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国家新加坡为什么人均世界第五,40年三步走,跨越式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新加坡人均GDP在2023年很有可能会超过9万美元,位居世界第五。
1965年,新加坡刚刚立国的时候人均只有450美元。那个时候新加坡只有简单的来料粗加工和日渐衰落的转口贸易,失业率高达12%。
作为新加坡领导人的李光耀曾经一度流泪,认为国内的前景黯淡无光。
不仅他,恐怕整个新加坡当时都不会想到,半个世纪之后这个国家能成为亚洲最高,世界排名第五的高收入国家。
(新加坡天际线)
那么,新加坡是依靠什么在这短短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呢?
回顾新加坡的发展,在1965年到2005年这40年的时间里,该国制定了重要的3步走发展计划,每步都审时度势,既考虑到了新加坡内部的实际情况,又充分的分析了世界局势的发展方向,让新加坡每一步不仅踩准了时代的节奏,而且以务实的精神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第1步,承接西方国家的落后产能。
1965年,新加坡政府对国内国际形势进行了一番分析认为,西方国家已经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并且正在进行产业升级,未来将会把大量的落后产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而与此同时,虽然世界处于冷战的高峰期,但是打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新加坡应该利用本国优质廉价的劳动力,并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和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吸引西方国家前来投资。
于是,新加坡政府开始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建设工业园,并且出台了免税政策。
结果,外资大量涌入,美、欧、日等一些厂商蜂拥而至,不仅使新加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炼油中心之一,而且在电子、仪器、造船业、机械工业等方面也初具规模。
新加坡的GDP也从1965年的33亿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58亿美元。
到1970年代,新加坡大约引进了78亿新元,其中美国占了34%,欧洲占了39%,日本占了16%。
到1979年,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第二大船舶维修中心和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中心之一,每年的海外贸易额就超过200亿美元。
(1970年代的新加坡)
第2步,产业升级。
从1965年到1980年,这15年间新加坡几乎每年以10%左右的数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新加坡也面临着增长乏力的困境。
此时,新加坡周边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因为承接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快速发展区间。
他们不仅体量大,还有更低的人力成本,对新加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竞争。
而新加坡如果仅依靠劳动力型产业,想要获得高额的利润成长了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是不现实的。
所以,新加坡政府在1979年制定了一个经济重组战略,又被称为第2次工业革命。
在1980年在庆祝新加坡建国15周年大会上,李光耀向全国人民发表讲话的时候说道:
现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需要第2次工业革命,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进入高科技工业,即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向高度精密工业迈进。
为此,在1981年新加坡政府正式发表了10年经济发展计划。
该计划在1981年到1990年的目标是,10年之后人均收入达到日本80年代初的水平,位居亚洲第二,并且把新加坡建成以机械、外贸、运输、服务、旅游五大支柱为主体的现代工业国。
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加坡不仅鼓励外国企业向新加坡投资高科技项目,还对高科技项目提出了5~10年的免税优惠。
此后10年,新加坡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超过8%。
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94亿美元,相对于80年代初增长了一倍,经济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第2次工业革命的目标。
(1990年代的新加坡)
第3步,加强金融和海外投资。
进入90年代之后,新加坡又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此时,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造船业、运输业、电子产业、炼油产业等发展的如火如荼。
但是新加坡政府深知,以新加坡的体量没有能力和工业强国进行全方位竞争,而是应该利用亚洲地区正在蓬勃兴起的新兴工业国的发展机遇。在确保目前已有的优势产业在前提下,发展成为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
同时,也应该把目光放向新加坡之外的广阔亚洲市场,对新兴经济体进行直接的投资,搭上这些国家的发展快车。
新加坡尤其把中国作为其经贸合作和投资的重点,仅1992年投资的项目就高达742个,投资总额高达9.9亿美元;到1993年又增加到1240个,投资总额20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对华投资第五大国。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仍然非常成功。
到2008年,新加坡发展成为仅次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的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市场。
到了15年之后的2023年,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新加坡的人均GDP将会增长到9.1万美元,仅次于摩纳哥、列支敦士登、卢森堡、爱尔兰,位于世界第5位。
这4个比新加坡人均更高的国家总人口还不到600万,可见新加坡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