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用戏剧与相声叩问人性的韩劳达

既然命运让我们选择了浮尔舒,浮尔舒就是我们的家。在这个家里,安安静静,无牵无挂,白天,看那海连天,天连海,胸怀和天地比宽。晚上,听着海涛唱,迎著晚风吹,渺小的生命和大海同在。在如此博大无垠的大自然中,我们垂暮的生命,就像天边的星辰,遥远,却闪烁著微光。我们很快,就会变成一颗光灿灿的流星,点染墨黑的天的一角,然后化为一颗尘粒,在宇宙间漂浮。

这是《浮尔舒1001》中的人物台词,3位百岁老人乘坐着这条船,漂浮在广袤无垠的海面上,远离尘世的喧嚣,最后漂浮在宇宙间。如果是你会觉得舒服惬意吗?如果真的有这样浮而舒的地方你会去吗?戏如人生,翻开《浮尔舒1001》这部科幻剧,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这部科幻剧的作者就是韩劳达。翻开他的剧本、相声、随笔集,就如翻开他的人生篇章。这一本本集册记录他的所思所想,记录他对人生的理解,从初识到深刻;记录他对人性的省思,从迷茫到醒悟;记录他对艺术的追求,从懵懂到明晰;记录他的艺术生涯,从蹒跚起步到得到国家级的认可。到目前为止他拿到两个重量级奖项:“新加坡文化奖”(戏剧)和“华族文化贡献奖”(个人)。

从海南到新加坡

韩劳达本名韩永元,1947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海南文昌县公坡市潭北村。母亲第一次带他回祖籍时他未满周岁,三年后返回新加坡,所以他并未留下对老家的深刻记忆。

父亲韩明丰(已故)18岁时只身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94年人生经历磨难坎坷,却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家乡念念不忘。他多次汇款回乡,最大的愿望便是有一天能衣锦还乡。可惜他年少丧父,母亲和二弟在日本占领海南时期被日军杀害,再无缘得见。

韩劳达回忆父母在垂垂老矣之时,仍不忘回乡祭祖。“我根本没意识到这一次还乡具何等意义,只记得两老出发前忙得不可开交,像办喜事似的,还准备了很多发给乡亲的‘红包’。那种还乡在即欣喜若狂的心情,我是从他俩带回的一大叠照片中才获得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韩劳达更能够体会老父亲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思乡情结,体会父亲当年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时对家乡的不舍。耄耋之年的苍苍银发,拄著拐杖的蹒跚脚步,父亲雨中在祖父坟上祭拜时的老泪纵横,都让他体会到父亲心中对故土的魂牵梦萦。

韩家的子女都很孝顺,在父亲病危之时问及心愿,老人声音沙哑:“如果能走,还想回海南。”韩劳达当时无言以对,一颗心直往下坠,哽咽良久说:“我回去,拍一部老家的影片回来给你看,就当成你回去过,好吗?”韩劳达一路辛劳拍回视频,父亲看完视频后精神大振。“从医生嘱咐我们准备后事,到爸爸最后撒手人寰,足足过了半年有余。思乡之情给予爸爸的精神力量竟是如此神奇!”韩劳达感叹道。

用戏剧与相声叩问人性的韩劳达

韩劳达一路辛劳拍回视频,父亲看完视频后精神大振

韩家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韩劳达笑说:“韩家四个男孩子的名字连起来很好听,叫‘山川永壮’,我是老三永元。笔名劳达是海南话里老三的谐音。”

韩劳达的大哥是新加坡资深报人与文史工作者韩山元(已故),他表示大哥是他文学道路的领路人,对他有莫大的帮助。

儿时的韩劳达还未表现出文学艺术上的天赋,直到1962年上中一,他进入“中正戏剧会”,在这里接受戏剧的启蒙。他跟着学长们钉布景、打灯光,学习舞台美术的基础知识。排练时导演的严肃认真与演员的全情投入,以及后台人员的沉着应对都让他记忆犹新,开启他认识戏剧新世界的大门。

如今他仍珍藏着自己中一那年的日记本,其中一页写道:“在剧院里我吸收了很多经验,这将是我戏剧工作的开始,以后我一定再接再厉。”当年的少年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回忆当年,感慨良多。

在中正戏剧会的三年对他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几乎奠定了他将来的人生之路。1967年他进入华侨中学。1969年至1970年他在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获教育文凭,开始任华文老师。1970年他进入“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实践艺术学院前身)戏剧班,从此把业余时间都交付在对戏剧艺术的探索上。1972年他创作的第一部朗诵剧《走出牢房的人》由南方艺术团公演。

从相声到戏剧

韩劳达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是在1973年南方艺术团的第二次《生活文艺晚会》上。他写的相声段子处女作《送票》,表演者是郭宝崑和何镜光。他回忆当年:“《送票》的排练过程,就是脚本的修改、成型过程。宝崑一次又一次地和我讨论脚本的修改。到了表演成型,他和搭档的二度创作,更叫本子中的包袱一一抖响。”

因为当时盛行集体主义思潮,大家创作一概以“集体创作”署名,后来出版相声集时,征得郭宝崑同意,韩劳达才把《送票》当作两人的联合创作。

谈到相声处女作《送票》的写作灵感,他表示是源自中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的《友谊颂》。那时有一位做海员的朋友,从中国带回新加坡一盘相声磁带,这盘磁带给他打开了一道充满魅力的艺术之门。

《送票》讲的是新马华人跟马来人的兄弟情谊,演出后大获成功,从新加坡演到马来西亚南北城镇。这让韩劳达意识到相声不单可以带来欢笑,也可以起到反映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的作用。

1979年,韩劳达根据中国出版的一本有关曲艺的书籍,写了一些介绍相声特点的文章,后来收录在《关于相声》一书中。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那时他觉得相声像谈天说地一样,所以出版时他用的笔名是谭天。1982 年他创作话剧《金银花》,1984年创作话剧《门》、《乌拉世界》。同年又出版了一本《谭天相声集》。

1985年,韩劳达在新加坡推广相声之事,被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得知,虽素昧平生,但马季却托人给韩劳达送了一本名为《相声艺术漫谈》的书,鼓励他继续相声创作。

1986年,韩劳达出版《劳达剧作》,同年创作并导演《五个天平座》,还联合创立了新加坡第一个相声艺术团体“新风相声学会”。

1988年,马季在马来西亚演出,韩劳达慕名前往。演出结束后,马季盛情邀请韩劳达到住处一起研究自己的新创作,一直聊到深夜两点。当时马季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但依然坚持到海外推广相声艺术,登台演出。韩劳达觉得这种对艺术的奉献精神非常让他感动,自己也有了一种推动华族文化的使命感,超越利益、金钱和名誉!这一年,他又出版了一本新书《谭天相声二集》。

韩劳达和马季后来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再次出书时马季还亲自用硬笔书法为他写序。他表示,马季不单在相声领域造诣深厚,书法也很了得,至今他在家中仍悬挂着马季的书法作品。

用戏剧与相声叩问人性的韩劳达

再次出书时马季还亲自用硬笔书法为韩劳达写序

韩劳达凭借与马季的深厚私交,后结识姜昆、唐杰忠、李金斗等相声名家。他从中国相声中汲取艺术灵感,并把相声艺术更广泛地推广到新加坡。他长年笔耕,写了很多相声段子,成为新加坡相声的高产作家,其作品经常在全国相声比赛中夺魁。他还积极邀请中国相声大师来新演出交流,推动了新加坡相声艺术的发展。

用戏剧与相声叩问人性的韩劳达

1991年摄于获文化奖前,右侧的书法作品是马季当年赠给韩劳达的墨宝

1989年至1995年期间,韩劳达担任“新加坡华语戏剧团体联合会”秘书长、会长。1989年在电视台拍摄《笑一笑,少一少》相声电视专场,任脚本咨询,并和马季一起改编群口相声《夸家乡》。1990年执行导演史诗剧《新加坡河》。同年受邀到上海参与“国际相声交流演播”,由杨世彬、黄家强演出作品《情歌串串》。

1991年,韩劳达荣获新加坡国家级奖项——新加坡文化奖(戏剧,1990年度),这个奖项充分肯定他在戏剧领域做出的贡献,也让他更有信心坚持艺术创作之路。这一年他为南洋华侨中学创作、出版并导演话剧《陈嘉庚》,出版《信步走过——80年代新加坡华语剧坛》。1992年创作话剧《飞天赋格》。

从教师到剧作家

时间到了1993年,这一年韩劳达将华文教学推向社会,自己创办“汉语文中心”。他自1970年开始在政府学校任华文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积累了丰富经验,再加上在教育部负责编写教材的经历,让他在举办应对华文会考讲座时,大受欢迎,场场爆满,还有很多人没能报上名。这成了他创办“汉语文中心”的契机。十多所分校也应运而生,遍布新加坡全岛。

韩劳达说:“语文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我每上一堂课,总是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务必让学生亲近母语、爱上母语。”在语文中心,他要求老师们不止教语文还要教文化,各类华人习俗、文化活动、历史渊源都要讲给学生听。课程设有“文化点心”环节,就是希望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华人的传统文化习俗。

办校之余,他抓紧时间创作。1994年创作儿童文学《鱼尾狮的故事》(共5本)获国家书籍奖。1995年他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发“传播奖”。同年创作科幻剧《浮尔舒1001》,参与亚洲演艺节。1996年公演“谭天相声作品专场”为华社自助会筹款。1997年创作并公演《椰林学校》。1998年创作《潮州袋鼠》,参与华族文化节。

2000年,他出版《劳达相声集三》。2002年出版《趣谈活用》。2004年为南洋艺术学院戏剧班毕业演出重写《五个天平座》。同年出版《劳达校园相声》。2005年率翁盈芬、王玮鳞参加北京电视台主办“立白杯”相声小品邀请赛。2007年在北京与中国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李增瑞结拜为义兄弟。2008年率王玮鳞、吴佳恩赴北京参与中央电视台“相声电视大赛”海外组。

用戏剧与相声叩问人性的韩劳达

2007年在北京与中国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李增瑞结拜为义兄弟

2010年,韩劳达终于了却多年心愿获颁“中国厦门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他办校、写作、读学位同时进行,让人惊叹他的时间管控能力。

因当年家境不允许,他虽被南大录取,却没能力付学费,于是报读师资训练学院。父母对此耿耿于怀,自责没能力供他上大学。韩劳达觉得唯有用实际行动告慰双亲。当他拿到硕士文凭后,母亲喜不自胜,掉下两行热泪。他把文凭捧到父亲灵前,口中念道:“爸,我毕业了!”

2010年他出版《劳达剧作集1972-2004》、《事事关心——给新加坡的中学生》。2011年接受中国北京电视台访问,于《国风》系列播出。这一年他策划、统筹戏剧与多媒体相声《百年笑沧桑》,由新风相声学会与滨海艺术中心联合呈献并担任华文教学研究中心客座讲师。2012年首次创作并登台演出单口相声《笑与“笑”》(参与“老少乐”相声专场)。青少儿广播演艺组亦公演了“劳达相声作品专场”。

2015年他出版《劳达随笔集》。创作相声剧《狮城悬案》由“新风相声学会”于滨海艺术中心大剧院公演。韩劳达表示:“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让相声更接地气,更具草根性。”他使用相声剧的形式描绘多个历史悬案,故事虽然有沉重的时刻,但仍保持喜剧风格,笑料百出。2016年他编导《向历史提问号》相声系列。

用戏剧与相声叩问人性的韩劳达

1984年,由文学书屋出版的《谭天相声集》,以及2015年,由新加坡新风相声学会出版的相声剧《狮城悬案》特辑

2017年,韩劳达荣获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颁发首届“华族文化贡献奖”(个人)。这个奖项旨在表彰不同领域为新加坡本地华族文化传承、推动、提升和传播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与团体。韩劳达因多年来努力不懈地为本地戏剧、相声的创作和创新作出贡献而获得肯定,成为个人奖得主。

用戏剧与相声叩问人性的韩劳达

2017年,韩劳达(右二)荣获华族文化贡献奖

从戏剧到现实生活

韩劳达表示,他是“因戏得缘”。他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戏剧人生的启示及家人给他的支持。太太高慧碧是早年有名的话剧演员,现在也还是戏剧表演的老师。她七十年代在“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实践艺术学院前身)任语言艺术老师,韩劳达是班里的学生,两人因此结识。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走到一起。韩劳达表示,太太为人非常低调,之前有人采访她,她连自己的照片都不想登出来。

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是备受瞩目的本地动漫导演韩蕴光。他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家中成长,故也踏上艺术创作之路,开创了动漫制作公司。动漫短片《小提琴》在新加坡庆祝50岁生日时推出,曾在新传媒5频道播出。该片在Apollo Awards摘下最佳二维动画片与音乐奖。

用戏剧与相声叩问人性的韩劳达

韩劳达家全家福(摄于2017年)

2020年是韩劳达踏上艺术之路的第50年,本想在去年10月重新公演改写后的《浮尔舒1001》科幻剧,但因疫情耽搁无法实现。韩劳达表示,现在已经卸下工作的重担,时间充裕,加上有新的生活体验,可以专心重写剧本,还要把这次疫情写进去。他找来老友们畅谈新加坡与世界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发挥想像力,把幻想融入现实,力图以今天的视角,赋予剧本更深刻的内涵。

剧本描写世界面对人口老化问题,国际跨国公司提供高科技船只供老年人生活,大家希望上船以后能够与世无争。可人即使到了最小的单位里,只有两三个人还是不断有争斗和矛盾。

剧中人说道:“我来追求一种超脱式的安宁,可是,就算全世界只剩下三个人,也没法子享有持久的安宁。”人们知道自身最终会化为一颗尘粒,在宇宙间漂浮,可仍然有“二元对立”的矛盾和冲突。

矛盾冲突是戏剧艺术的核心和灵魂,二元观念亦是人性使然。笔者眼前的这位资深剧作家,在华族文化的熏陶之下,在东方哲思的浸润之中,是否想通过剧中的角色,溟灭人类的二元观念?笔者如是想。新剧本将如何展开?新人生再如何演绎?让我们拭目以待。

用戏剧与相声叩问人性的韩劳达用戏剧与相声叩问人性的韩劳达
上一篇新闻

狮城MRT美食 西部惊喜,Jurong East居然藏着这么多小众惊喜的餐厅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冬海集团捐赠5千万给国大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