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没有起跑线!新加坡和香港式精英教育有什么区别

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夙愿,所以很多家长都把目光投到精英教育上,希望通过教育能让孩子能走到比自己更高的阶层。说到精英教育,可能会联想到香港和新加坡。那到底两者的精英教育有何区别呢

香港的精英教育

香港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真是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疯魔”。

一天上两所幼儿园,学两文三语

在香港,有些父母让孩子一天上两个幼儿园。早上去政府发放学券的幼儿园,享受免费资源,学粤语;下午就自费去国际班,学普通话和英文。

部分家长认为:一来孩子能够用尽政府给公民提供的福利,二来孩子还能够学到两文三语,尽早打好三种语言基础更有优势。

用培训班塞满孩子的空闲时间

孩子每天的时间都被塞得满满的,除了学校的课程和功课外,大部分家长还给孩子报了各类补习班、提高班。

因为某些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助于孩子升学申请到更好的学校,很多家长还会让孩子去培养所谓的“爱好”。

并且竞争也越来越大,小提琴、钢琴八级都没啥用了,越罕见的乐器越好,最好小学前就达到表演级。

赢在射精前,赢在子宫里

最夸张的是一个怀二胎的妈妈,为了让孩子赶上学校的招生时间,从排卵日就开始计算,找好最佳受孕时间,可谓是赢在射精前,赢在子宫里.....

为了给孩子争夺名校学位,连怀孕的时间都是掐准时间的,所谓的赢在射精前,并不无道理,只是这样的竞争略显病态。

香港孩子的精英教育轨迹是——

选好射精时间,让孩子出生在一至四月,一月最佳;

孩子出生后的六个月甚至更早,进入婴儿游戏班进行学习;

两岁进入学前班,为冲刺名校做准备;

两岁八个月,参加各种幼儿园面试,进入名校幼儿园意味着赢在起跑线;

上了幼儿园也不能放松。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同时就读两所幼儿园,上午在全日班接受学习,全日班下午是午睡,没有学习安排,就把孩子接出来继续上“国际班”。全日班学好粤语,国际班学习英、普,争取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实现精通两文三语(普通话、粤语、英文)。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家长们也不是一开始就愿意当怪兽父母,有一个父亲说得好,这场集体的推娃行为,就像丧尸病毒,没有家庭能独善其身。

香港虽有几百所中小学,但是优秀的资源,集中在一些名校上。

一些有名的国际学校和直资中学,每年进入美国常青藤或是英国牛津、剑桥的人数足以秒杀内地所有重点高中。

官立学校里也有大量的名校,学生欧美名校或本地重点大学的青睐。

由于香港盛行小班教学,小学每班人数少则十多个,多则二十多个。因此家长们即便是翻山越岭,通勤一两个小时,也要争夺名校资源。

没钱没人脉读不了书?

第一轮:私立/直资小学和国际小学,只要学校通过就可以入学。有的名校竞争太激烈,连直资的幼儿园都成香饽饽,甚至50万港币才能得到一个面试机会。

第二轮:官津学校大部分受学区限制。好的校区,每平方米大概30万以上;若是租房,实用80平米的租金常常不低于4万/月,实用30多平米的租金也不低于2万/月。

如果申请的学校中,有兄弟姐妹在该学校就读,或父母在该小学就职,那么这部分人就必获录取,名额高达30%。一些家长为了获取这样的名额,甚至排著队去学校应聘校工。

第三轮:若第一二轮都不获录取,就参加政府组织的官津小学的随机抽签派位,但符合家长期望值的概率不高。

在纪录片里,几个妈妈粗略统计,要供孩子读到大学毕业,起码需要500-800万港币。这样的费用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的。

说到底教育,已经变成一种产业,精英教育更是这个产业中最大的蛋糕。“精”,意味着营养、浓缩、稀缺,这些冠冕堂皇的字眼后面,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贵”。

当做普通人的门槛被抬得越来越高,父母的教育投资就变得越来越大。

“你不爱竞争?但竞争会找上你!”这句语,搭配孩子的泪眼,简直让我们这些想让孩子平平淡淡的父母,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

新加坡,和香港一样是弹丸之地,自然资源匮乏,却是世界经济强国。好多人认为,它成功的秘诀在于教育制度。

在考察学生各项能力的PISA测试中,新加坡常年霸榜。

这个小国,从建国之初就有深深的危机感。相比于周围其他国家,新加坡唯一依仗的资源只有人口。

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政府极为重视教育。这种将教育作为国家生死存亡关键的理念,贯彻到了全体国民的骨髓深处。

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加坡在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支出居于第二位,仅次于国防开支。这些钱除了用来整修基础设施,更多用在人身上。

首先是打造优良的教师队伍。除了待遇丰厚,还会给予教师足够的培训和上升空间。

相对的,教师必须专业知识过硬。据统计,新加坡基础教育中的数学老师,有超过四分之三毕业于数学系。

除了学校的考核,学生也有投票机制,促使老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其次,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助学金。新加坡本国公民,从小学到高中的公立学校,学杂费基本都是免费的。

而在大学,连留学生都有机会申请助学金,报销50%-75%的费用。当然,留学生有条件(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工作3年)。

注重综合能力

从中学三年级开始实行选课制,丰富的课程设置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没有主次之分,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

大部分中学生毕业时要参加新加坡剑桥O水准考试,含金量极高,可以直接申请海外英联邦国家的初级学院或大学预备班。

另外,新加坡中小学实行“半日制”教学,学生中午放学后会参加课程辅助活动(CCA),包括体育、艺术、音乐、野外生存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不同的团体。

这些活动会经常进行交流和比赛,与升学挂钩,旨在激发孩子们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引导综合能力的提升。

独具一格的分流制度

新加坡前教育部长坦言:“我们崇尚的理念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教育,发挥全部潜能,但这并不是说,每个在新加坡出生的孩子,都要接受大学教育。”

所谓分流制度,其实就是提倡“不平等”。它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按学生的能力、特质、性向等,将学生分流到不同的教育机构、课程或方法去接受教育。

学生完成小学课程后,将进行小六会考。按成绩报读中学时,有三种程度有别的课程:快捷、普通(学术)和普通(工艺)。

学生升读中学后,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改变课程。例如由普通升到快捷课程。不同课程的学生可以用不同时间完成O水准、N水准和A水准三阶段,进入大学。

还有的学生依据成绩和兴趣特长,会被分到艺术、体育等院校,进行职业化的教育。

在这个制度下,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随着课程有不同的公开试和升学目标,出路相对清晰。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但新加坡学生的焦虑度,却超过了中日韩三大学业压力大国。

强调精英主义背后的危机

总体来看,整个社会能上大学的人仍是少数,这意味着能成为所谓精英的人也是少数,新加坡人也坚信这一点。

从小学开始,五花八门的评估、分流,实际是通过成绩将优等生,差生层层隔开。学业顶尖那批人,可以进入六年直通班,有更多关注和自由空间,还可以跳过中考,直接参加A水准考试,进入大学。

而其他学生则需经历七八年的中学教育,才有机会读大学。

有经历过该模式的网友表示,大部分普通班的学生,都进了技校,好一点的去了理工学院,绝大部分根本进不去高中。因为学校的课程就不是为了上高中做准备的。

一次小学考试完全决定人生走向,扼杀那些可能后期凸显才能的孩子,这正是分流制度的残酷。另一方面,还加剧了阶级分层。有些优等生,甚至会歧视普通班的学生。

除此之外,中小学“半日制”的教学方法,大量学生为了应付可怕的分流考试,只能在放学后去补习班学习。

孩子早上出门,下午做课外活动,晚上补习,比上班族辛苦多了。在这种高强度的课业压力下,新加坡的孩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压力爆表。

世界第一也要改革

民众的呼声促使新加坡不断改革,今年的两大政策堪称大刀阔斧。3月,新加坡教育部宣布:首先,延续了近40年的中学分流制度(快慢班)将被取消。

教育部将从2024年起,在中学全面推行科目编班分流。所谓科目编班,是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修读不同的科目级别。

当然,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所修读的科目级别取决于小六会考成绩,但之后可以凭借校内考试成绩,修读更高级别的科目。

其次,剑桥O水准(中学四年班)剑桥N水准(中学五年班)将停考。

2027年,新加坡将进行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单上会列出学生所报考的科目和级别(G1/G2/G3)。

这也是取消分流制度之后的配套措施,届时,将会考验新加坡改革之后的成效。

新加坡这种敢于反思,敢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佩服的。即使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仍然在不断地调整,适应世界的发展。

总地来说,香港和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香港所倡导的精英教育更像一种概念,形成的一种争夺顶尖教育的风潮,只有拥有高资质、高素养的学生才更具竞争能力,偏重于优质的国际教育。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是其公立学校的教育体系,在分流制度下,拔尖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有更大的机会培养成世界最顶尖的人才。

上一篇新闻

看完这篇美食,我对新加坡改观了!除了环球影城,原来这些更吸引人

下一篇新闻

24岁新加坡上市集团董事长,柬埔寨创造有机豆花的市场奇迹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