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 星期二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我有信心‘科技准证’的推行会为我国带来更多科技人才,加强我们在区域内具领导性的科技枢纽位置。”

——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

01.

科技人才集结号

11月12日,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在出席与欧洲商会(EuroCham)的闭门会谈前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即将于2021年推出全新的“科技准证”(TechPass)。

“科技准证”的最大特点是发给个人,和必须由雇主提出申请的就业准证完全不同。申请者无须受雇于任何企业,便可在本地创业,或在新加坡生根的企业任职、投资、担任董事及提供咨询、入股等。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很多人一听这个消息,来劲了:不是说新加坡这几年一直在缩紧准证政策吗?这还要发不需要受雇就嫩恶搞来的准证了,可是个大好机会啊!

别着急,机会是好机会,却不是人人都能利用得上的。

新加坡为“科技准证”的申请定下了相当高的门槛。

首先是在数量上,“科技准证”于明年一月开放申请,目前限额500张。

其次是在质量上,要想成功申请到“科技准证”,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二:

过去一年的固定月薪至少两万新元;

曾在市值至少5亿美元(约6.75亿新元),或拥有至少3000万美元(约4045万新元)资本的科技企业担任领导职位最短五年,以及曾主导科技产品的研发工作;

曾主导科技产品的研发工作至少五年,该产品的活跃用户至少每月10万人,或营收至少1亿美元(约1.35亿新元)。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最后是期限上,申请成功的“科技准证”期限为两年,只能更新一次。也就是说,“科技准证”的最长有效期不过四年。

而且,更新“科技准证”须符合特定条件,例如在本地落户的两年内,必须至少赚取24万美元(约32万新元)收入,大概也就相当于月薪必须达到至少1万3500新元;或者成立的公司每年支出总额达到至少10万美元(约13万新元),以及公司聘请了多少本地员工等等。

三道难关筛选下来,能全部通过的人那得是怎样的精英中的精英啊?、

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新加坡这一新准证的推出,绝对会筛选出一批真正的来自海外的经验丰富的科技领域创办人、领导者与技术专才来新加坡发展。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乍听之下,将在明年推出的“科技准证”,似乎就是一种专门吸引外来科技人才的就业准证。

事情没这么简单。

这不,陈振声稍晚就在Facebook上发帖解释道:“科技准证”是强化新加坡本地科技生态系统(tech ecosystem)的重要一环。可以促进新加坡科技生态系统的发展,将新加坡打造成区域的科技枢纽。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归根结底,科技准证的发布,是为了新加坡的科技生态系统的发展。其实,这也不是新加坡在科技发展布局上的第一步了,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步。

发展科技,最重要的是科技人才。

如今,新加坡的科技人才集结号角已经吹响。而之所以如此在意科技的发展,还不得不提到新加坡一直以来的“硅谷梦”。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02.

硅谷是如何炼成的

提到全球科技中心,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美国硅谷。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南面,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圣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别称。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硅谷持续引领半导体、个人电脑、互联网及绿色科技等革命性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交替发展,成为全球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最为重要且经久不衰的创新源地,吸引了世界各国经济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的目光。

硅谷的成功肯定不是毫无依据的。“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硅谷”,也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总的来说,硅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如果要详细分析,怕是可以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写上上万字的论文。

篇幅所限,我们就长话短说,简单分析一下硅谷的成功学。

硅谷之所以可以获得辉煌的发展成就,就在于其形成了由政府部门、大学教师及学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各类中间机构、非正式社区组织等创新要素构成的两个层次的复杂社会经济网络。

如下图所示:

一是由企业、大学、政府“铁三角”构筑的创新核心网络层;二是由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文化、专业性服务机构、风险资本、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构成的创新环境支撑层。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先说核心网络层。

首先,世界一流大学源源不断地为硅谷创新网络输送人才和知识成果。

作为创新核心主体之一,大学在硅谷创新体系中的主要作用便是为系统中各主体输送人才和知识,从而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等在网络中流动和传递。

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每年要向硅谷输送几千名高级人才,主要从事创新领域的研发工作。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基本都在学校50公里内就业。

据统计,史丹福校友创立的公司每年盈利达到2.7万亿美元,1930年后共创造540万个工作机会。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其次,“引擎”企业为中心的各类企业共同构筑了硅谷的发展网络。

很多人都说,硅谷最神奇之处,就在于其不断创造出“伟大的公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引擎”企业。硅谷中最活跃的便是由各类企业形成的开放的、相互竞争与协作的企业创新网络。

20世纪50年代至今,硅谷地区经历了数次大的技术变革,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导致新的企业和创新集群的形成,同时也会孕育新的“引擎”企业,成为新的产业和创新种群发展的引领者。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最后,政府的政策支持,特别是政府采购和对企业低息贷款对促进硅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联邦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大学在国防、航天、通信、信息以及材料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由此源源不断地产生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发明,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

此外,美联邦及州政府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硅谷地区的发展提供包括资金、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硅谷地区营造和培育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上述三个方面,皆为硅谷的腾飞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三角架构。稳定的基础之上,硅谷的不断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二字。硅谷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更是仰赖“创新”的力量。

硅谷的创新有几个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

第一是风险投资。几乎一提到硅谷的时候就会想到风险投资,它创造了一套投资的理念,以至于说它可以不断的复制出各种各样的成功公司。

2018年硅谷初创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额占整个加州的风险投资额度的79%,占全美的45%。同时,风险投资者也成为当地社会及职业系统的中心人物,风险资本产业也成为硅谷崛起的经济引擎。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第二是专业性服务机构。硅谷通过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金融资本服务机构、管理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财务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等多种类型科技中介,形成了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了科技创新专业技术网络的构建,促进了硅谷创新要素的整合,提高了硅谷创新产出的效率。

第三是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商业协会、行业会议、商品展示会及各种俱乐部等一系列正式、非正式的聚会是硅谷地区人们交换信息的场所,从中可以获知有关竞争对手、顾客、市场和技术最新进展。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此外,大型科学工程、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等科技基础设施为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如能源供应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等则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基础生活条件。

据统计,硅谷初创企业中约四分之一的创始人至少有一个是在中国或印度出生,约三分之一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并非在美国本土出生,这表明硅谷当地文化融合了世界各地文化。

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成为了培育硅谷的创新土壤。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总的来说,大学、企业、政府三类创新主体作为驱动要素在硅谷这一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险投资、专业性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要素是硅谷成为科技创新中心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则是不断孕育创新的土壤。

硅谷的成功在这些因素之外,还可能有着时代等其他方面的影响。但成功虽然无法复制,却可以借鉴。

新加坡会是下一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吗?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03.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从前,企业开设创新中心,往往首选硅谷。2016年,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根据Capgemini和Altimeter Group在2016年年底公布的一项报告,截至2016年10月,全球创新中心总数增至456 个,比前一年增加51%。

不过,新成立的创新中心不再集中在硅谷,反而更多设在亚洲。

报告指出,硅谷的创新中心所占全球比例从2015年7月的18%,跌至2016年10月的14%。而亚洲的新加坡、班加罗尔和东京新成立的创新中心有9个,比硅谷还要多。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事实上,企业不再以硅谷和欧洲作为首选,就是因为亚洲的人才供应更充足。

2017年的一项研究更加印证了这一点。美国机构Startup Genome与Global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合作,于2017年3月发表2017年全球新创生态系统报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比较全球55个城市新创方面的表现。8个评核标准包括资金、市场覆盖度、环球连系、科技人才、新创经验、资源吸引力、企业参与,及创业者野心与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新加坡已超越硅谷,于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排名全球之首。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自确立了科技创新人才的优势地位之后,新加坡更是加快了“抢人才”的步伐。新加坡政府在科技生态系统发展上的三大战略为:

第一,持续引进高等学府的学生,并投资于持续教育与培训课程,发展本地人才库。在未来三年里,高等学府将培训约2万名本地科技专才,持续教育与培训课程也将能培养6250名本地人才,从事数码营销、软件工程和网络安全等工作;

第二,全球创新联盟(GIA)将与企业合作,发掘海外科技人才;

第三,向世界各地的顶尖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准证”,填补本地科技人才的不足。

这第三点,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科技准证”。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2020年9月2日,美国康纳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周三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报告显示,新加坡是亚太最具创新力经济体。

这项指数评估全球超过130个经济体,以创新投入(Innovation Input)和创新产出(Innovation Output)作为衡量指标。创新投入细分五大经济要素,即制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创新产出则分为知识与技术产出和创意产出。

报告指出,新加坡在创新投入方面名列世界前茅,尤其制度最为卓越,不过创新产出则稍微逊色。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如此看来,新加坡是非常有成为下一个硅谷的潜质的。

科创人才无疑是新加坡硅谷梦的最大优势。但丰富的科技创新人才只是一方面,何况新加坡的科创人才优势的确立,一部分是成本较低使然。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新加坡政府在扶持企业创新这块也是真的没少投入。

2020年8月13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局长Ravi Menon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每周特别在线节目中宣布,新加坡将推出“金融科技领域与创新计划 2.0”( Financial Sector Technology andInnovation Scheme,简称FSTI 2.0),在未来三年预计投资2.5亿新元推动金融产业创新发展。

FSTI 2.0资金来自金融领域发展基金(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Fund),具体包括两项措施:加强对早期技术试验的支持及加强金融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硅谷创新的“铁三角”中,大学提供人才,政府提供支持,这两方面在新加坡都因地制宜进行了调整,人才的来源除了大学,还有来自国外的科创人员;扶持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也是一向大手笔。

“铁三角”中的企业自然也不甘落后。其实,新加坡从未打造出像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全球科技巨头,也没有诞生过微信这样拥有上亿月活跃用户的服务。在包括生物科技、媒体和娱乐在内的多个产业里,新加坡的创新成果也是喜忧参半。

但是,在新加坡设立总部的大型企业可是不少。

据谷歌、淡马锡(Temasek)与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mpany)于11月10日公布的2020年东南亚电子经济(e-Conomy SEA 2020)报告指出:在东南亚六大经济体中,新加坡吸引了最多大型企业前来设立总部,其中不乏科技业的顶尖公司。

在新加坡设立总部的科技巨擎的估值都超过10亿美元(约13.5亿新元),包括电子商务平台Lazada与虾Shopee总公司Sea等等。 今年9月,继TikTok之后,中国另一大型公司腾讯(Tencent)宣布在新加坡开设办事处,计划把新加坡作为区域中心。而阿里巴巴更是早早就开始在新加坡布局,扩张事业版图。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但总部再多,也不是新加坡自己的企业。 只有成长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引擎”企业,新加坡才真正称得上是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引擎”企业的形成是以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要给小微企业足够生长空间,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尊重市场规律,让大量中小企业能在自由竞争的环境里自然发展,通过自然生长、残酷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最终培育出有代表性的企业。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科技创新的基础架构铺设好之后,新加坡在创新环境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风险投资方面,新加坡近十年来的“吸金力”不断增强。2018年获得了总额为75亿美元的风投,交易笔数占东南亚75%。据亚洲交易街(Deal Street Asia)的最新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新加坡的风险投资筹款仍达8.65亿美元,在东南亚地区居首位。 其他创新要素比如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等方面,新加坡也都是朝着大型、专业的方向不断前进著。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与此同时,新加坡积极营造浓郁创新氛围,改善创新的生态环境。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放松和解除对投资与融资的管制,提高对承担风险的激励,注重对产权的保护,创造了开放与宽容的社会氛围。2020年东南亚电子经济报告提到,新加坡当前虽处在短期经济低迷状态,但本地的电子经济(e-Conomy)仍有望在2025年达到220亿美元(约297亿新元)的产值。足可预见,科技创新领域未来势必作为新加坡经济重要的助推器。 而新加坡,也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硅谷。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04. 新硅谷之位坐稳了吗?

但要说新加坡坐稳了新硅谷的宝座,却也为时尚早。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正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功能,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未来的全球城市必然同时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积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举措,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首尔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

新加坡的竞争敌手皆为强敌,且都对成为“新硅谷”势在必得。所以新加坡还得打起精神,保持优势,补足短板,才能安枕无忧。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金融时报评论,新加坡需努力让创业者和投资者看到可靠的获利出场途径,才能实现成为下一个硅谷的目标。

新加坡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是东、西方的重要转口站。大约10年前开始,新加坡开始透过补助与赞助创业孵化器的方式投资科技业。

如今新加坡拥有逾270支创投基金与4,000多家科技创新公司,聘雇近2.2万人。外界对新加坡创业中心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对创业者来说,新加坡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邻近成长迅速的东南亚各国;中国企业尤其喜爱借重新加坡的此一优势,有系统地朝东南亚扩张。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新加坡也不忘为创业者创造环境,打造科技创新的产业园区。

纬壹科技城One-North是由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开始耗资150亿新元发展的大型新经济项目,目的是为发展知识型经济打造综合产业平台,计划在15-20年间分四期完成开发。

科技城取名“纬壹”,是指新加坡位于北纬一度,而读音接近“唯一”这个词,别具意义。整个科技城总面积占地200公顷,地处新加坡科技走廊的中心地带,交通方便。

科技城集住宅、商业中心、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休闲体育设施等于一体,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数字创意多媒体为三大主导产业,辅以商业娱乐与教育生活配套组团,同时预留远期拓展区,是创新创业的热土。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对投资者来说,新加坡科创公司目前大多以消费者为中心,业务多以相对简单的科技为基础。至于专注于深科技的科创公司都还在起步阶段。

而且,新加坡科创公司所面临的一大障碍是新加坡证交所(SGX),因为未能吸引东南亚大型科技公司前来挂牌,且其股市流动性和估值都相当低迷。

和硅谷不同的是,在新加坡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或大型并购案成功获利出场的科创公司仍然不多,而获利出场是科创公司和创投基金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在投资者能看到可靠的获利出场途径前,新加坡距离成为新硅谷的目标仍有一段路要走。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新加坡打造下一个硅谷的野心可以说一直都在。疫情肆虐,虽重创了全球经济,却也是重新洗牌的好机会。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来到新加坡,它们不断寻求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殷切。因此,抓紧时机,吸纳人才,正合其时。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科技准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新加坡保持科技创新优势,巩固新加坡的区域科技枢纽地位。 但新加坡的追求绝对不止于此,胸怀建设“下一个硅谷”的壮志,“科技准证”只为新加坡开了一个头。 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文章版权归“SingPlus新加坡直通车”所有,盗用将承担法律责任,转载请联系后台。资料来源:

1. 联合早报:吸引高端人才打造新加坡硅谷

2. 创业邦:5G、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揭秘“东南亚硅谷”新加坡

3. 创客总部:硅谷是如何炼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

4. 新加坡教育网:若论创业,香港排名超越硅谷,却依旧“不敌”新加坡……

5. 创格网智慧PMC:40年做成亚洲“硅谷”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的三个启示

6. 理想岛:上海的理想:成为“纽约+硅谷”式的金融中心

7. 联合早报:力挫硅谷 新加坡起步公司人才全球最佳

8. 经管之家:新加坡能否成为亚洲硅谷?

9. 联合早报: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我国列第八为亚太最佳

10. 新加坡红蚂蚁:为吸引国外“真人才” 新加坡新推出“科技准证” 门槛高到吓死人!

-END- 点击下图,发现不一样的新加坡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新加坡最炫东北人图鉴》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疫情过后,新加坡会出现"迷失的一代"吗?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新加坡的“中国造”

新加坡,下一个硅谷

点亮在看,“新硅谷”指日可待!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国立大学再次荣登QS亚洲大学排名第 1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飞机师停飞后改当小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