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新加坡政府推出“绿基因”计划,协助企业减少碳排放

近日,新加坡环境理事会举办推介会并推出“绿基因”计划,以此来帮助新加坡的企业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取得进展。

据悉,新加坡政府将对企业进行评估,并追踪其能源使用、减排、省水措施和垃圾管理方面的成效。此外,企业管理层也必须接受相关培训。

新加坡政府推出“绿基因”计划,协助企业减少碳排放

新加坡环境理事会推出“绿基因”计划

新加坡环境理事会发言人许文来表示,他们已经为“绿基因”计划定下五年的目标。他说:

“这五年内我们希望可以达到340万的人口知道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然后另外一点我们希望可以达到一千四百万平方尺的办公室会得到我们的证书,另外一个我们也希望可以在五年内争取到13万个中小型企业的目标。”

据了解,共有12家企业率先在推介会上获颁证书,包括:星展银行、新加坡君悦大酒店、新捷运、康福德高、城市发展等。

新加坡的碳排放控制

此前,新加坡政府宣布要发展区域电网,让它与天然气、太阳能和新兴低碳成为新加坡四大供电来源之一。

据了解,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对于太阳能的使用,在去年便设下目标,希望新加坡在2030年时能把太阳能容量提高至2千兆峰瓦。

对此,新加坡贸工部部长陈振声公布了新加坡政府的近期目标,是要在2025年将太阳能容量达到1.5千兆峰瓦。而1.5千兆峰瓦约等于到时新加坡总用电需求的2%,足够供电给26万户家庭。

此外,新加坡政府将在未来五年拨款4900万元,支持低碳能源方案的研发和示范项目,包括开发氢气能源技术,以及收集、利用和储存碳的技术。

新加坡政府推出“绿基因”计划,协助企业减少碳排放

新加坡的碳排放

新加坡政府的目标是让这类低碳能源方案更快成为技术和经济上都可行的科技,以减低的碳排放量,尤其是在碳排放密集的能源和工业领域。

新加坡减少碳排放的原因

新加坡政府之所以对碳排放如此看重,也是事出有因。《巴黎协定》严格规定了各个国家级地区每年的碳排放数量。

尽管新加坡的碳足迹相对较小,仅占全球排放量的0.11%,但新加坡政府对所有行业出台碳排放也都做了严格的控制。

据了解,新加坡政府已向每年排放25,000吨二氧化碳当量或以上温室气体的设施征收5新元/吨的碳排放税。预计到2023年,新加坡政府将审查税率,目标是到2030年将税率提高到10-15新元/吨二氧化碳当量。

不过,新加坡的碳排放现象依旧难以短期改善,天然气仍旧是新加坡未来最主要的能源来源。陈振声表示:

“未来50年,我们将继续依靠天然气来满足我们大部分的能源需求。”

作为一种化石燃料,天然气会在转换成电能的过程中释放对气候变化造成负面影响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此,陈振声说,未来新加坡在继续扩大进口天然气的来源的同时,将持续改进天然气发电技术,提升能源效率。

新加坡政府采取的措施

虽然短期无法有效限制碳排放的现象,不过新加坡政府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低碳排放。

据陈振声透露,新加坡已与澳大利亚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旨在共同推动低碳排放的能源方案,包括氢气的使用、研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技术,以及买卖再生能源。

在新加坡本地,新加坡政府将会拨款4900万元,在未来五年资助低碳能源的研究,加速采纳新兴科技来降低新加坡的碳排放,尤其是排放量较高的能源和工业领域。

新加坡政府推出“绿基因”计划,协助企业减少碳排放

新加坡的太阳能设施

研究项目就包括利用CCUS技术捕捉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把它们转化为建筑材料、填土用的沙等有用产品。陈振声说:

“新加坡立志成为全球‘闪烁的绿色火花’(Bright Green Spark),希望我们的生活、能源生产和能源管理系统可以为全球的城市社会所效仿。”

他认为,只要具备良好规划和执行,就算像新加坡这样没有天然腹地的城市社会,也能以最节省能源和资源的方式,利用同等的资源来为人们提供最高素质的生活。

此外,新加坡也通过与邻近东南亚国家共同发展跨国电网,开展电力贸易。陈振声援引丹麦与瑞士向邻国售卖剩余电力的例子说:“它将为整个电网提供更大的弹性和稳定度”。

新加坡政府也正与学界及业界合作,探寻其他低碳替代能源,帮助新加坡未来继续降低碳排放量,例如使用氢气(hydrogen)制造零排放能源,以及研究如何提取二氧化碳,并循环再用于新的生产过程。

陈振声也提及使用核聚变(nuclear fusion)技术发电的可能,但他同时承认相关技术商业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我们永远不会放弃寻找替代能源,来补充我们已经拥有的三大电源。”

新加坡政府推出“绿基因”计划,协助企业减少碳排放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总统哈莉玛会见历届总统奖学金获得者,探讨新加坡的疫情应对方式

下一篇新闻

熟食中心喂犀鸟香蕉 男子被当局罚200新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