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要是没有它,你就要抱着重重的零钱扑满煲电话粥
打开抽屉里的“梳打饼干”盒子,居然看到一大叠从前用过的公共电话卡,自问一向不是爱讲电话的人,这些卡应该都是从姐妹和朋友那里收集来的。
第一代各式设计的电话卡。
电话开始走入民间
电话虽在1960年代开始走入民间,我家不是那些付得起电话安装费和电话费的家庭,不过就算安装了也没有多少个家里有电话的朋友。我们是住家附近那家叫“和成”的杂货店的常客,如果真的有急事要通知亲戚的话,就会去杂货店免费借用电话。后来因为很多顾客滥用,偷打长途电话到马来西亚,店主便把电话移到店里。那时拨长途电话到马来西亚要先拨“0”,所以就像其他商店一样,店主也在“0”的拨号上加了个小锁,不过店主的幼女是我同班同学,所以也没有什么不便。
公共电话遍布全国
家用电话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快速增加,公共电话也慢慢多了起来,1980年以后,几乎每座政府组屋楼下都有一台用硬币操作的投币公共电话。每通电话一角钱,限时三分钟,不过就是还有那么多人常准备一堆硬币去 “煲电话粥” ,所以公共电话亭常见人龙。
我国从1985年开始引入卡式公共电话,慢慢再提升为投币和电话卡双用式的。不过到了今天,在一些老旧的邻里商店,还是可以看到令人怀旧的橙色投币公共电话的踪迹。
第一代公共电话卡
公共电话卡和一般信用卡大小相似,正面印有不同系列的图案设计。由于电话通讯发达,尤其是推出电讯传呼服务(Paging)后,传呼机用户几乎每人一卡,以便随时回电,所以对电话卡的需求量非常大。
图案的设计日渐多样化,归纳起来图案可以分成几个类别,例如用来推销或纪念电信局推出的各种新服务的,庆祝本地节庆的应时设计,推销本地名胜和特色食物的系列等,当然也有受委约或为商家打的设计。所以从电话卡的设计,也可以追踪我国电讯的发展过程。
电话卡的背面以黑色为主,有一条窄窄银色长条划过整张卡,打完电话后电话机就会在长条上不同的位置打个小孔,显卡的剩余面值。
纪念建国独立25周年的电话卡。
在还没有智能卡的年代,在卡上打小洞的设想周到,这样要打重要电话时就不会半路因余额不够断语。当时的电话卡面值有2、3、5、10、20元的,后来还有50元的,以便利国际长途电话的用户。
不过我的收藏里却保存着一张非常特别的,就是面值新币一元的电话卡。那是1990年,为了庆祝我国独立建国25年,全国小学生的国庆礼包里就有这么一张特别的纪念卡。从这里也可以窥见那时我国电讯的普及,电话几乎成为国人的居家必需品,所以方便小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打电话回家。
投币和新一代电话卡双用式的公共电话。
公共电话淡出我国
今天人手一机,公共电话的光环已经大大褪色。根据几年前的统计,全国的公共电话约2000台,不及1990年代全盛时期的百分之十。现在的公共电话亭多在游客出入的地方,也多保留双用的投币和卡式电话。投币电话只能拨国内用户,由目前几家不同电话服务公司提供的新一代储值电话卡,可以拨国际电话,有些公共电话也接受银行信用卡。
图/文:皓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