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林:推倒垣墙建桥梁的新加坡
新加坡桥很多,墙很少。虽是蕞尔小岛,也是河流纵横,水道交错,加上经济实力雄厚,就建了不少桥;虽是种族杂居,宗教林立,文化多元,但要避免争斗,消弭隔阂,和谐相处,也就不能多筑墙。桥和墙是对立物:桥是联通的,温煦的,开放的,墙是阻隔的,冷漠的,封闭的,所谓"智者建桥,愚者筑墙"。
但我们有时候也会觉得有必要在周边建筑高墙,因为会有一种特殊的时期,需要保护,需要隔离,需要私密,需要清静,需要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设立界限。于是这世上就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墙,譬如万里长城、客家围屋,譬如柏林墙、美墨边界围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新加坡墙虽然少,也是有的,据说700年前就有过城墙。现今也有少量建筑圈著围墙,上面还有铁丝网,可能是某些特殊机构。公寓楼则一般都用金属栅栏围着,也算是一种墙吧。但相较而言,桥还是多些,仅新加坡河上,就有14座,而这条河总长只有3·2公里。
这条河虽然不长,却是新加坡的母亲河,因为这个国家的文明史就是从这条河展开的。河上的那些桥也因此特别引人注目,感觉那就是历史的刻度。当然如果你不想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你会觉得没有必要仔细查考那些桥的故事,甚至都记不住它们的名字,但无论如何,你肯定会注意到那些桥与众不同的风姿。
我最先注意到的一座桥,色彩斑斓,鲜艳明亮,曾私谓之曰"花桥",后来才知道那叫阿尔卡夫桥,菲律宾一位女艺术家和她的助手用了很多色彩和油漆对其做了匠心独运的艺术化装饰,因此被称为"艺术之桥"。新加坡河上还有一座"科学之桥",叫螺旋桥,桥体有如DNA螺旋缠绕,结构非常精密,光影不断变幻,极富现代感,就仿佛是一条通向未来的时光隧道。
新加坡的桥不仅跨河渡海,更奇妙的是,它还常常连接两座浅山,穿越一片片森林,架构起一条条高悬于林梢的空中走廊。我经常去新加坡南部山脊徒步,走过一道横跨两座小山峰、离地36米高的亨德森波浪桥,简直感觉像在走钢丝。想像一下一条延绵十公里的钢架结构的空中步道,让你在原始次森林的树冠间穿梭,那是什么感觉?就感觉这种在森林顶端架构的空中道路,比连接两岸的桥更具创意,更撩拨人的情思。它们把大地与天空连结起来,把森林与城市拢集于一体,让你感觉对天空的渴望、与神灵的亲近,都变成了现实。
新加坡很有些桥都有了百多年的历史,但看上去却一点都不古老,我觉得这是因为这些桥一直都还在使用,尽管有的已经列为国家古迹,也没有被圈起来供人参观浏览;还有一种原因就是,这是钢铁桥,应该更经久耐用。
我是衷心地喜爱这些桥。当然我不只是喜爱新加坡的桥,我喜爱这世上所有的桥。童年的村路溪桥,南国深圳的立交桥,江南水乡的石拱桥,还有《魂断蓝桥》、《廊桥遗梦》、《新桥恋人》中的桥,我都喜爱。
所有的桥都驻守在风景的中心地带,是它把两岸以及两岸的田野、山峦和峡谷拉在一起,使原本散乱的板块相聚为邻,组合成一幅图画。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其实那个看风景的人也是连你和桥一起看的。相处久了,我觉得新加坡的桥也很美,尽管它们与我们中国的木板桥、石拱桥风格各异,缺少人迹板桥霜或者长虹卧波的意蕴,但却能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现代诗意。
桥不仅带给我们交通之便、诗意之美,还带给我们更深的思索。因为桥意味着探索、连接与沟通,意味着跨越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建桥其实也有风险,它让我们失去墙的保护,因为你可以走到桥那边去,别人也可以通过桥到你这边来,所以建桥还需要胆识和勇气。桥因为联通另一个地方,另一类人群,另一种文化,从而拓展我们的人生视野,丰盛我们的生命内涵。
“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桥总是引领我们走向彼岸,把未知和陌生变得熟悉而亲切。田野上板桥横斜,把我们引向某片竹林、某户农舍;城市里铁桥展开,把我们带到机关、学校、工厂和商店。新加坡这个小小的岛国,正是通过有形无形的桥,建构起庞大而精密的网络,融汇各种族,联通全世界。
作者:蔡德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