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 星期日

狮城“小贩文化”申遗成功,让人想起老巴刹

2016年,越夜越美丽、越夜越热闹的老巴刹,是中央商业区上班族和游客们的最爱。(路透社)

作者 仓吉

联合国传来新加坡的小贩文化申遗成功的消息,似乎比冠病疫苗本月底就能运到,新加坡人可以开始接受疫苗接种的消息还更令人兴奋。

“小贩文化”被列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什么?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新加坡有114个小贩中心,难道它们一夜之间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今后新建的也算吗?

狮城“小贩文化”申遗成功,让人想起老巴刹

装修后的纽顿熟食中心,在解封期迎回人潮。(海峡时报)

英文说 Heritage,华文说遗产,意思都是指有所继承,背后都该有一段历史或说不完的掌故。

有鉴于此,今天的小贩中心排资论辈都很年轻,基本上是新加坡在70年代清除街边大排档之后,如雨后春笋冒起来的现代产物,而且经常进行翻新,改善环境与设施。

狮城“小贩文化”申遗成功,让人想起老巴刹

当年的乌节路停车场露天小贩中心。李显龙总理曾说过,那里当年有售卖最好吃的蚝煎。当时有约30个小贩摊位选择搬到今日已打响名声的纽顿熟食中心继续营业。(海峡时报)

新加坡人去小贩中心是为了满足食欲,解决三餐的问题,不是去看历史,去听它背后的故事。

说到这里,难免要想起,新加坡真正具备“文化遗产”资格的小贩中心,倒是有一处,那就是金融区珊顿道上的老巴刹。

老巴刹,比它的原名直落亚逸巴刹更为人知,始建于1823年,那时那里靠海,成了一个鱼市场。

狮城“小贩文化”申遗成功,让人想起老巴刹

老巴刹的八角形屋顶和钟楼,已成为其标志。(海峡时报)

两百年来数度翻修或异地重建,1894年以后,殖民地政府重建为维多利亚式的铁质建筑,在今天周围摩登高楼大厦衬托下,更显得它的古意盎然。

从当初的鱼市场到今天的小贩中心,它跟其他位于组屋区内的小贩中心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最具有历史厚度,不乏掌故,最有资格当“世界文化遗产”的小贩中心。

1973年,政府把老巴刹列为国家古迹,但它似乎跟当局所说的“小贩文化”没有多大关系。

在政府的定义下,小贩中心是反映新加坡的多元美食、各族国人融合、凝聚新加坡人认同感的草根设施。而老巴刹虽然也集多元饮食文化于一处,更富有西方饮食文化的色彩,它负起的是促进旅游业的使命,他的顾客群以外国游客为主。

因此,疫情一暴发,边境封锁,老巴刹少了基本顾客群,它受到的影响非其他小贩中心可比。

狮城“小贩文化”申遗成功,让人想起老巴刹

疫情一暴发,边境封锁,老巴刹少了基本顾客群(游客),空荡荡得让人触目惊心。(海峡时报)

当小贩中心解封,容许堂食之后,各处小贩中心生意很快恢复,甚至比以前更旺,因为,国人出不了国门,小贩中心成了国内旅游必到之处,老巴刹更显其落寞孤寂。

当年在市区内的巴刹,还有乌节路巴刹、梧槽巴刹、美芝路巴刹(也叫铁巴刹),这些都在市区重建的时代发展中成了牺牲品,它们曾经风光过,当年的盛景非今天的我们可以想像。

可惜它们只能活在老一代的记忆中,老一代巴刹的历史应该当作文化遗产传给新一代新加坡人,它们才是我们的“小贩文化”的发祥源头。

老巴刹是永远的老巴刹,它见证过不少时代动荡,是我们唯一还可见到的文化遗产。

当新加坡庆祝“世界文化遗产”的这个荣誉加身时,不要忘了真正的文化遗产就躲在岁月的角落里,在繁华的街道上,以其沧桑落寞,默默地守护着一段有待人们去发掘的殖民时代历史。

狮城“小贩文化”申遗成功,让人想起老巴刹
上一篇新闻

逐渐解封的新加坡,就像一部部耳熟能详的经典剧集

下一篇新闻

又八职员血清检测呈阳性 乌节路文华酒店疑似成为新感染群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