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18世纪英国在亚洲一步步崛起,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开始融合!

|诸葛纪事

编辑|诸葛纪事

引言

18世纪英国列强为扩大帝国统治的野心,开始伸入到中国并与中国文化带入西方,促进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英国在亚洲相对于欧洲的竞争,主要是EEIC(英国东印度公司)下降可以在1680年到1720年之间。这被归因于三个因素:超额股息;维持香料垄断的高成本;以及VOC(联合东印度公司)的不灵活性,这使得它无法应对欧洲和亚洲新的消费文化的需求。

尽管VOC在整个18世纪仍然是亚洲的一股可行的经济力量,但EEIC也在慢慢地取代它,成为在亚洲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商人。在1600年,没有人能预料到英格兰会成为欧洲在亚洲最成功的帝国缔造者葡萄牙人荷兰人的早期成就,以及后来法国人的成就与十八世纪英国的成功相比就是相形见绌。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从大约1750年到1800年,英国人成为了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的主人,在1793年,他们准备进一步向东推进,挑战强大的清朝,争夺东亚的主权和权力。

是什么历史性的推动,将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大莫卧儿王朝宫廷的乞丐地位转变为18世纪英属印度的主人?1600年,英国人确实向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乞讨过,这是一项帝国指令,赋予英格兰在整个莫卧儿帝国的定期贸易特权,并由此进入南亚市场。

16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约1560-1613年)的第一位使节,获得了公司在苏拉特贸易的许可,但莫卧儿皇帝没有给大英帝国一个农民。其他使节紧随其后,包括1618年的托马斯·罗伊爵士和1682年的威廉·赫奇斯。后者的任务特别揭示了EEIC在17世纪晚印度期莫卧儿王朝的地位。

孟加拉的EEIC官员和该公司在伦敦的总督乔赛亚·查尔德爵士出面干涉了休斯的使命,导致奥朗兹布皇帝(1658-1707年)中断了谈判,受到挑战或者是尴尬的查尔德决定与莫卧儿王朝开战,1686-1690,以英国人的灾难告终。

1689年,由非洲人西迪·雅库布指挥的莫卧儿舰队占领了孟买,孟买自1668年以来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经过一年的抵抗,英国人投降了,1690年,该公司派特使到奥朗兹布的营地请求赦免,公司的使节必须在皇帝面前露面,支付巨额赔偿,并承诺将来会有更好的未来。皇帝撤回了他的军队,该联队随后在孟买进行重建,并在加尔各答建立了一个新的基地。

17世纪90年代是亚洲EEIC经济扩张时期的开始,只有次大陆西海岸的孟买没有参与公司东海岸其他主要贸易。马德拉斯加尔各答的全面扩张使孟买的贸易受到了影响,因为马拉坦海军上将瞄准了日本安格里亚的航运。

与此同时,马德拉斯加尔各答随着棉纺品丝绸、糖蜜硝石等商品的贸易额呈指数级增长而繁荣发展。虽然茶叶贸易起源于17世纪60年代,但直到世纪之交,它才开始成为所有社会阶层的英国人的首选饮料;茶叶利润的繁荣不得不等到18世纪。

与此同时,美国的白银支付了包括茶叶在内的大部分英国进口商品,伦敦的批评人士谴责亚洲商品流出黄金,但可观丰厚的红利是一种让商人们闭嘴的方式。

从17世纪90年代一直到18世纪50年代,EEIC开始摆脱乞丐的身份,并声称在亚洲贸易世界中拥有更高的地位。EEIC和它的盟友英国政府都没有决定在亚洲建立帝国。相反,在18世纪的许多历史发展的融合促使帝国的建立成为可能

首先,EEIC鼓励其仆人和自由贸易者积极参与在亚洲内部的贸易系统。这项政策允许乡村商人参与贸易,像后来马德拉斯总督的乡村商人托马斯·皮特这样的人来赚取巨大的财富。第二个发展是该公司与许多在亚洲海域经营的私人集团的合并。

这些被称为“闯入者”的财团经常无视EEIC对亚洲贸易的合法垄断。这次合并导致EEIC进行了大量的资本重组(约320万英镑),并于1708年更名为联合东印度公司。第三,与“闯入者”财团合并的同时,是公司官僚机构的系统化。

其精简的组织结构使其在VOC和印度运营的航运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组合的影响——大量的英国投资和高效运作的官僚机构——几乎立即可见的。英国的航运利益将荷兰推到一边,这大大减少了印度在联合国参与印度洋的亚洲内部贸易第四,EEIC的早期成功依赖于与印度商人的结盟,比如贾加特·赛斯的家族。

然而,到了18世纪中期,印度的合作伙伴已经开始长期依赖于该公司。1750年以后,这种依赖关系成为英印关系的一个特征。在这方面,18世纪英国人在亚洲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与荷兰人印度尼西亚的经验相平行。

这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南亚的持续财富,最终取决于它从现在正在衰落的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那里获得全帝国农民的能力。1701年,在另一位英国大使未能获得难以捉摸的保证后,由约翰·苏尔曼率领的一个前往新德里的新代表团威胁说,除非获得批准,否则将该公司机构将从苏拉特以及在古吉拉特邦的工厂全部撤出。

由于该公司在印度西部地区的经济股份为莫卧儿王朝带来了大量的收入,于是皇帝法鲁克希亚尔让步了,1716年12月31日,他批准了一个农场主,却几乎没有意识到他行动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根据该指令的条款,EEIC可以对任何侵犯其权利的人采取行动。

正是农民的这一方面为未来干预印度的政治事务开辟了道路,而在18世纪的干预最终导致了印度并入大英帝国

1716年以后,英国的干预是该公司与富有而强大的印度商人结成联盟,如贾加特·赛斯家族结盟的结果吗?该公司被卷入印度政治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断增长的经济、政治和领土投资吗?征服是18世纪英法竞争移植到亚洲水域的结果吗,这种竞争一直延续到了印度政治中?这些是历史学家讨论的关于英国征服印度的问题。

18世纪英国向印度的扩张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公司的代理人和私人商人进入了“一个商业、财政和军事机会的活跃市场”,这是1716-1748年的“市场机会”阶段。“‘’殖民帝国主义”出现于18世纪40年代。

从那十年开始,英国和法国人为帝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在印度,这些冲突中最著名的主角是法国的约瑟夫-弗兰克·杜普莱斯查尔斯·德·布西-卡斯特尔诺,英国的罗伯特·克莱夫和查尔斯·沃森。

胜利最终在18世纪60年代成为英国的发源地,原因有三个因素:像克莱夫、沃森和威廉·皮特这样的人的决定性领导,他们是七年战争(1756-1763)胜利的建造师;英国人管理印度盟友和印度军队(称为印度兵)的优越的能力;最后是对帝国统治的规划,这是在印度七年战争期间开始出现的。

当然,罗伯特·克莱夫是他的第一个支持者,几乎所有18世纪晚期的继任者,尤其是理查德·韦尔斯利,都有皮特和克莱夫的帝国野心。

从1764年到本世纪末,这标志着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真正开始。法国人已经被打败了。然而,在英国人真正宣称拥有拉杰的头衔之前,他们必须克服印第安人的顽强抵抗。除了四次迈索尔战争(1767-1804年)、三次马拉地战争(1780-1803年)和两次锡克教战争(约1840-1856年),还有许多较小规模的战斗并取得了胜利。

英国人可能没有征服印度的计划,但这一连串的战争强烈地表明,他们对帝国的兴趣随着吃印度布丁而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马戛尔尼对中国的入侵只是英格兰不断扩张的亚洲帝国的进一步延伸。

在马戛尔尼执行任务之前,

英国东印度人从18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就一直在中国南部海岸进行贸易。吸引他们的是茶叶,大西洋世界的消费市场正在扩大。到18世纪80年代,西方的需求已经发展到给英国商人造成国际收支问题

其次,英国商人在清朝施加的限制下感到愤怒,要求所有的贸易必须在广州港(广州)通过指定的中国商人进行。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前往中国,希望结束这些贸易限制,开放英国制造业产品市场,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

欧洲人想象中的亚洲

当马戛尔尼大使乘船前往中国时,欧洲人想象中的亚洲人已经成为欧洲舞台上熟悉的人物,自从瓦斯科·达伽马马拉巴尔海岸登陆以来的近三个世纪里,积累了大量关于亚洲和亚洲人的文献。

贡献者包括耶稣会传教士、陆地和海上旅行者、官方大使馆、虚构作家,以及不同类型的“圣经”学者,他们没有人去过亚洲的任何地方,但仍然“知情地”记录着从15世纪欧洲与亚洲的接触开始,亚洲就成为了任何适合西方想象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西方对亚洲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

这种转变发生在近代晚期,大约在18世纪70年代。在那之前,一个理想化的亚洲一直在盛行。在17世纪末的某个不确定的时刻,中国开始代表这个理想化的亚洲,是一个充满智慧、道德哲学和由一些有文化的精英组成的良好政府的国家。

这种理想化在18世纪的中国的时尚中达到了顶峰,在法国他们以对孔子的出名来崇拜,在英国,它影响了从艺术到建筑到花园设计的一切。

突然间,在18世纪的最后25年,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亚洲理想化想象崩溃了,推翻他的是启蒙运动的人,丹尼尔·德福人霍拉斯·沃尔波尔人、孟德斯鸠斯人和伏尔泰人。

在一种新的“科学”历史方法的帮助下,哲学们发现亚洲的落后、专制、思想停滞。从这个新的角度来看,亚洲人需要向进步的现代欧洲人学到很多东西

马戛尔尼在1793年会见清朝皇帝时就接受了这种观点。从那时起这种观点影响了许多关于欧洲与亚洲接触的著作。直到在20世纪的过去20年左右,新兴一代历史学家才试图修正欧洲中心想象的亚洲视角,并在全球背景下重新想象欧亚大陆

作者观点:

英国的扩张的野心促使英国在16到18世纪的崛起,这期间极大的促进了东方文化贸易与西方经济文化贸易等领域的深入发展,也促使落后的东方大国得以快速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 [1] 试析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策略——以塔塔集团的崛起为例[J]. 张爽.学园,2022(07)
  • [2] 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教育的影响[J]. 李红英.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2)
  • [3] 英国殖民统治与印度工业化的起步[J]. 周娜.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 [4] 反思与重释:英国殖民统治对马来西亚的影响[J]. 庞卫东.史学月刊,2013(09)
  • [5]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在新加坡的印度人[J]. 夏玉清;孔慧.世界民族,2011(03)
  • [6] 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引起的变化[J]. 巩淑华.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4)
  • [7] 挖掘昔日的珍宝[J]. 涂光楠.拉丁美洲丛刊,1980(01)
  • [8] 解析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种姓制度的变化[J]. 胡登龙.黑河学刊,2015(09)
  • [9] 英国殖民统治与印度的崛起[J]. 赵东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3)
  • [10] 1814—1865年间的加美关系[J]. 杨令侠.历史教学,1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