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才知道什么叫融合
要认识一个地方,最好是穿街走巷。近年来,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就定期主办文化之旅,带领新移民和本地人重新认识新加坡各地区的文化历史。像牛车水、甘榜格南和小印度等为人熟知的地方,之所以是不同族群聚居的地方,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莱佛士。
莱佛士把新加坡建立为自由贸易港的同时,也把不同种族划定在不同的“甘榜”生活,于是华人聚居牛车水,马来人在甘榜格南,印度人在珠烈甘榜(Chulia Kampong),珠烈甘榜后来因日益拥挤,才逐渐迁移到现在的小印度。
聚居区的民族融合
甘榜格南(2016)
地名,往往是故事的开始,好比甘榜格南就是以那里生长的树木“gelam”命名。那是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当地人用它的叶子蒸煮后榨油,把它的果子晒干碾碎制成胡椒粉,并用它的树筒造船。这里也曾是马来皇室的活动中心,随后阿拉伯人来此经商,风光一时,从亚拉街、巴格达街、干达哈街等街名中,也许能遥想当年的繁华。
牛车水(2017)
说到牛车水,很多人都知道名字源于当年人们以牛车载水,至于登婆街(Temple Street)和宝塔街(Pagoda Street)的名字由来,你可知与佛寺庙宇无关,反倒是源自那里一座古老的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那是一座塔式建筑,因此有了宝塔街。至于登婆街,原名Almeida Street,以一名拥有附近土地的葡萄牙医生的名字命名,后来因新加坡其他地方也有同名街道,为免混淆而改名。由于Sri Mariamman 兴都庙就坐落在街尾,就地取材就叫Temple Street。
走过牛车水会发现武吉巴梳有不少会馆。这些会馆是过番同乡的联络站,从最初为新客安排住宿和介绍工作,到后来兴办教育、为慈善公益出力。在1961年婚姻注册局成立之前,有的宗乡会馆也为会员及会员子女征婚,甚至扮演起红娘,为会员牵红线和举办集体婚礼。
武吉巴梳(2016)
在牛车水这个华人聚居地看到兴都庙和回教堂,并非此地独有。其他族群的聚居地也有各种宗教场所,这说明很早以前,从各地来到新加坡的移民已有不同程度的包容与融合。
像甘榜格南(Kampong Glam)的巴格达街(Baghdad Street)转角处有一个不起眼的拉茶摊,摊位没有招牌,却有不少人给赞。摊主是一个身穿沙龙,留着白胡子的高龄印度人。摊前的五脚基上摆放几张桌椅,顾客有华、巫、印族,有时还见他们聊在一块儿。
这就是新加坡特色,即便在马来人的聚居地,还是散发着各族人民一起生活的气息。
早期移民的血汗建设
走一回文化之旅,也能看到早期移民在新加坡付出的劳动成果。宗乡总会最近一次主办的市区之旅,就介绍了由印度劳工完成的建筑,包括圣安德烈座堂和总统府。新加坡开埠初期需要许多劳工,由于印度当时也是英国的殖民地,许多印度人移民到这里,他们多数担任雇佣兵及建筑公路、修建港口,后来也担任种植业的劳工 。
1825年,英国放弃苏门答腊明古连的殖民地 ,一些印度囚犯也被送到新加坡参与建设。这些囚犯的脚踝铐上一条长长的铁链,在酷热的马路上“吭铃”作响,所以也有人用这个声响称他们为“吉宁人”。
小印度(2015)
虽然小印度没有了曾经的赛马场、牛只交易场和砖窑,但热闹不减,一些商店外还装点了有花有果的香蕉树,很有风味。这里的竹脚小贩中心,也有不少华人美食,食客也不仅是印族而已。
加东如切(2017)
另一个特别的聚居区是加东如切。20世纪初期,加东这个曾经的椰园,成为郊外的住宅区,主要人口是受英文教育的中产阶级,包括土生华人和欧亚裔人。彩色的双层店屋和华丽的瓷砖外墙,是独有的特色。土生华人的美食,也是这里的亮点。
宗乡总会编辑的文化之旅手册系列,供大家按图索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