,已经有超过1万名市民参与。此外,PUB与多所学校搭建固定合作机制,将ABC水计划引入到校园设计中,既丰富了校园生态系统,也为学生更好理解生态治水工程技术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案例。
积极响应社区需求。在ABC项目的概念方案阶段,PUB会深入倾听项目周边社区的活动需求,针对性地设计滨水公共空间,实现项目的多元社会价值。
以Kolam Ayer段滨水区为例
PUB于2008年对加冷河Kolam Ayer段进行了生态滨水区改造。具体措施包括硬质护岸生态化、生态浮床、滨水带雨水生态截留和净化设施等。该项目还构建了一条从护岸带延伸至河道中的滨水活动平台,为市民提供了极佳的观景、游憩、垂钓空间。地区还会定期自发组织“河边早餐”、节日庆典等活动。每年3月22日,Kolam Ayer滨水段举办由PUB与当地市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皮划艇竞赛,成为新加坡有名的水上运动盛事。
Kolam Ayer滨水段和皮划艇比赛
来源:ABC水计划网站
成效显著:
生态治水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新加坡1967年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引领了新加坡半个世纪的城市高品质建设。在PUB提出ABC水计划时,确立了建设“花园与水之城”的口号,将ABC水计划定位为国策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此后,经历十余年的不断发展,ABC水计划逐步形成一套融合项目管理、技术指引、人才服务和公众参与的生态综合治水体系。
2010年至2018年间,在ABC水计划指导下,新加坡大量生态治水示范项目得以建成,其中75个项目取得了ABC官方认证。城市易涝区域不断减少,雨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逐渐增加,安全优美的河湖岸线和滨水活动空间更加便捷可达。从“花园之城”到“花园与水之城”,ABC水计划提出的初衷正逐渐成为现实。
我国近年大力推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行动,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管理和实施的问题。新加坡ABC水计划历经十余年的探索、积累和迭代更新,其经验可能对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
具体而言,一是需要夯实生态治水的工程技术基础,规划设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不同工程技术手段的特征,以便在项目早期制定更合理的方案;二是必须狠抓项目实施和运行维护,确保项目能够持续发挥生态治水效益;三是注重品牌效应,让开发主体自我驱动,不断打造精品项目;四是培育多元价值认同,形成全社会参与的乐水文化氛围和生态发展共识。
(供稿:市规划院、作者:刘龙 市政分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