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 星期四

房产是新加坡资产配置的第一选择吗

【庄周梦蝶】

资产配置更大的意义则是以现实的保障允许我们活在当下,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周凯莉

房产是资产配置的第一选择吗?对新加坡绝大多数居民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从前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估计也不是。

新加坡的民用住宅房地产市场一般由“政府组屋”和“私人公寓”两部分组成。组屋类似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由政府投资修建,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新加坡政府共修建了100余万套组屋,目前更是约五分之四的居民居住在组屋中,其中绝大部分组屋属于自有产权,产权年限为99年。

根据政府政策规定,购买新组屋的家庭月薪必须低于12000新元(新元对人民币汇率约为5.2),对于购买二手组屋则没有月薪的限制。购房居民可用公积金来支付10%的首付款,政府还会补贴每一个家庭3万新元,加上银行贷款利率仅为2.5%,所以一般的工薪阶层仅用公积金就能还得上贷款。在这一政策的背后,是新加坡寸土寸金的房价,新加坡的私人公寓价格可达每平方米12万新元(约人民币60万元)。

新加坡政府一直奉行“房住不炒”的政策,利用房地产税、买方印花税(BSD)和额外买方印花税(ABSD)等宏观调控工具箱维持房产市场的相对稳定。以额外买方印花税为例,新加坡公民的第一套房无需缴纳ABSD,第二套房则需要缴纳高达17%的ABSD,而对于新加坡永久居民来说,首套房便需要缴纳5%的ABSD,二套房则高达25%。海外买家购买任何房产都需缴纳30%的ABSD。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原本就是各路资金和富豪置业的优先之地。这三年来,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加上低利率的刺激,外籍买家忽略了高比例ABSD,纷纷涌入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相关豪宅买卖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最近惊掉眼球的新闻是,在情人节售出的一套中心区域乌节路豪宅,创下了缴纳1000万新元(约5000万元人民币)的额外买方印花税记录,本地社会情绪一时有“朱门酒肉臭”之感。

回过头来,囿于高额的税收,房产实体显然不是普通的新加坡人资产配置的首选,但房地产投资信托(S-REITs)依然是喜闻乐见的投资标的。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房地产为S-REITs提供了很好的价值支撑,而房地产投资信托的租金收入趋于稳定,这使其可以持续派发股息。

因而,作为防御性的创收投资,S-REITs可提供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和稳定的股息。加上政府持续出台支持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减免措施,在较低的利率环境下,S-REITs的平均收益率约为5%,无疑使其领先于其他创收资产。

在新加坡人的资产配置工具箱里,由新加坡政府背书的国债系列——新加坡储蓄债券SSB、新加坡政府债券SGS、短期国库券T-Bills都是受欢迎的选项。这三种债券一样都是政府发行和支持的,获AAA信贷评级,是低风险的投资产品。例如,SSB最大的优势就是任何月份都能赎回,来月可以拿到本金和利息。同时,投资门槛较低,500新元起购,可以现金购买,也可用退休辅助计划(SRS)里的钱购买。

另外,银行定存、储蓄保险、股票、基金、指数基金ETF也都是新加坡普通人跑赢高达6%通胀指数的投资工具。新加坡银行会根据不同的人群,推出不同的投资计划,需要和自己的银行服务经理保持沟通,前不久,笔者还有幸抢到了星展银行(DBS)高达4.8%年息的短期定存项目名额。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且激烈碰撞的国家,新加坡人对于存钱和消费的态度达到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作为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喜欢存钱是民众流淌在骨子里的基因,而在消费上,也不会过于悭吝。旅行,是新加坡人很典型的爱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赤道国家,新加坡四季如夏,而中产最爱的运动则是滑雪,每逢假期,去瑞士或日本滑雪,成了家庭活动的热门选项。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看一部经典电影《死亡诗社》,我记住了里面的一句拉丁语台词“Carpe Diem(活在当下)”。资产配置的首要意义当然是满足生活所需,跑赢通胀,而更大的意义则是以现实的保障允许我们活在当下,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作者系旅居新加坡中国作家)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版“贝壳找房”上市,创始人曾是向佐女友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公立大学选校攻略!逆袭名校的机会别错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