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8日 星期六

全球化≠西化≠美国化

现在大家都在社交媒体讨论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但是全球化究竟是什么?其实,目前仍然还没有共识。那没有共识,讨论全球化还有意义吗?当然有。

我们可能没办法完全说清楚“全球化是什么”,但是却可以反过来想想“全球化不是什么”。也许我们说不清楚“全球化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但是与此同时,其实也可以反过来想想,“全球化不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或许也是有意义的。

全球化≠西化≠美国化

(图源网络)


全球化不是均等化

全球化的过程,是打通人、信息和物资的国界。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大家均等受益的,而是有的人受益更多,有的人受益少。

在互联网最初兴起的时候,大家很容易把这个工具和全球化联系起来。当时就有人说,信息要首先实现全球化,因为没有人可以阻挡信息的交流了。

但20年之后,大家发现,并不是这样。因为信息和人的认知直接联系,认知又和每个人所在的位置直接联系。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多数人只倾向于接受自己认知范围之内的消息,所以,每个人的消息圈竟然有越来越闭塞的倾向。这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

全球化≠西化≠美国化

(图源网络)

当然,对少数能够不断打破认知壁垒的人,互联网确实是个好工具。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世界,也是“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的。这个结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全球化不是西化

虽然近五百年的全球化是欧洲人开始大航海驱动的,但全球化早就不是单向的西化了,更不等于美国化。过去三十年经济增长最快速的地方是东亚和东南亚。东京、首尔、香港、新加坡和我们中国的很多沿海城市,都曾经创造过经济高增速的纪录。这些除了得益于亚洲和欧美之间的贸易增长之外,还得益于亚洲国家内部的贸易增长。

应该说,欧美只是按下了全球化模式的开启键,后来全球化模式则是多个发动机共同发动的。在近十几年,欧美经济已经很长时期处于低速增长,乃至于负增长。不过,因为目前的全球贸易秩序是西方人搭建的,他们还是在吃秩序红利。

全球化≠西化≠美国化

(图源网络)

不过秩序也不是不可更改,历史上后发国家都是绕过前人的游戏规则,重开新游戏才能最终“破圈”的。当年,美国人也曾经绕过了英国人的秩序和规则。这种破圈,除了全领域绕开旧秩序的方法之外,还有个别领域单点突破。日本、韩国都曾经在某些行业突破过,从而让自己的优势产业获得了高增长。

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要引领新一轮全球化,非但不是要西化,反而是要突破西化的模式。否则,只会在目前的模式当中争吵不断。因为西方引领的全球化,是经济和政治始终相伴随的。

全球化≠西化≠美国化

(图源网络)

西方人以生意和枪炮开路,把自己的所谓“民主模式”在全球推广。已经弄乱了很多地方。我们的“一带一路”正是要探索一个非西化的模式。“一带一路”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宗教习俗,只要你愿意参与进来,都可以一起赚钱,一起合作。生意就是生意,而不掺杂政治和民主话题。


全球化不是单一模式

全球200多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基础、宗教习俗、人口数量都不一样。不同的人对经济、市场、产品都有不同的理解。注定了全球化不会只是单一的模式。

像麦当劳这样统一标准的跨国餐饮,在全球各地开的店都是一样的。但不同地区的居民对麦当劳的理解却不一样。在欧美,麦当劳只是速食店。因为欧美人家里住得宽,很多人都是开着车点了单,拿了就走。甚至不在店里吃东西。

全球化≠西化≠美国化

(图源网络)

但在香港却不一样。香港人住房普遍比较挤。很多香港人在麦当劳点个单,只是为了在宽敞的地方待几个小时。对于很多穷人来说,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甚至可以当酒店来过夜。

所以,即便是同样的规则,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其实全球化原本就应该是不同模式的组合,而不该是单一模式的全球复制。全球化贸易的大群,里面原本就应该包含很多不同规则的小群。而不是所有群成员都在同一规则的大群里。

全球化≠西化≠美国化

(图源网络)

未来,全球化会往哪个方向走仍然是未知之数。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也许只是观察者,也许也是参与者。


(全文完,图源网络,侵联删)


作者有话说

博主才疏学浅、漏洞百出,希望各位小伙伴留言提出建议、讨论。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赞、关注或者“在看”吧,多谢阅读。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微信公众号“合子的独白”。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插队”访华上想到的不一样的新加坡

下一篇新闻

美国金融体系风险输出导致欧洲银行业动荡——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专家闫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