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表业的江湖,日本手表是如何崛起的
在日本对外开放的时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手表都来自美国或瑞士。瑞士人一直防止他们的技术泄露给其他国家。但这些技术还是泄露了出去,凭借这些关键技术,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手表制造商之一。现在让我们来了解日本手表的开始、崛起和巅峰。
在世纪之交,钟表界被美国和瑞士瓜分。但两者的成功方式却截然不同。在美国,沃尔瑟姆表和埃尔金表等少数大公司,生产了数十万只供国内消费的怀表。这些简单、廉价的怀表是用缝纫机改造的自动化技术制造的。而瑞士钟表业则完全相反。这个行业由许多小公司组成,他们致力于制造各种高精度的钟表,所以更高级一些。
1901年,瑞士的统计数据显示,瑞士共有663家钟表业公司,雇佣了24,858人。最大的浪琴公司只雇佣了853人。1905年,浪琴表生产了13万件。相比之下,比沃尔瑟姆每年的产量要高出好几倍。瑞士的多样性一直是一个优势,它生产了多种类型的产品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所有这些产品都出口到国外。瑞士主导了怀表出口市场,约占93%的市场份额。
当时的日本,在修建铁路、电报或军事方面,迅速采用了西方技术,政府的首要目标是现代化。他们想要赶上西方。所以那个时候,日本非常流行钟表,因为它被视为整个现代化运动的一部分。19世纪60年代,当西方人首次开始向日本出口手表时,这些产品大多被视为社会精英的奢侈品。
1868年,日本报告称,该国进口了1185个挂钟和300个怀表。到1887年,超过70万个钟表进入日本。它们被安装在医院、学校、市政厅和邮局。在这段时间里,日本试图摆脱从美国进口钟表的依赖。由于钟表在技术上比手表简单,日本早期的时钟业专注于复制钟表。
1888年,日本钟表零售商服部金太郎开设了日本第一家现代钟表工厂。成功之后,又在大阪、东京等地开了五家工厂。日本钟表业在钟表制造方面迅速获得了竞争力,其产量从1905年的37万多块增加到1922年的120万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有超过20家钟表工厂。
起初,国内需求——特别是军事需求——推动了这个市场。之后,服部金太郎开始将过剩的产品出口到上海、新加坡、香港和孟买等远东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成为钟表出口大国,市场份额达到35%。
在同一时期,人们开始佩戴怀表。1887年,据估计只有0.8%的日本人经常戴手表。这个数字在1897年增长到4.2%,然后在1907年增长到10%。随着怀表的流行,日本公司开始生产怀表。其中最大的一家是由服部金太郎创立的日本服部公司。服部在13岁的时候,在东京的一家钟表店学习钟表知识。
1877年,17岁的服部开了家自己的店——修理和转售手表。1881年,他娶了一个钟表商的女儿。他从岳父那里买下了一家店,开始销售进口的瑞士和美国手表。当时他为了获得需要的产品,他乘坐火车来到横滨櫻木町站,与瑞士贸易公司会面。当日本钟表热潮到来时,服部看到了机会,于1895年开了自己的工厂,生产挂钟和高端老爷钟。他给这家工厂起了个名字:精工社。
机械表使用非常小的精密零件,经过非常复杂的过程组装而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技术。手表的心脏和灵魂是它的机芯部件——使手表准确运转的部件。日本手表无法与瑞士和美国公司竞争,它们不像竞争对手那样轻薄、准确。价格也高于进口竞争对手,所以销售量不高。
这些西方进口商品之所以如此自由地涌入日本,是因为在19世纪中期,日本和美国签署了一项不平等的条约,开放了该国的几个口岸。但在1899年,该条约失效,日本重新获得了对两国贸易关系的主权。日本政府随即开始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提高关税以阻止进口,保护国内制造业。
1899年以前,进口银和镍的关税是5%,相当低。在那一年之后,利率上升到25%,然后在1906年上升到40%。日本人对自行车、机床、水电涡轮机、缝纫机和汽车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因西方进口产品受到阻碍,服部的制表业务开始腾飞。
从1906年到1930年,服部的钟表占据了48%的国内市场,手表占据了85%的市场。政府的保护和高关税无疑是他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服部的公司通过专注于精选的瑞士风格模型的自动化,来提高他们的制造能力。服部的公司在1895年至1937年间推出了25款手表。其中有三款卖得不错:1909年的帝国怀表和两款腕表——月桂和精工。
为了获得生产这些手表的专业知识,服部从东京大学雇佣工程技术人员来拆卸瑞士手表,并学习如何组装它们。更重要的是,他从瑞士采购原始手表零件,这是不受关税影响的。从1915年到1935年,瑞士提供了日本69%的手表零件。这种先进口拆解的手表机芯,然后再将其组装起来的做法被称为 "零件异地组装”。
从1895年到1899年,日本从美国和瑞士进口了22500个表芯。1900年,也就是对成品手表征收进口关税的第一年,日本进口了12.2万个机芯。1905年,25万个。那时,日本进口的机芯远远超过成品手表。
瑞士钟表业开始担心这种零件异地组装的方式,会导致他们的衰落。1894年,瑞士公民罗尔多夫施密德在横滨定居,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他的公司最初是进口并销售整装手表,但在日本提高关税后发生了变化。1908年,在第二轮关税上调后,他开始进口零件至日本,进行组装。
在横滨的工作间里,施密德用从瑞士家族表壳工厂进口的表壳制作手表。1910年,施密德将整个制作过程——表壳制作和所有工序——都转移到了日本,这激怒了瑞士钟表行业的成员。1912年,他把横滨的工厂搬到了东京,在那里他的公司开始变得非常庞大。1930年,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施密德收购了一家名为Shokosha的制表作坊。并将其更名为Citizen,即西铁城钟表公司,施密德自1918年以来一直拥有这个名称。
Citizen将成为继精工株式会社之后,日本手表行业第二大重要制造商。日本发生的事情正是瑞士人所担的的。1935年,服部的钟表工厂,精工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表工厂。而且服部和Citizen开始向海外扩张。
随着整个20世纪20年代手表出口的下降,瑞士人将他们的行业重组为卡特尔组织,也就是行业联盟。零部件供应商签署了被称为制表公约的协议,使得他们只能与彼此做生意。并成立了一家名为ASUAG的控股公司来收购所有的机芯制造商。
1934年,政府介入,最终控制了所有制表活动,并监管所有手表零件和机床的出口。零件异地组装,被定为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瑞士钟表业的危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瑞士钟表业享受着高额利润,并在全球钟表市场上持续占据50%的份额。
20世纪30年代,市场也从怀表过渡到手表。手表也有了新的功能,如自动上弦机芯、日历和防水外壳。它们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复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除了瑞士以外,大多数手表公司都停止了生产,并将金属储备起来以备战争之需,许多公司被召去生产精密工具。瑞士人因保持中立,使他们在全球市场上占了上风。
二战结束后,美国钟表公司举步维艰,无法与廉价的瑞士进口手表竞争。尽管美国政府征收了新的关税,但美国钟表业还是进入了衰退和整合。服部公司努力度过了战后的萧条期,在与瑞士人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他们复制瑞士的机床,在欧洲之行时学习瑞士的方法,并钻营瑞士卡特尔体系的漏洞。
到1966年,服部最终生产出了性能与瑞士手表相当的机械表,确立了自己的世界领先地位。与此同时,该公司试图向市场推出一种新型手表,石英表,它将彻底颠覆机械表的世界。其实石英表背后的技术原理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19世纪80年代,传奇人物玛丽·居里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如果你对石英晶体施加压力或交流电,它就会振动。它的振动频率非常稳定:每秒33000次。这种特性可以被用来制造比任何机械钟都精确得多的计时器。1927年,贝尔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发明了一款高精度石英钟,大小相当于一个房间。
石英精确的计时性,只是它的其中一种功能。从那以后的几年里,一个供应收音机的石英晶体制造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后在1960年,钟表制造商宝路华(Bulova)——幸存的两大美国制表商之一——推出了第一款商用电子表,Accutron阿克特隆电子表,并在13个美国城市展开了大规模的营销宣传。Accutron不是石英驱动的,而是使用360赫兹的音叉。这款手表的精度是机械手表的10倍,而且使用的零件少得多。
Accutron的技术是由瑞士科学家马克斯·赫策尔开发的。在瑞士,他的想法无法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后,他才转向美国钟表市场。拥有Accutron的宝路华虽不被看好,即使在他们清楚地知道石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他们仍坚持自己的音叉技术。最终被Loews集团收购,但Accutron还是震惊了整个行业,推动了美国、日本和瑞士电子表技术发展的浪潮。
1959年,服部精工组建了一个新团队,将石英计时器商业化。随着晶体管的商业化,小型电路现在可以向石英晶体供电,测量其振荡,并将其转化为秒脉冲。1964年,不知怎么的,这群机械工程师造出了基于石英的电子天文钟。之后,他们开始将这项技术小型化,制成手表。可最终生产出来的是一堆多种部件组合的大杂烩手表。
在没有先进集成电路的情况下,他们创造了一个手工焊接的混合电路,由76个晶体管、29个冷凝器和84个电阻组成。精工最初的内部团队实际上没有掌握CMOS生产工艺。所以他们把这项工作外包给了美国公司Intersil。Intersil完成了这个项目,并将他们的工艺知识签给了精工公司。精工的大部分晶体管都是自己生产的,但偶尔也会从日本的大生产商日立(Hitachi)、NEC和东芝(Toshiba)那里代工。
精工Astron SQ于1969年圣诞节在东京上市,今天的售价为3.1万美元。这款优雅的限量版金表外观简单实用,但它却预示着一场革命。精工选择用这句话来推销Astron:“总有一天,所有的手表都将以这种方式制造。”他们是对的。Astron是革命性的,但它最初几年的销售数字并没有轰动世界。1971年,精工公司宣布他们只卖出了3000块Astron。电子表真正占领市场还需要另一个部件。
在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名为汉密尔顿的钟表公司正在研制他们自己的石英表。他们掌握了一种叫做发光二极管(简称为LED)的新技术,彻底抛弃了指针和表盘,只显示时间和日期。汉密尔顿称他们为“手腕电脑”——比苹果手表早了几十年。它最初以金色的P1版本发布,以奢侈时尚的定位来抵消高昂的生产成本。但当詹姆斯·邦德在电影《生死时速》中带着P2版本时,它才真正火了起来。
无论如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LED石英表已经成为市场标准。1974年,全球消费者购买了65万只LED手表,分析师预测这一数字将在几年内增至1,000万只。LED手表最终会让位于LCD手表,原因是它们的电池寿命更长。
各种集成电路公司和传统手表公司纷纷涌入数字石英表领域。例如,德州仪器公司在销售其计算器产品的同一零售店中,以95美元至175美元的价格销售数字LED手表。就连英特尔也参与了手表这块蛋糕。1972年,该公司收购了数字手表制造商Microma,生产智能手表。卡西欧是另一家这样的公司,最初是一家计算器公司。他们与美国公司天美时(TIMEX)在低端市场正面竞争,在全国各地的药店出售他们的低价型号。
日本手表出口到美国,开始爆炸式增长。1975年出口额增长近10倍,达到2600万美元。手表占日本出口总额近20%,而瑞士的出口停滞不前,其市场份额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83%暴跌至1980年的20%。到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手表出口总额为3.73亿美元。精工、西铁城和卡西欧手表将瑞士人挤出了美国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在Astron出现之前,日本机械表和瑞士表一样好。服部收购瑞士技术和专业知识,这反映了出口限制并没有如计划中的那样有效。尽管瑞士钟表业早就意识到石英技术的存在,但在向石英表业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确实摸不着头脑。
机械表,是很难制造的,需要训练有素的工匠经过复杂的工艺来制作。而用现代半导体生产方法制造的数字手表,以大规模生产超越了所有的人工制作。石英表终结了瑞士对全球钟表业的垄断。直到1974年,他们还占有全球40%的市场份额。十年后,这一比例降至10%。
到1983年,超过一半的钟表制造商破产。由于市场的需要,瑞士人也转向了石英技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机械表的生产技术似乎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但从那以后,瑞士机械表行业又有了些许复苏——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产品不仅仅只有准确计时的价值。
重组为斯沃琪集团后,瑞士人创立了奢侈手表品牌,并在自己的细分市场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日本钟表业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在中国香港和内地的竞争挑战下,日本钟表业停滞不前,并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从那以后,日本人一直在努力重返辉煌岁月的巅峰,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