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肖像照摆寺庙前,是创意还是大吉利是?
新加坡国际摄影节推出的摄影艺术项目“由内而外”,黑白人物肖像照惹争议,公众反应两极化。有人觉得呈现方式创新吸睛,有艺术气息;但也人觉得照片看起来像灵堂照,像是大灾难后举行大型追悼会。
两年一度的新加坡国际摄影节(SIPF)去年开始,并将在本月30日落下帷幕。摄影节的其中一个项目是将法国摄影师JR的“由内而外”(Inside out)带入新加坡,走入社区,用标志性的黑白人物肖像照作为展览。
作为摄影节的社区项目之一,展览在六个地点展出,目前仍展出的地点包括牛车水广场和位于武吉士附近的马来文化馆。
记者日前接到读者通报,认为牛车水广场的摄影展在佛牙寺前,犹如大灾难后举行大型追悼会。
记者之后走访两个地点,发现每张肖像高约一米五,宽约一米,牛车水广场利用木架展出约108张肖像,马来文化馆则贴在文化馆外的围墙周围,还有礼堂外的玻璃门,共约100张。
受访公众反应两极化,牛车水广场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照片这样摆出来“不吉利”,好像灵堂照,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无所谓”。反之,马来文化馆的受访者则一面倒赞好,认为这样的方式记录下公众的不同面貌很有创意及吸引人。
居住在牛车水广场附近的林富明(71岁,清洁工)说:“我听人说是展览,但坦白说,怎么看都觉得很这样拍很不吉利,不知道这么做的用意是什么?”
公众黄先生(32岁,金融业)说:“虽然这是一种艺术, 但现在靠近农历新年,看了觉得不吉利。”
到马来文化馆附近走走的李氏夫妇(70岁,退休人士)说,完全可以接受黑白照,不觉得不吉利,“大家应该更开明的接受多元艺术,毕竟我们以前的照片不都是黑白的吗?”
公众王先生(39岁,私召车司机)则表示,这样的方式感觉很新颖,引人注意。“我觉得照片很好地体现新加坡人不同的面貌,以及我们多元种族和社会精髓。”
邹女士(38岁,家庭主妇)说,肖像的人物都笑得很开心, “虽然是黑白照, 但这么多张照片放在一起完全不会给人一种悲伤或不吉利的感觉。”
阿伯指不吉利 要求拿下照片
在牛车水广场前的展览会场,一名74岁大伯指拍摄时没想到效果是这样,看到后觉得很不吉利,像“车头照”,而要求把自己的黑白肖像照取下来。另一名80岁老伯则开心表示,为自己的肖像被展出感到自豪。
记者走访牛车水广场的展览现场,遇到两名肖像照被展出的公众。
一名不愿具名的74岁大伯说,去年受邀参展时,认为是为了艺术,于是爽快答应拍照,但没想到最后的成果却出乎意料,让他非常生气。
“这真的太不吉利了,像车头照,看了很不舒服,马票也被‘吃光’了。”为此,他要求将自己的照片拿下。
另一名80岁的老伯陈富成(保安)则为自己的肖像被展出感到自豪,(17日)还特地穿与拍照当天同样的衣服来看自己的肖像。
“能够被主办方选中,把我的肖像展出,我感到很荣幸。”
有公众建议:或可展出彩色肖像照
一些公众建议,主办方可以考虑展出有色彩的肖像。 记者走访牛车水广场以及马来文化馆时,不少看展公众表示,理解黑白是展览主题,但还是希望看到彩色肖像。
公众黄先生(32岁,金融业)说,农历新年将至,牛车水一带年长人士居多,或许放彩色的肖像比较恰当。
到马来文化馆看展的周女士(49岁,IT技术员)则建议,除了黑白照片,主办方或许可以加入一些彩色照片,在展示肖像时,从黑白排到彩色,给人一种“带来曙光”的感觉。
主办方:尊重不同意见
新加坡国际摄影节总监兼联合创办人李锦丽今早受访时解释,“由内而外”的主题是希望体现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的面貌,以及配合摄影节主题“出发与抵达”(Departing and Arriving),体现多元性、展望未来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她也说,已有超过1000人参与拍摄肖像照,他们也会在拍摄前向对方解释拍摄的目的,并征求他们的同意,展出自己的照片。
李锦丽也解释为何不用彩色照,这是因为周遭都充满色彩,黑白照能够更好捉住公众的目光。
“我们预料到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身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完全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意见。”
记者:黄俊贤 胡慧音 李妙楠
剪辑:涂汶声
摄像:李妙楠
编导:李妙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