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小小岛国满城绿意,感受大树的灵性,享受大树的呵护,未必要山高水远走进丛林深处。野外的树木恣意生长,焕发勃勃生机与自然魅力;路边的树木守候在川流不息的繁忙路段或人来人往的城市公园,呵护着每一名过客,也别有一番人间趣味。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福康宁山上苍劲古树处处可见。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绿树成荫,寻常日子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偶尔出国回来出了机场,高速公路上大树整齐林立,摊开手臂欢迎著每一个旅人,顿时心情欢畅,仿佛空气都清新起来。

无法出国的日子,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格外令人珍惜。社交媒体上贴满了伙伴们在弹丸岛国上努力寻幽,拥抱自然的照片。

生活处处有风景,小小的岛国满城绿意,感受大树的灵性,享受大树的呵护,未必要山高水远走进丛林深处。野外的树木恣意生长,焕发勃勃生机与自然魅力;路边的树木守候在川流不息的繁忙路段或人来人往的城市公园,呵护着每一名过客,也别有一番人间趣味。

承载集体回忆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五丛树脚,无比亲切地在一代国人心中烙下深刻印记。

新加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植树,大街小巷,公园绿地,已种下超过200万棵树,在寸土如金的城市里安守着自己的岗位,润物细无声地陪伴着平民百姓的寻常生活。

就像“五丛树脚”,直白而通俗,自然而然地深入民间,无比亲切地在一代国人的心中烙下深刻印记。

五棵树下,换成用其他语言来讲,都不容易猜想出到底指的是什么地方的哪五棵树。再怎么避用方言,这四个字都必须要念成“Gor Zhang Chiu Kar”,一听无人不晓,称得上是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树木相关地点。

五棵树下正式的名称有康乐亭、滨海公园(Esplanade Park)、伊丽沙白女皇道(Queen Elizabeth Walk),准确地点就是康乐通道(Connaught Drive)旁边濒水的林荫步道。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少了游客的康乐通道清幽寂寥。

在休闲去处不多的年代,五棵树下是深受喜爱的玩乐地点。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到这个市区里的海滨公园游玩,吹海风看鱼尾狮,空气中美食飘香,气氛热闹悠闲。

老实说,充斥着新奇与趣味的童稚出游,对于遮荫的五棵大树,并没有留下特别印象。大树不语,默默庇护着树荫下的游人。直到某一天突然意识到身边好像少了一点什么,老树连同树下的年少身影,都已成为久远的回忆。

五棵树都是本地土生的青龙木,90年代因为感染病菌被移走。为填补移走的老树,国家公园局培育出能够抵抗病菌的青龙木新品种,2015年选出五棵茁壮的青龙木,从比达达利(Bidadari)绿地移植到“五丛树脚”原址,重现当年旧景。

如果树会说话

五棵新树出身于比达达利,就在我家附近。前身为坟场,目前是建筑工地,也有部分已经落成的组屋。从坟场到组屋区,这里有好几年是一片空地。

放空的那几年我经常到草地上乱走,不时会看到新的树木突然出现,也有旧的树木整棵消失。脑子里出现过各种移花接木与树精遁地的奇想,直到看到“五丛树脚”的新闻,才明白原来这就是公园局培育树木的绿地之一。

新加坡每条道路的树木都经过精心规划,树种也细心培育。看似自然形成的道路景观,幕后都有园艺专家的用心经营。老树生长到一定的规模,具有历史人文或植物学等方面的意义,还会被列为受保护古树(Heritage Tree)特别照顾,目前有大约270棵。

城市发展,市容改头换面,古树屹立在同样地点见证世事变迁。就在比达达利同一地区,留存着一棵上世纪的老青龙木,身高32米,周长7.7米,树龄60年以上。从我有记忆以来,就屹立在车来车往的实龙岗上段路边。以前这一带树木很多,路过时并不会多看它一眼,直到有一次进行大型路面工程,大树被围起来特别保护,孤高的身影显得特别突出,才意识到这棵路边的老街坊,已晋升受保护的级别。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实龙岗路上段的青龙木古树,对面是比达达利新组屋区。

尤其过去几年,比达达利大兴土木,周边的甘榜、学校、医院、坟场,都已经不留痕迹,原本屹立在坟场与草地上的伙伴们已去了更好的地方,新建的组屋区欣欣向荣,只剩下孤零零的青龙古树留守着上世纪回忆,高耸挺拔依旧。如果树会说话,会娓娓道出哪些动人的地方事迹?

我偶尔也会想起那些已经搬迁的伙伴们,追忆著哪个角落曾经屹立着什么样的树,揣想着倘若有缘再见,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又是否树颜依旧。

所以,得知五棵青龙木获选为标志性的“五丛树”,专程到树下看了几眼。

伴随国家一起成长

少了外地游客的五丛树脚清幽寂寥,移植过来的五棵树,显得怯生生难与周边大树争宠,但青龙木能够长到40米的高度,假以时日就能融入整个环境,再次吸引路人的目光。

五丛树脚的重现,是市政区树木之旅(Civic District Tree Trail)的其中一个看点。国家公园局规划的这条路线,以总统府大门为起点,到新加坡河畔的莱佛士登陆点结束。途径新加坡艺术学院、赞美广场、莱佛士酒店、战争纪念公园和皇后坊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和建筑。全程3公里,涵盖20个树木看点,包括一些受保护古树与特色树木。

整条路线最大的亮点是康乐通道路边的成排雨树,44棵雨树当中有22棵列为古树,也是本地同一条道路上拥有最多受保护古树的地点。雨树原生于南美洲,1876年起引入新加坡,大量种植于道路旁遮挡阳光。康乐通道这批雨树于1880年代种在新滨海路(New Esplanade Rd,康乐通道前身)边,有些树龄已超过130年。百年岁月生长得高大粗壮,形态优美,树冠如巨伞撑开伸展,树荫覆盖了整条马路。巨大雨树屹立在政府大厦草场旁,见证重大历史事件与国家庆典,伴随着国家一起成长。

路线上另一标志性大树是已经消失的新加坡艺术学院(SOTA)老青龙木。原本的路边树,树龄约40多岁,建造学院时特别花心思把大树纳入建筑设计中,让大树仿佛从钢骨水泥框架中突围而出,传奇大树被学生昵称为“知识之树”,呵护莘莘学子,2018年因为严重腐朽,难逃被砍伐的命运。砍伐前师生与大树依依不舍道别,制作艺术品留念。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2014年的新加坡艺术学院老青龙木,此情此景不再。

我还记得老树早期的样子。平平凡凡屹立路边,车来车往中摇曳生姿。如果没有被建筑框起,大树也许不会腐朽,但是如果没有建筑师的巧思,大树也许在更早的时候已经被迫让路,更不会在生命中的最后八年,在学院历史上留名。

树木有自己的命运,在自然天地间盛衰枯荣。寻访古树,也因此比起一般的古迹之旅,更多了几分触动人心的感怀。

岁月更替走过不同阶段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博物馆旁边的印度榕树。

市政区树木之旅从福康宁山下经过,但没有上山。只列入国家博物馆旁边的印度榕树,估计已有超过60年的历史。从古树后面的电动扶梯上山,山上另有一条福康宁树木之旅,规划出两公里的步行路线,绕着山顶一圈,列入沿途的25棵特色大树。

福康宁山上大树密集,未必要按图索骥。步道上随兴漫游都能邂逅古树,最显著的是福康宁中心草坪上的细叶黄檀树。

细叶黄檀原生于缅甸与泰国,英殖民政府时期引入本地作为绿化用途,也在福康宁山上大量种植。此树估计有超过80年历史,原址曾是本地首个基督教坟场,上世纪的许多结婚照片也经常以此为背景。近年这片草坪成为举行户外活动与现场演出的人气地点,周末常看到外籍帮佣在树下野餐休憩。挺拔大树,承载过多少哀乐悲欢。

福康宁山上苍劲古树散见于各个角落,每次上山都有不同的发现。大树有如活的艺术品,在岁月更替中展现生命的不同阶段,为公园绿地变化出不一样的景观。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摄于2011年,凤凰木古树曾经的花开时节。

莱佛士台一棵凤凰木,盛开日子曾经兴旺如满树火焰,近期旧地重游只见花叶落尽的枯枝,有如雕塑品以铁架扶持,仿佛老者依著拐杖,颤巍巍立于风烛残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想起当年树下兴奋捕捉烈焰花开,再回首已白了少年头。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莱佛士台的凤凰木古树,花叶落尽,枯枝有如雕塑品。

寻找心中那棵树

从地图上的古树分布来看,市区里古树最密集的有市政区、福康宁山、植物园三个地段,各有一条树木寻访路线(路线地图可从公园局网站下载)。新加坡植物园是殿堂级地位,有大约60棵古树,1.5公里的探索路线涵盖了其中七棵,包括五元钞票上的香灰莉木,称得上是新加坡最具辨识度的古树。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五元钞票上的香灰莉木是最多人认识的古树。

市区以外另有一处古树密集地点是在樟宜尾,1.5公里的路线列出九棵古树。看得不过瘾还可搭船过去乌敏岛,3.5公里的路线有14棵古树。

网络时代发掘出不少好看的大树,如实里达上段蓄水池的网红木麻黄,裕廊湖花园里不是真树的孤树雕塑,引来拍照人潮。一些少为人知的地点,其实也能找到不少有特色的大树,未必在网上爆红或列入树木之旅中,等著有心人来寻访。

有时候不经意间路过某个寻常街头、公园里不起眼的角落,突然一棵树吸引了目光,枝叶在风中摇摆轻舞,阳光穿过树叶间洒落一地树影,仿佛能感受到大树的招呼。

遇见喜欢的大树,不须是古树或名树,都可上公园局网站exploretrees.sg搜寻。网站上网罗全岛各地超过50万棵树木,地图上找到了那棵树,就能显示树名与相关资料。

或许每个人心目中都有特别投缘的树,像老朋友一样常驻心中。未必会专程到树下游玩,路过时投以目光问候,久不见面时偶尔想起。

文/图:黄匡宁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你可知道承载最多集体回忆的“五棵树下”在哪里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贩文化

下一篇新闻

她——白天是景观建筑师,下班后拿起刺绣针一针一线勾勒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