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10日 星期五

新加坡新生代华人的尴尬

中国自古有下南洋的习惯。据考证,最早的下南洋可追溯到汉代,而真正下南洋的时期是明末到清末,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一群为了生存的中国人(主要以福建、广东为主)陆续南下,在当时英美殖民的东南亚地区做苦力,以至于现在,新加坡的华人都把上班叫“做工”,初次听到这个词真有种贩卖劳动力的感觉,据室友说“做工”这词是从马来西亚华人那里传来的,我猜也是历代华人做苦力沿用下来的词汇。关于下南洋的记忆,隐约可追溯于小时候看的民国时期电视剧,其中偶有些许情节,总之据说整体过程是一部悲壮的血泪史。

新加坡新生代华人的尴尬

来到东南亚后,华人各自来到了不同地方,有人去了印尼,有人去了马来西亚,也有人来了新加坡。在看了马来西亚董总会跟马来政府的几十年华文教育抗争文章之后,逐渐感受到华人在东南亚生存的不易。因为老几代华人的不断抗争,才有了新生代华人的今天,然而在物质生活转好的今天,新生代华人面临精神上大转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逐渐变淡有人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事情。

新加坡新生代华人的尴尬

就新加坡而言,九零后零零后的新生代华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生活习惯已经完全西化,毫不避讳地说自己喜欢英语,对华文不屑一顾。在身份认同上,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新加坡人,把自己跟中华切割得很清楚,但其实他们的根在中国,这一点他们已经表现出了不在乎的趋势。在新加坡街头,到处是黄皮肤黑发黑眼睛甚至可以说福建话广东话的中年人,亲切感扑面而来。然而在校园里,英语是唯一的沟通语言,孩子们表现出对西方世界的无限认同和向往。因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跟国际接轨,他们的中考试卷要拿到英国剑桥评阅,考试成绩可作为通往西方学校的凭证。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华文反而成了新生代人的第二语言,他们需要像我们学习英语一样学汉语,死板且痛苦。更严峻的事实是,他们的华语语言环境被主动消灭,父母是会说华语的华人,跟父母沟通时他们用有限的华语交流,而日常更多的交流都是用英语,华文只是为了升学才学习的。

新加坡新生代华人的尴尬

这样尴尬的情形已经得到了民间和政府的注意。中国语言学界的专家近年在不断呼吁华人要学好华文,再将华文在当地发扬光大,尤其提到了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去年也明确提出要学华语,因为华人的根在中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新加坡对华文教育必定会越来越重视。但不要忘记,教育制度不改变的前提下,华文就只是为了考试的第二语言,与英语的地位不可比拟。表面拥有黄皮肤华夏根的新生代人,大脑却是西式思维,这样的尴尬局面还要持续多久?华文教育要怎样与英语教育相平衡?这考验著新加坡政府的对华态度以及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走向,这一切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上一篇新闻

◤宝马撞店◢冲入火场救未婚夫 女子80%烧伤

下一篇新闻

宝马飙车 上演《玩命关头》 吵醒附近居民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