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学者: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成为新发展模式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文/李)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助理所长陈刚日前在接受参考消息专访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迈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过程中指引了新的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都将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而展开。中国式现代化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尤其对于国情相近或处在相似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面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消息》:您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
陈刚: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首先是国情不同。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有着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区别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进程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其次,中国与西方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也不尽相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近现代史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而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主要是在21世纪推进的,面临着科学发展的新条件,以及新的国际环境。
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特殊历史时期、根植于中国国情推进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具有许多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的特点。
《参考消息》: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如何影响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发展?
陈刚: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迈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过程中指引了新的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都将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而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农业、工业、安全和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进步提出了综合要求,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进程。
以人均收入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划蓝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精神文明也应与之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消息》:您如何评价新加坡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加坡在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有何考虑?
陈刚:新加坡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有它的独特性。一方面,新加坡在发展早期基本遵循了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也就是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实现经济腾飞的模式。但在工业化以后,新加坡和其他几个经济体一样,都面临着增长乏力和工业发展遭遇瓶颈等问题。
所以,新加坡在之后的发展中采取了一些不太一样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发展高端服务业,如金融和旅游业的同时,向高端制造业进军。这与香港形成了鲜明对比。新加坡保留了相当的制造业基础,没有把制造业全部移出本地。这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新加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发展的一个启示就是,发展中国家一定要重视制造业,尤其需要实现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不可以把制造业完全迁出本国,否则有可能会造成产业空心化的危险。
《参考消息》:您认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现代化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需要跨越的方面?
陈刚: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体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由于技术上缺乏突破,尤其是缺乏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升级缓慢,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出现这一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外需,本国消费市场培育不足,因此无法消化长期积累的产能;另一方面,核心技术的缺乏使本国产业很难在国际市场与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进行有效竞争。这些都使得东亚和东南亚一些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增长乏力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重视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降低对海外技术的过分依赖,使产业链和供应链发育更为完整,从而为产业升级打下基础。
创地区合作新机遇
《参考消息》: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中新两国关系产生哪些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加坡提出的“经济2030愿景”应当如何对接?
陈刚:中国式现代化覆盖多元领域,也为中新合作及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新机遇。
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加坡“经济2030愿景”都提出要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两国可以在高科技、生物制药、电子技术、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深化合作。其前景非常广阔,尤其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国在诸如太阳能板、风力发电,还有电动汽车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步,双方有很多可以进一步合作的空间。
总体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有助于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
《参考消息》: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概念。
陈刚:虽然现代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国家,但放眼世界,很多国家走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物质层面有所参考的同时,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上保留自身特色,因此现代化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西方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