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8日 星期二

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都有他的作品,这个绍兴人有何能耐?

2022年12月22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以铜为媒介,以历史为纽带,以文化为平台,在上海,开启了一场琳琅满目的艺术展。

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都有他的作品,这个绍兴人有何能耐?

朱炳仁作品

人类的远古以结绳来记事,以钻木来取火,石器是征服自然的重要手段。直到铜的出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农业生产到军事作战,从生活用具到礼器乐器,都离不开铜的影子。此后,铜就像一条河流,绵绵不歇地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虽然铁器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消减了铜的作用,但铜的价值、铜的魅力不减反增,铜,甚至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民间,在家族,在匠人手中,铜的利用和创作日新月异。这是铜的幸运,也是文化的幸运,但这些,都需要那些执着的守护者。

在中国铜文化的打造上,离不开一个人的作用。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

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都有他的作品,这个绍兴人有何能耐?

朱炳仁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是百年铜艺世家“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自小随父亲打铜习字且作画,诗书画俱佳,尤其是家族的影响和熏陶,令他在铜的领域风生水起。秉承对传统铜文化的热爱,又有着异于常人的超常的才情,他创造出了一串串铜雕艺术的奇迹。

从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到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再到开启“熔艺术主义”新流派的熔铜艺术家,他的作品应有尽有、包罗万象;他的艺术风格,既大气恢宏又细腻精湛,他在铜领域高瞻远瞩、指点江山,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铜文化的历史上,朱炳仁大师就是屹立的丰碑,是史诗般的存在。

可以说,从青铜时代到今天,朱炳仁是铜文化领域里有名有姓且有着巨大贡献的伟大匠人,是中国铜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第一人。

他是传统的继承者,更是勇敢的革新家。在恪守家族技艺的同时,也对铜雕进行着革新,著名的熔铜技术就是大师的精彩发明。

2006年,朱炳仁大师为常州天宁寺宝塔做铜装饰,在接近完工之际,却发生了一次祝融之灾。大火熄灭后,大师发现烧灼的铜水呈现岀晶莹剔透的状态,如珍珠宝玉一般。于是,受到了启发的他创立了熔铜艺术。

从此,中国五千年的铜文化,有了脱胎换骨的新貌。

囿于范模的铜,几千年来都是被塑造,被定型。如今,在朱炳仁手中,从被千年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呼吸、恣意流淌,五彩缤纷、玲珑光艳。

这是继铸铜、锻铜、蚀铜之后的第四种伟大工艺,是创造性的发明,是颠覆性的变革。熔铜这一技术,催生了一场铜文化的爆发。

朱炳仁利用熔铜这一特殊的材质,大力履行铜的美学实践。从工到艺,从形象到抽象,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其作品姹紫嫣红、造化无穷。

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都有他的作品,这个绍兴人有何能耐?

朱炳仁作品

四十多年的时间,朱炳仁与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铜,就是朱炳仁的生命与世界。

全身心的投入,取得了丰硕的果实,其艺术成就“续接历史、感动天地”。其艺术创作更是“囊括古今、无远弗届”。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艺术,永远不会被掩翳,朱炳仁成了艺术的品牌,走向了高端殿堂。

2018年,受邀参加北京嘉德艺术展;2020年“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展;2021年受邀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和“20年20人”中国文化人物大家展;2022年西泠印社“熔艺术展”。

朱炳仁铜雕艺术品不仅响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逐渐走上了世界各个舞台。

2009年携百余件作品与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进行跨时空“对话”;2015年参加“不朽的梵高”艺术大展;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2017年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熔古铸新”个展……

尤其他作品里独特的中华意境、浓浓的东方气质,震撼着域外。

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非遗·铜雕技艺”个展上,大师的《稻可道,非常稻》《青花系列》被欧洲学术界誉为经典,赚足了西方人的眼球儿。

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都有他的作品,这个绍兴人有何能耐?

作品《稻可道,非常稻》

朱炳仁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象征,也是经典的诠释,更是收藏界的珍品。

第一件熔铜壁画《阙立》一诞生,就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随着而来的更多作品被分别收藏在G20杭州峰会会场、北京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印度玄奘纪念堂、美国加州大学等等。

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都有他的作品,这个绍兴人有何能耐?

朱炳仁作品

朱炳仁,这位视铜为生命,把铜舞到极致的人,怀抱虔诚,在诗作中激情写道,“但愿铜就是我,我就是铜”。汩汩的铜水,早已化作生命的激情,在历史长河奔腾喧嚣。

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有形的文字,还有无言的器物。铜,以其浪漫和硬朗,撑起了历史的另一个侧面。

所以,在介绍本次展览时,朱先生说了这样的话:“历史常常令我着迷,但我想,在帝王将相之外,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它的另一面?”

另一面是什么?那就是有别于文字记载的器物文明。

铜,作为一种重要的器物,与华夏的脉络紧紧相连,作为最早走进人类生活的金属,这个重量级的大佬,以灿烂的辉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童年,开辟鸿蒙、启迪愚顽。

可以设想,没有铜,人类茹毛嗜血的日子还要无限延长;没有铜,灿烂不朽的华夏文明会难以为继。

从河姆渡到三星堆,从尧舜禹到夏商周,铜,就像一缕光,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照彻天宇、泽被后世。

它就像一道脊梁,承前启后、绵延不绝,就像一条溪流,汩汩流淌、生生不息。铜的历史,就是华夏历史,铜的脉络,就是中华正脉。

朱炳仁先生对铜有着深深的情感,自谦本人是一个铜匠,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既如此,何不用‘铜’来一次寻根溯源?”

是呀,铜,竟与历史相关,更与兴衰相伴,何不让这坚硬有形的铜,去打通历史与今天的脉络?正是这个创意和背景,上海“中华正脉”诞生了。

本次展览,不是事无巨细的罗列,而是以历史为脉络,以艺术为方向的一种文化拓展。

从铜与先民的休戚相关,到铜与王朝的更迭兴衰,再到铜对现实的解析,以及,铜对未来的展望,全方位展示了铜文化与中华文明的默契,透彻解析铜在文化演进中的实物价值和象征意义。

近100件展品,堪称朱炳仁40年艺术生涯创作的精华代表,它们以微缩建筑、壁画、空间装置艺术、生活用器等不同形态呈现。

漫步展厅,流连忘返,在视、听、触等多感官交互中,沉浸在艺术的美好仙境,恍如跨越了7000千年的沧桑岁月。

以三星堆为设计灵感《神树》《面具》;以秦王兵马俑设计的《秦俑系列》;以良渚文化设计的良渚《支撑文明的力量》;大汉盛世的威仪气象《汉阙》;唐代宰相韩滉的《五牛积福系列》……

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都有他的作品,这个绍兴人有何能耐?

朱炳仁作品《秦俑系列》

《九色鹿》从敦煌莫高窟踏云而来;《千里江山图》尽展华夏美韵;《雷峰塔》散发着白娘子的气息;王羲之《兰亭集序》笔意隽永;《瑞鹤图》再现宋徽宗的笔墨;郎世宁《乾隆八骏》矫健雄奇;常玉《青花盆与菊》兰心蕙质……

小小展台,无法容纳大师的全部作品,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一睹铜文化的风采。

朱大师认为,开办展览只是一个形式,要从视觉艺术中,看到作品背后的象征寓意与抽象价值。

是的,本次铜雕艺术展,其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看到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厚重的人文,看到在铜文化加持下,中华文明的一脉传承。

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都有他的作品,这个绍兴人有何能耐?

朱炳仁作品

铜,古老,但却永远年轻,就像匠人,也永远年轻。

因为,使命是不老的,丹心是赤诚的。正如大师说的那样:“我就是要向世界讲好一个立体的、生动的中国故事”。这故事,践行“今生有约”;这故事,吹醒“盛世花开”。

“初心不改,不负时代”,这应该是“中华正脉”朱炳仁非遗铜雕艺术展的意义所在!


#朱炳仁# #中华正脉#

上一篇新闻

李光耀认为新加坡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曾被英国殖民,真相如何?

下一篇新闻

钟曼英公参率团赴招商银行新加坡分行调研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