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从农田到智慧之城,屡获殊荣的新加坡榜鹅新城做对了什么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有限,人口密度逐年攀升。尽管如此,全球宜居指数榜单上,新加坡始终位列前茅。它是如何做到的?

榜鹅新城的发展成果是新加坡近年来交出的一张漂亮答卷。作为位于新加坡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新城,榜鹅不仅延续了新加坡一贯的花园城市规划理念,同时强调以技术为驱动,实现人与自然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以公共运输为导向,建设绿色出行新城

榜鹅新城(Punggol)位于新加坡东北角,距樟宜国际机场不远,它的地名源自马来文中的“Punggol”或“Ponggol”,意思是“用弯曲木棍把树枝钩下以采收水果”。这个地名反映了榜鹅与农业紧密关联的过去。在新城开发建设之前,那里一直是农业地带,遍地都是庄稼与种植的果树。当时的榜鹅名不见经传,更与“智慧”二字少有关联。

1998年,榜鹅新城建设之初,新加坡政府就确立了采取TOD(

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即“以公共运输为导向”)模式进行开发。新加坡资源紧缺,必须通过细致规划,保证每一寸土地得到最高效利用,有效聚人、聚产的TOD理念正好为其所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意识到了小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城市交通产生的巨大压力,由此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小汽车的政策。TOD模式下,榜鹅新城的核心是以捷运(MRT)和轻轨(LRT)构成的综合轨交系统。有了轨交的连接,各种人才和资源都能聚集到新城,并与中心城区保持联动。从榜鹅乘坐轨交到新加坡金融腹地多美歌只需20分钟,到市中心的乌节路也只需25分钟。在榜鹅轨交站的东南角,还设置了公交换乘停车场,进一步完善了整个新城的公共运输系统。根据规划,住房、商业、公共服务等城市核心功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在轨交站周围,帮助榜鹅成为真正的绿色出行新城。

从农田到智慧之城,屡获殊荣的新加坡榜鹅新城做对了什么

在推动新城与轨交站融合的过程中,新加坡也走过一些弯路。根据乔治亚理工学院城规与建筑学院学者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的新加坡新城格局以“棋盘式”为主,即以地铁站为中心,主干道为边缘,城内的几个副中心与中心由轻轨相连;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更多功能向地铁站聚集,一种“灯塔式”的发展模式开始占据主导。原来分散在新城的组屋被重新规划,进一步向地铁站靠拢。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根据欧美国家的实践经验,TOD高密度发展模式在提高生活便利度的同时,带来的高容积率也可能降低市民的幸福感。

类似的讨论在新加坡持续几十年的新城建设中还有很多。不断有声音指出,建筑密度不断增大会让新加坡沦为“水泥砖墙城市”。后来,负责新城规划的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HDB)听取了各方意见,让规整、分散分布的“棋盘式格局”重回视野。其土地利用模式也做了相应调整———在大片组屋楼房中间,串联著大片低矮的绿地。

生态组屋造型别致,垃圾收集方式不一般

数据显示,新加坡有大大小小400多个公园,居民区内,平均每500米就有一个公园,整体绿化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45%,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这也是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原因所在。

然而,花园城市也曾经历过“脏乱差”。上世纪70年代,市中心的新加坡河和加冷河盆地附近,有2.1万户居民的粪便、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倒入河中,环境堪忧。政府见状,制定了“10年浚河计划”和“城市花园行动”,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还身体力行,在许多公园里亲手植树。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和恢复,新加坡再次呈现出迷人的绿意。

此后,新加坡任何地区的发展都不能缺绿。尽管国土面积狭小,但政府仍坚持保留10%的土地用来建造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榜鹅新城也秉承了花园城市理念,在建设时留存了大量绿地,并积极建设生态组屋,让居民聚集区也能充满绿意。

榜鹅水滨台组屋(Punggol Waterway Terraces)是新城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组屋。因其独特的造型,近年来,那里还成了著名的景点,引来不少游客参观。水滨台组屋的建筑造型源自亚洲人熟悉的水稻梯田,流畅的外形设计、屋顶露台形成的层叠的天际线,打造出行云流水般的梯田形状。1800多个居住单元,密集有序地布局在这层叠而上的“梯田”上,集约而不显拥挤。设计师确保所有生活空间都有朝向海滨、丛林、庭院的视野,让每个家庭都可以面朝大海、静待花开。同时,住宅区的造型和方向巧妙地利用了空气自然流动及阳光照射路径,优化了自然通风,充分利用光照并减少热量吸收,是典型的生态建筑。

榜鹅生态组屋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居民们扔垃圾的方式。传统的垃圾收集方式是居民将垃圾扔进小垃圾桶,再由保洁人员收集到大垃圾桶,最后集中处理。不同于传统收集,榜鹅居民只要把垃圾扔进楼内的垃圾管道即可。榜鹅新城采用气动垃圾运输系统,可将垃圾通过全封闭管道自动输送,避免了传统垃圾收集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污水和蚊虫毒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降低清洁工人的劳动强度。

水元素也为新城增添了许多灵动。榜鹅新城内,水道可谓点睛之笔。新加坡政府在榜鹅河和实龙岗河的河口建造堤坝,形成两个蓄水池,并在两个蓄水池之间挖掘出一条沟渠,让水来往流动,把沟渠打造成风景怡人的水道。流动的水道横贯榜鹅,提升了当地的景观,帮助其蜕变成新加坡人热衷的滨水新城。2012年,榜鹅水道在国际水协会的创意工程双年奖中,获得“全球卓越成就奖”的最高荣誉,为首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亚洲工程,此后又多次获“环境永续发展特奖”等诸多国际奖项。

智慧城镇项目带来机遇,数码园区空间“交换”

2015年,新加坡宣布建设首个智慧城镇项目“榜鹅数码园区”,预计2023年完成。新加坡理工大学(SIT)的新校舍也坐落在那里,被称为“公园里的校园”。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新的智慧楼宇将拔地而起,那里将迎来数万个全新工作岗位的诞生,大学生将搬入新校舍……生活在那里的每个人,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方式都将随着榜鹅数码园区的落成,发生巨大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规划并非绝对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新加坡政府制定总体发展方案,随后的综合发展规划蓝图则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策划。这是新加坡首次尝试三方同策同力建设新城。新型的开发模式旨在创造协同效应,实现产、学、研的有效互动,并培育强大且充满活力的社区。

开发模式的创新带来了规划方式的创新。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榜鹅数码园区的规划者将园区视为一个整体,实现园区内基础设施的统一,包括园区冷却系统、将多栋大楼的垃圾“吸”到中央垃圾槽处理的气动垃圾收集系统、物流集散中心以及衔接多座大楼的大型地下停车场。根据规划,园区将通过洁净能源及智慧创新科技,节省能源成本、降低碳排放量并提高能源效益。

榜鹅数码园区还是新加坡首个试行的“企业发展区(enterprise district)”,这意味着开发商裕廊集团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土地用途。新加坡理工大学和商业园区占据的土地原本分别只作为教育和商业用途,但在该分区里,大学的实验室和教室可设在商业园区楼宇内,而商业园区内企业的研发中心和初创企业也可进驻校园。这种空间“交换”的方式,可以促进学术界和企业界之间的协同作用,形成“商学相融相长”的合作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与就业之间实现无缝过渡与衔接;另一方面,大学产生的新技术或新的商业理念可以由园区内的企业率先进行测试和运用,有助于提高商业化的成功率。

生活在榜鹅的居民未来也可使用园区内的多种便利设施。例如面向青年和专业人员的新型民众俱乐部———[email protected]榜鹅数码园区,以及可提供虚拟训练、增强现实游戏及网上预订设施服务的榜鹅区域体育中心。作为新加坡“智慧国”愿景中的重要一步,榜鹅智慧城镇的建设标志着新加坡对智慧城市落地的首次探索。

榜鹅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产业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通过榜鹅的蜕变,我们可以看到,新城建设是一个创新的舞台,模式虽然多变,目的却只有一个———提高宜居性,提供优质便利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新城才会具有人气与活力。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吴越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 徐琦璐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两条地铁线两天“轮流”迎“姑丈”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家族办公室让你的财产变得更多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