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级茶时代落幕:敬昌号流亡金三角,泰国鸿泰昌建普洱帝国
号级茶时代有款名为猛景紧茶的茶品,其内飞上印有的“Möng Lūng(猛弄)“,是靠近老挝和泰国边境的一个缅甸村落,位于金三角的核心地带。
1955年,一批名为“福禄贡茶”的号级茶,从泰国曼谷抵达香港,茶厂地址写明“泰京嵩越路”,内票上还有英文“BANGKOK”(曼谷)字样,是首款使用英文内票的普洱茶。
而比以上两款更特殊的则为鸿泰昌,这是一家使用泰国茶青,位于泰国的号级茶庄,建国后其他茶庄大多停产合并,而鸿泰昌的生产则延续了几十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号级茶来自中国以外的地区?以毒品和混乱闻名的金三角地带,当年居然会生产普洱茶?这些茶庄到底发生了什么?
号级茶往事专题最后一篇,陆离就来和茶友们聊聊那些身在异乡的那些号级茶庄。
成因特殊的边境茶庄
建国之前,云南生产的普洱茶,可以从蒙自海关出发,直接运到越南海防,再走水路抵达中国香港,这要比原先的内地运输便捷太多,地缘上的联系,让当时的缅甸掸邦和云南马帮经常有业务往来,关系还算不错,缅甸也经常仿照易武的茶庄生产普洱茶。
不过,当时所说的“普洱茶”,是指使用洒水,高温高湿陈化等发酵手段的茶叶,并未严格规定茶青来源,因此各地都会生产“普洱茶”,如香港普洱茶,泰国鸿泰昌,泰国宋聘号,以及后来的广云贡茶,重庆沱茶等等。
(注:当时香港生产的这些“普洱茶”,其实就是利用人工洒水发酵,缩短陈化时间,做出本地市场喜爱的红汤茶,另外由于香港本身不产茶,茶青是从各地进口而来的,云南的茶青占比较大,也有一些来自越南,泰国的边境茶青。)
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的国际局势影响,这条特殊的运输道路被叫停,但老挝和缅甸,还是有一些本地产茶叶,以边境贸易的形式进入国内。这种时断时续的边境茶叶贸易,在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短暂繁荣。当时国内正值文革,云南的普洱茶和原料无法调运到香港,香港茶商只能到泰国清迈地区,购买各种泰国青、马来青。
但当时泰国、越南、老挝地区战乱频繁,尤其是金三角地带,被当地的残军和极端民族主义者占领,很少有人敢前往那里,更别提买卖茶。不过香港南天贸易公司的创始人周琮先生是个例外,其父亲周禾书早些年曾是缅甸的华侨领袖,与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和民国大佬李公仆交情颇深,因而可以正常进出金三角地区。
客观来说,当时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都零星分散有私营茶庄,以普洱茶、六堡茶、六安茶等名义,进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的茶叶市场。不过这些茶品的品质和价格大多不如云南普洱茶,后来都逐渐被市场淘汰了。
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以后,东南亚生产的“普洱茶”中,居然也有少量品质不错的“鸿泰昌”,“宋聘号”等号级茶时代才有的茶品,要知道当时国内的普洱茶生产,早已是计划经济下的国营茶厂时代,这些颇具号级茶遗风的茶叶,到底是谁生产的?
其实,这些建国后流亡国外的号级茶庄境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建国前外逃,后与国民党残军一同流亡在金三角地区,另一类是此前就在国外有经营,建国后顺势搬到国外继续生产的号级茶庄。
流亡国外的号级茶庄
第一类茶庄的代表是原江城敬昌号。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考察过香港、泰国、老挝、缅甸等地区对普洱茶的旺盛需求后,云南大商号“原信昌”决定进军普洱茶,并在交通较为便利的江城,建立了源馨茶厂,最初主要生产散茶。
1941年,源馨茶厂开始生产圆茶,因为少当家马敬修的字里有一个“敬”字,他们把茶饼命名为“敬昌号”,随着圆茶生意的扩大,后来人们也把这家茶厂叫做敬昌号茶庄。
1945年之前,敬昌号主要生产圆茶,通常销售到香港和泰国等地区,主打价格优势,得益于良好的销售情况,敬昌号得到了总号的大量资金支持,不过其经营理念不太厚道,在抗战时期大量收购低价成品再集中销往香港,大发了一笔战争财。
到了抗战后期,由于暴力砍伐和茶园撂荒,江城的茶叶资源几近枯竭,敬昌号只好使用易武的茶叶原料继续生产。20世纪40年代末期,历经多年战乱,整个云南地区,只有乾利贞宋聘号等几家茶庄还能坚持收购茶叶,压制生产,其中就有敬昌号茶庄。
不过可能是发了战争财的原因,敬昌号一把手李文相,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态度恶劣,被政府击毙,自此结束在国内的经营。而敬昌号剩下的人员,则因为畏惧新政权,大多出逃到了泰缅边境地带,后被国民党的一支残军俘获,最终落脚在了地处泰国、缅甸、老挝的金三角地带。
这些流亡在金三角的旧茶人里,有江城敬昌号茶庄创始人马敬修,有前昆明瑞丰茶庄创始人马子舆,这两家人的后人至今都散布在泰国、缅甸等国。甚至还有原车里(今景洪)县县长,曾在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担任过重要职位的李拂一。
野心勃勃的国民党残军始终幻想着反攻大陆,于是就把基地设在泰缅边境,部队的补给则是从当地华侨商人中“吸血”,这些熟悉普洱茶制作的旧茶人和茶庄伙计,也在当地重新组建了茶庄,用生产的茶叶维持部队的一部分支出。
1960年,缅甸政府邀请解放军以勘界的名义进入缅甸,消灭了这支盘踞在金三角地带的国民党残军,出于人道主义和国际公约考虑,将一部分俘虏交给了台湾。而剩下的这些俘虏和畏战逃跑的逃兵里,人数最多的是原国民党五军的段希文部残军,靠为毒品和宝石运输护路维持生计。
1964年,段希文将五军的军部迁往泰国北部的山区美斯乐地区,70年代初,他们因以雇佣军的形式协助泰国政府对付山区苗族的革命,被泰国政府批准加入泰国国籍。
就这样,这些残军与少部分茶人,就从难民身份转变为泰国公民。据说部分熟悉制茶的老人,在日子安稳后又拾起了普洱茶的手艺,指导本地茶叶生产,固执地在异域维系着故乡的传统与家乡的信念。
鸿泰昌的普洱茶帝国
另外一类茶庄的代表则是鸿泰昌,这是一家分号众多的大茶庄,其中以泰国鸿泰昌最为出名,其茶品在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亦有”车轮包鸿泰昌“,“暹罗鸿泰昌",”鼎兴号鸿泰昌“之分。
鸿泰昌的前身是鸿昌号茶庄。1920年(一说1926年),马鼎臣在倚邦创立了鸿昌号,最初以倚邦茶为原料加工普洱茶,主要销往四川等地。此时的倚邦也是和易武齐名的普洱茶重镇,有着陈会明、杨聘号、崔梅祥、盛裕祥等10多家著名茶庄,普洱茶年产量可达70多吨。
20世纪30年代,时局变动,各地大茶庄都陆续在国外开辟了分号,转向外销。而鸿昌号茶庄也在泰国开设了分号,为了区分,就在鸿昌中间加了一个“泰”字,即“鸿泰昌”。
起初,鸿泰昌主要代销倚邦总号的茶品,1942年,日军大举入侵缅甸,云南边境时局动荡,普洱茶很难再南下出境,泰国鸿泰昌和总号鸿昌号之间也渐渐断了联系。建国后鸿昌号茶庄结束私营,并入中茶管理,而鸿泰昌由于身在境外,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只是改用清迈茶菁压制普洱茶。
抗战胜利后,马鼎臣带领家族撤出国内,来到缅北继续经营,生产鼎兴号紧茶外,马鼎臣的女婿纳浩然(又名纳彩配)先是在缅甸北部生产猛景紧茶,20世纪60年代进入泰国,和马家人一起成立鸿利公司,在泰北芳县生产福禄贡茶和鸿泰昌茶。这种鸿泰昌的绵纸上有一圈类似轮胎的花纹,被称为车轮包鸿泰昌。
此后,越做越大的鸿泰昌还与香港东升公司合作,让鸿泰昌茶品能够按整柜集装箱货柜的规格进入香港,新加坡等地,并顺利在当地设立分公司,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号级茶庄,据说70年代李小龙在《唐山大兄》里就喝过鸿泰昌普洱茶。
20世纪80年代,纳浩然将鸿泰昌茶庄转手给东升,后来东升经营也出了问题,公司里一位姓刀的发酵师傅就跑到泰国清迈府芳县,和其他人合伙生产普洱茶,商标也用鸿泰昌,这版茶现存数量非常少。
2004年,年老体衰的纳浩然将福禄贡茶和鸿泰昌商标转让给李开明,由于此时普洱茶在国内已经兴起,鸿泰昌商标早被人抢注,李开明只好加了“暹罗"二字,成了“暹罗鸿泰昌"。而”鼎兴鸿泰昌“,则是李开明的的合伙人马占华所生产的。
看到这里,有茶友可能会感到疑问:这些身在异乡的茶人,用着不在祖国的茶青,生产出的茶品能叫做普洱茶吗?
这里,陆离引用一句清代茶人在得知割地条约后所发成的叹息:“ 查茶山自庚子辛五中外交涉划界,割去数山,生理只有一半”。
在法国人占领越南、老挝之前,边境一带的茶树,都是云南人眼中加工普洱茶的好原料,猛乌、乌德被割让给法属老挝后,英国人和法国人在边境一带加强控制,原先的普洱茶生意则无以为继。
其实,边境内外,山水相连,气候、土壤、人民相似,茶树没有理由按照人为划定的国境线生长,种子是会随着风、随着水四处扩散的。
更何况,人与传统从未发生变化。以前,这里的人民有时归车里宣慰司管理,有的归掸邦(傣族)土王管理,后来,土司们也经常变换祖国,有时归附中国,有时倒向缅甸,有时倒向老挝。
国界在变,土地不变,人民不变,茶树亦不会变,陆离无意否定如今的国标定义,但对于这些从历史里幸存的珍贵茶品,对于这些固守着传统的异乡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