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加坡能够普及华语,离不开李光耀政府打的“三大战役”

今年是李光耀冥诞100周年。李光耀( 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新加坡华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 ,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创始人之一。曾任新加坡总理(开国元首) 被誉为“新加坡国父”。2018年12月18日,李光耀获得“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为纪念“李光耀冥诞100周年”,本号将推出“百年光耀”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新加坡能够普及华语,离不开李光耀政府打的“三大战役”

今年是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冥诞100周年,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笔者认为,李光耀对新加坡的两大贡献:通用英语, 淘汰方言 。使 一个华人为主、原来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在建国后成为使用英语为主的国家;使华人说的30多种以上的方言,统一为都说普通话,即新加坡特指的“华语”。

新加坡采用的是“双语政策”,即共同使用的是英语;各民族自己使用的是母语。现在使用的语言有4种:即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一般中小学校等单位门口,都用四种语言,其中英语名称为汉语拼音。

新加坡能够普及华语,离不开李光耀政府打的“三大战役”

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网上有人说新加坡国语是英语是错误的。通用语是英语。在新加坡行政用语、教育用语、公共用语为英语,马路上的路牌,公告也基本上都是英语,偶尔穿插使用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这些语言都不作为通用语。 因为华人最多,所以使用最多的是华语;印度人最少,所以使用最少的是泰米尔语。

有些人看不懂,一是在英国殖民期间,新加坡是“争取”独立的,英国殖民者千方百计想使英语成为“通用语”,但是没有实现。没有想到的是,李光耀把英国人的“遗愿”实现了。所以也有人攻击李光耀是“二毛子”“数典忘祖”等等。

另外,新加坡是被马来西亚赶出来“被迫”独立的,新加坡的“国语”却采用“马来语”,这真是有点“热脸贴人家冷屁股”了,人家都不要你了,你还用人家的语言作为国语。

许多华人发出疑问:华人最多的国家为什么不用华语作为“国语”?

李光耀认为,“通用英语” 一是有利于国内各个民族的团结,因为英语大家都认可,用英语各个民族之间都可以沟通。如果采用华语作为“通用语”,可能会出现“少数民族”不接受的情况。

二是“通用英语”,在语言上与西方国家无缝对接,有利于新加坡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新建立的新加坡在当时最需要的就是经济的发展, 这样就可以吸引大批西方资本家到新加坡进行投资,建立大量的工业,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

新加坡能够普及华语,离不开李光耀政府打的“三大战役”

新加坡公共场所的标志都采用英语

新加坡通用语为英语,难度还不太大,因为新加坡受英国的100多年的殖民统治,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

华人统一说普通话,难度却非常大。中国有5000年历史,方言就有500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了70多年,推广普通话也有60多年,但是仍然是“南腔北调”,各地还在说各地的“地方话”,南方人不说北方话,北方人到南方像出国。

香港虽然属于中国,和新加坡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都是“小岛”,都是华人占绝大多数,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都是重要港口等等。而且香港在1997年还回归了中国,但是还在采用繁体字,说“方言”粤语。

而新加坡不属于中国,1965年才建国,只有50多年的历史,却淘汰了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方言,这一点确实是人类语言史上的一个奇迹。

“ 通用英语”但不丢华语的“根”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00多万人,其中75%以上是华人,其他是马来人和印度人等等,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 可见语言问题上的复杂性。1965年建国后在语言上一直有两大难题:

一是华语与英语的关系问题;

二是华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问题。

新加坡首先摆正了华语与英语的关系,明确了“英语为主,华语为辅”(非华族以母语为辅)的政策,英语是兴国之道,华语是立国之本。不以英语为主,对内是各个民族没有共同语连接,全国是一盘散沙,只有用英语作为共同语,大家都能接受。对外可以与欧美等地无缝对接,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加快实现现代化。

不用华语,很多华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会慢慢没落,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就会变成一个“伪西方社会”,抵抗不了西方的颓废之风,只能步西方后尘,安逸放纵失去目标,同时也失去了新加坡存在的意义,“华语”教育是阻拦“西风压倒东风”的“文化反腐剂”。

语言是文化的根基,文化是国家的灵魂,语言的背后一般都是民族问题。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处理语言及民族问题问题上,都非常棘手。在东南亚,虽然一些国家也和新加坡一样,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后也没有把英语作为“国语”,如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一般都以母语或者以最多人口的民族的语言作为“国语”。

但是通用英语,不能丢了华语的“根”。李光耀说,我在1946年到英国念书,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后深有感触,那些拥有华文之文化根底的华人,给我留下了好印象,而那些来自西印度洋地区的华人则完全被本土化,不会说华语,行为举止不像华人,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学好华文,决意一定要保留华族文化。

当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许多家长把孩子从华校转送到英校,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如果华族学生全部念英校,只学习单一语言,那他们会失去自己的“根”,所以我下决心要推行双语政策。如果没有华文、没有双语教学,今天新加坡的华人就会很不一样,会丢了“根”。

作为华人,你英语说得再好,在西方人眼里,你还是华人。要是你没有华文文化和华语,那是很可悲的。当年我们倘若没有改变制度,推行双语政策,那我们的英校生只学英文,就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我推行双语教育的决心并不为讨好群众,这并不是为了拉票讨好选民。我自己学习华文的动力是自尊心,而不是经济方面的利益。当年我安排长子显龙到华文幼稚园上课并在华校完成中学教育,另外两个孩子也接受华文教育,当时的中国还未崛起,因此这与经济利益无关。学好华文,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用普通话统一 “方言”难度巨大

新加坡在普及华语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难度可能比中国更大,这首先对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来说,就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他感慨地说,此事是要多复杂就有多复杂,要多难就有多难。在这次运动中,新加坡有一些人攻击李光耀,把推广华语放弃方言的政策,说成是忘本、是数典忘祖自挖祖坟等等。

政府也多次检讨、多次调整政策,一段时期,李光耀亲自兼任教育部长。为了鼓励新加坡人放弃方言,把华语说好,他以身作则,放弃了20多年来说得一口流利的福建话,而福建话是他为了赢得华人选票,38岁后才刻苦学习取得成功的,为他赢得选票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却不得不忍痛割爱。

中国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却以南方话为主,而新加坡的华人,基本上都来自中国南方,他们各自带着乡音来到新加坡,一代传一代,方言成了最自然的文化传承,新加坡的华人有各种方言约30多种,常用的有10多种。如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上海话、四川话、湖南话等等,说的人最多的是福建话,不但外地人听不懂,而且许多话还没有对应的文字。

用英语为通用语主要是政治问题,如撤销以华文为教学语言的“南洋大学”,当时就遭到有些人的坚决反对;而用普通话替代方言主要问题是“感情问题”,遭到华人一些老人的坚决反对,有人说,都说普通话了,我老了不会说,今后和孙子专门交流感情?

“方言”的三个问题

中国地域广阔 ,汉语的方言众多,共有129种方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实行语言文字改革,一方面推出汉语拼音方案方案,一方面推出简化字 。要求大家都要“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新加坡的华人多数来自福建、广东等地,虽然飘洋过海来到新加坡,但是乡音难改,基本上还是“各说各话”,这些方言,成为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造成中国人听不懂“中国话”。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成为“双语教育”之外的“第三种”语言,加重语言学习的负担,干扰“双语教育”。

二是起到分裂华人社会的负面作用,华人因为不同方言出现不同帮派,和其他不同方言不同帮派的人,就有了隔阂,只有以普通话(华语)取代方言,让普通话成为华人的共同语,华语才能成为能够团结华族的语言。

三是“方言”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不属于优良传统,而是属于落后过时的语言,逆历史潮流,最终必然会被历史淘汰。

讲普通话运动的“三大战役”

从1979年起,李光耀在新加坡开展了“讲普通话(华语)运动”,在所有的公开场合,停止说方言,转说华语。 讲普通话运动从第一天起就困难重重。

新加坡能够普及华语,离不开李光耀政府打的“三大战役”

新加坡人说“方言”的习惯是根深蒂固。从逻辑上说,放弃方言是明智的;但是在感情上说,放弃“方言”是痛苦的。但是新加坡普及普通话是“华山一条路”别无选择,只有知难而进,“讲华语运动”也经历了“三大战役”。

第一战役是:从1979年到1989年第一个10年,有两个目标:

一是在5年内以华语取代方言,使普通话成为华族的共同语,使所有的新加坡年轻人、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及刚离开学校的毕业生,都放弃方言讲普通话。

二是在10年内,使普通话连同英语以及马来语,成为商店、饭店等公共场合的通用语。

在第一战役中反对讲华语运动的主要有三种人:

1. 坚持讲方言的人,由于情感等方面的因素,他们不愿放弃方言,认为南方人不说北方话,并找出说方言如何如何好的种种理由,甚至说放弃方言就是忘本;

2. 受英语教育者,他们从根本上就不重视普通话(华语),他们认为,不论方言还是华语,工作中都用不上,都是低层次的;

3. 非华族人士,他们害怕讲华语运动如果成功,一是怕非华族会被边缘化,而且害怕非华族人都要强制学习华语。

第一战役的宣传标语是:“多讲华语(普通话)、少讲方言”(1979、1980);“学华语、讲华语”(1981);“在工作场所讲华语”(1982);“华人讲华语、合情又合理”(1983);

“请讲华语,儿女的前途,操在您手里”(1984);“华人.华语”(1985);“先开口讲华语,皆大欢喜”(1986);“会讲华语,先讲常讲”(1987);“多讲华语,亲切便利”(1988);“常讲华语,自然流利”(1989)。

自1981年起,推广“华语”工作委员会规定:每年10月为推广华语月。以便更全面地、更深入地把华语推广到民间每一个角落。在新加坡的巴士、建筑物、报章、广播、电视上,随处可以看到鼓励人们讲“华语”的醒目广告。一些大学也增设了中文系,设立孔子学院。许多中小学校还与中国中小学结为姐妹学校,交流学习经验。为帮助商业人士学“华语”,有的学校还为企业提供上门”华语“教学课程。

李光耀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普通话,他还出版了《学语致用:李光耀中文学习心得》,让读者分享他坚持学习的心得与经验。

在这一战役中,还出台了禁止方言剧和普及汉语拼音两大硬措施,文化部同时要求电影发行机构逐步减少方言电影片。

新加坡电视台早在1978年就停止播出方言广告,新政出台后,1979年,果断把当时很受欢迎的广东话电视剧《倚天屠龙记》改配成普通话。当时还有一部名叫《敢敢做个开心人》的方言电视剧,全部重新配音,把方言词全部删除后才准播放。

1981年,电视台在两年多时间内,淘汰了所有的方言节目,华语节目全部采用普通话播音,整个转型比政府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两年。

另一项硬措施是普及汉语拼音,首先是要求用汉语拼音来拼写姓名,避免由来已久的用方言拼写姓名的混乱局面。教育部从1981年起,所有的小学华族一年级学生,姓名都必须采用汉语拼音;同时建议街道、马路的原方言的拼音名称,改成汉语拼音,这项工作现在仍然在进行中。

第二战役是1989年到1999年第二个10年,重点是推广华族文化,推广的对象从蓝领转移到白领。宣传的标语是:

“华人、华语”(1990);“学习华语、认识文化”(1991);“用普通话(华语)表心意”(1992);“讲华语、受益多”(1993);“华语、多讲流利”(1994、1995)“讲华语、开创新天地” (1996、1997);“讲华语、好处多”(1998、1999)。

在英国殖民地期间,一些受过英语教育的高层人士,以讲英语为高尚,讲华语为卑贱,讲英语的人是阳春白雪,讲华语是下里巴人,普及华语运动开展后,一些白领正面临丧失华语能力的危机,他们的地位都很高,是推广华语工作不易攻克的难关。

在这个阶段,重点是强调东西方的文化和谐,掌握华语将是如虎添翼,在丰富的东西文化中无往不利。宣传上通过轻松、机智幽默的方式,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如邀请他们当讲”华语“运动大使,参与华族文化节活动,观赏华族文艺节目,观看华语普通话影视片等等方式,在白领阶层普及普通话。

本地歌手和企业总裁,也现身作为电视宣传片的主角,告诉人们”能用普通话是福气,别失去”,并倡导讲普通话其实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通过白领阶层的带动,普通话也登上了大雅之堂。目前,新加坡人在家讲的语言已经不再是华语方言,而是华语普通话或英语。1980年,新加坡讲普通话的华人家庭只有26%,1988年,讲普通话的家庭是69%。

这个阶段的目标已顺利实现,在淘汰方言的同时,把华语普通话提升为新加坡的高层语言,与英语并驾齐驱。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阶段还推出 《学普通话》的歌谣,这首歌谣由写过《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的台湾音乐大师翁清溪作曲,孙仪作词,当时的台湾天后,新加坡媳妇黄莺莺演唱。歌词为:

国家要进步,语言要沟通。就从今天起,大家说华语(普通话)。不分男和女,不分老和少。不再用方言,大家说华语(普通话)。听一听,记一记,开口说几句。

新加坡能够普及华语,离不开李光耀政府打的“三大战役”

多亲切,多便利。现在一提起”讲华语运动“,很多上世纪80年代成长的华人,立即就想起这首运动的歌谣。

第三战役是1999年到2009年第三个10年,继承上个10年认识中华文化的工作,继续强调轻松活 ,使讲”华语“成为跟进时尚的象征。宣传的标语是:“讲‘华语’,好处多”(1999、2000);

“华人、华语、华文”(2001、2002);“能用‘华语’是福气,别失去”(2003);“讲‘华语’cool”(2004-2006);“讲‘华语’,你肯吗?”(2007);“华文,谁怕谁?”(2009)。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新加坡建国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受英文教育不大会讲普通话(华语),这些标语都是向年轻人表达出讲普通话是自然而时尚的,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华文书展普通话朗诵交流会等等,在2009年讲”华语“运动30周年,别开生面地提出的口号“华文,谁怕谁?”以全民互动问答的游戏来推广。

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要求讲”方言“回潮,民众要求放开”方言“影视剧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认为,方言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看或听原声带是对作者和演员的尊重,不讲方言丧失三代人同堂之乐等等。

李光耀认为,推广华语是推石上山不进则退,现在石头已经推上山了,有人却要我们把手放开,一放手石头就会滚回去,岂不是功亏一篑。恢复说”方言“,必然是对学习普通话和英语的损害,我们应该看到华文的未来,而不是方言的过去,全世界许多语言和方言都消失了,这是语言进步的必然趋势,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当然,政府并不反对有语言天赋的人有多余的精力学习方言,也不反对在历史文化研究、文艺作品和地方戏剧里适当使用方言。

新加坡曾有多个政府官员、议员和大学教授,多次向李光耀建议:认为普及华语运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适当放开方言了。但是,都遭到李光耀的回绝。

只是在2003年,沙斯病毒严重时期,为了告诉不懂英语、华语普通话的老人究竟什么是沙斯,才放开福建话、广东话等地四种”方言“,在广播电视了播放,正常后又不准播放。对影视作品老人可以在光盘上观看,仍然不准在广播电视里播出,广播电视上的”方言“节目,经过沙斯病毒期间的回光返照后,终于在新加坡寿终正寝了。

“淘汰方言”给新加坡带来了显著变化

“讲普通话(华语)运动”给新加坡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一是在教育上优势,新加坡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讲华语运动是双语政策的一部分,很少有人能够 精通两门语言再加上“方言”。也就是说,淘汰了“方言”,在学习语言问题上,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是教育上最大的减负!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学科,整体成绩得到提升。

1983年,新加坡的中二学生首次参加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协会的数学和科学成绩调查,当时名列第16位。1995年的调查,无论数学和科学都排名世界第一,后多次调查,均排在第一或第二。

”双语政策“也吸引了大批的中国留学生,一些中国学生来新后,英语水平迅速提高。一些外国人学华语,不到中国来学,反而到新加坡来学,如美国的国际知名投资家罗杰斯,看到华语未来的发展趋势,决定让自己的小孩学习华语,首先在中国的上海学习,发现有”方言“上海话干扰,经过在港澳台新四地考察后,认为新加坡学”华语“的条件最好,为了让两个女儿学”华语“,决定举家迁到新加坡。

二是促进中新关系的发展。中国的崛起,对新加坡的”推广华语(普通话)运动“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调动了新加坡人学华语普通话的积极性,”华语“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反过来说,学华语普通话也密切了两国的关系,中新关系现在是最好时期。

”学‘华语’运动“初期,新加坡许多人质疑学华语普通话的作用,现在都纷纷称赞政府高瞻远瞩有远见。

有人认为,语言是软实力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其实”双语人才“在两国的经济发展上,也发挥很大作用。1986年,肯德基为了开发中国市场,委任了一名美籍华人王大东出任肯德基远东地区总裁,他第一件事就是把远东总部由香港迁到新加坡,当时有人问他开发中国市场,总部远离大陆,不是舍近求远了吗?王大东的理由竟是,香港人不会说普通话,新加坡人普通话 说得好。表面是远了,实际上与中国人的距离更近了。

三是文艺上的优势,新加坡的文艺界人士由于普通话(华语)说得好,他们和中国大陆是无缝对接,有的中国人竟把新加坡的歌手误以为是中国人,如新加坡的著名歌手孙燕姿、阿杜、林俊杰等人,在中国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四是培训上的优势,新加坡是全世界培训中国官员最多的国家,从1992年开始开办中国官员培训班,至今已总共培训1万多人。2005年,与中共中央组织部合作开办公共管理硕士课程,(市长班),培训基本上采用华语授课。时任中共中央的组织部长李源潮说,新加坡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矛盾、和正在探求的解决办法,正是我们所需要的。2007年,两国就培训高级公务员达成协议,主要针对中国的管理人员。

新加坡的”讲普通话、用规范(简化)字“都是从中国学来的,现在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些新加坡人,普通话说的比中国人还”正规“。

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的“讲华语普通话运动”,是一个改变和重塑整个社会语言环境的浩大工程,它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等等多个领域,社会因素复杂,过程是漫长艰辛。新加坡集中了全国人民的力量,以灵活的、一致的、坚定的意志力来推动,并持之以恒保持几十年不变, 经过4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使”华语“在家庭中成功地取代了”方言“,讲华语普通话的风气已经不可逆转,这项”运动“已经成为新加坡最成功的社会与教育运动。

在《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一书中,李光耀用相当多的篇幅,自述五十年来如何投注心力,制定和实施”双语政策“,把新加坡从一个语言复杂的前英国殖民地,打造成一个多数人都通晓英文,同时懂得自己母语的团结国家,从而造就了新加坡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形势。李光耀自豪地将”双语政策“称为“建国基石之一”。

新加坡能够普及华语,离不开李光耀政府打的“三大战役”

“双语”甚至多语,已经成为新加坡人特殊的优势,在和西方世界以及中国的联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在语言上的成功经验,对许多国家处理民族语言问题,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中国的领导人就曾多次说过,要学习新加坡成功处理多种语言的经验。

现任总理李显龙高度评价了讲”华语“运动的成果, 李显龙认为,“讲‘华语’运动”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已达成,但是”运动“仍有继续推展的价值,不能放弃。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会“一直存在下去”,并呼吁新加坡人继续支持这项运动。

在李光耀冥诞100周年的今天,“讲‘华语’运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追溯这项社会运动,自1979年推介以来的发展与影响,使我们更加怀恋 李光耀先生,他对新加坡的两大贡献:通用英语 、 淘汰方言,在新加坡推广了普通话。

作者简介

田柏强 原中国安徽工人日报高级记者 现旅居新加坡。

新加坡能够普及华语,离不开李光耀政府打的“三大战役”

直播预告

想知道更多新加坡小学的详情吗?预约下方直播,带你了解更多名校的选择和报名流程!

— END —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华灯初上RAW@Thomas看看世界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制造业崩了,李显龙陷入两难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