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参加朝战的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立国之战”,值得沉思
前言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将军克拉克签订停战协议之后, 羞于自己在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 这回是美国的将军首次称中国军人为“勇士”。 在我们眼里的志愿军战士的表现是可歌可泣的,是他们在战场上用血肉之躯赢得战斗,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而我们今天重读历史,就是要从字里行间中都在感受到,向那些为朝鲜殊死而战的“最可爱的人”,正是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那些牺牲在寒冷和烈火中的志愿军将士们, 他们用生命留下的精神财富,咱们一定要珍惜。传承他们的那种献身精神。强民、强军、强国!
朝鲜战争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在朝鲜的国土展开的一场殊死搏斗。这是中国继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国土的战争结束 之后,与另一个世界第一大国美国之间发生的又一次大的战争。一直以来,关于这场战争的缘起及其过程,我们只是在单一的语境中获得,从而形成固有的看法。而《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则从对手的角度,来评论这一场战争,在他的眼里,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军队的军号为何让美国人感受深刻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场战争,对手是怎么想的?丰富了我们看问题的不同视界。
如:让美军士兵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和感受深刻的军号,它在书中被称为“中国号”。说的是中国军队开始进攻时,军号吹出令人心烦意乱的可怕声音。那些蜷缩在战壕里的美国大兵听不出任何名堂,这种号声让他们神经错乱。实际上这种号声显然是在给其他中国部队发出信号。
由此独特的军号声,确认中国人大规模介入的事实了。当美军首次听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军号声,立即就地伏倒在地上,可是他们并没有发现中国军队的影子。
某天晚上军号声又响起,躲在山洞里的士兵们仍然没有发现志愿军有任何进攻的迹象,感觉虚惊一场。
于是美国士兵开始议论:
“这种号声有时是为了传递信号,通常都是迷惑、恐吓我们,是一种心理战术”;
“那是我们的葬礼号”;
“我不喜欢这种调调,我们去阻止它”;
“他们就想把我们引出去”……结果真有人去抢了一把军号,然后和志愿军“对吹”。美国军事历史学家贝文·亚历山大,参加过朝鲜战争,写过一本书,在书中就专门写中国的军号和哨子,说这是
“让美国士兵听起来既恐惧又烦躁。他们认为这是某种心理战。”
实际上,这是中国军队没有其他解决方案,而采用的一种原始通信方式,因为他们的无线电通信网只能到达团一级,电话只能联络到营一级”。
在我们眼里极为平常的军号,竟成了敌人心里解不了的结。
美国知名政治作家约瑟夫·古尔登在他的书中也多处提到中国人的“葬丧号音”,那些神经紧张的美国大兵,听不出任何名堂,而感到“令人心烦意乱的可怕声音”。
这是美国人写的,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队的英勇神奇。对一个事物或事件,总是想站在另一个角度看看,所以,看外国人写的东西就比较多了。
美国人是如何卷入的战争?
1950年6月,在北朝鲜进入南朝鲜之后四天之内,杜鲁门和艾奇逊就把美国投入了这场战争,实际上美国军方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接到的通知是并不需要去打这场仗。
1950年10月以前,美国军队干涉行动看似胜利在望,北朝鲜人已经被打着联合国旗帜的一支军队击退,杜鲁门和艾奇逊对自己的为自己的决策深感高明。
而到了1950年11月和12月,一个远比北朝鲜人更令人生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入了战争。让这支联合国军处于一种噩梦之中,随时有可能被赶出朝鲜半岛,整师的部队被围困在山野里,忍受零下30度的严寒;最后幸亏李奇微中将的努力下,美国军队才逐渐稳住阵脚,并使中国人停止攻击。
杜鲁门和艾奇逊又仓皇失措地给战争设置了种种限制,基本上无望取得胜利。 杜鲁门和艾奇逊冒险行动的鲁莽轻率,以及信口开河说出参入战争的理由,在1952年底他们企图以停战来结束战争时,这些理由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美国所宣称当时干涉理由是保持韩国的完整与独立,但李承晚并不感到满意这些条件。他觉得美国人撤出战斗,是杜鲁门要牺牲自己,所以拒绝了杜鲁门的停战条件。
杜鲁门、艾奇逊当时介入朝鲜战争,实际上是为面子而战。美国死敌苏联旗下的卫星国北朝鲜,入侵了韩国。原本北朝鲜本可以选择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进行大选,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北朝鲜人却用子弹进行回应。
杜鲁门和艾奇逊目的在于建立这样一个论点:国际秩序不容蔑视和伤害。是苏联需要对这场战争负责,他们是在用北朝鲜来试探美国人的底线。他们把北朝鲜人武装到了牙齿:坦克、强击机、自行火炮,这些军事装备都是用于进攻,而不是用于防守;苏联派了三千多名顾问参与整个战争,。
然而,杜鲁门自始至终都避免直接指责苏联,指责苏联是这场战争真正的罪魁祸首,而苏联也根本不害怕美国的直接报复。这就是杜鲁门在朝鲜政策上的根本失误。
从今天的角度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30年前,开始翻译古尔登刚刚出版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的时候,国际社会还处在两极对抗时期,冷战不断加剧,如:
苏联在70年代的最后一周入侵阿富汗;
1983年3月8日,美国总统里根宣称苏联为“邪恶帝国”,3月23日宣布实施旨在争取绝对核优势的“星球大战”计划;
同年9月1日,苏联远东国土防空军,击落一架进入苏联远东领空的韩国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1983年底,北约决定在欧洲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进行对抗。
戈尔巴乔夫当时还没有进入克林姆林宫,现任俄罗斯总统还默默无闻,则刚刚进入莫斯科的克格勃学校学习。当时没有一个人会预料到苏联会在未来几年内迅速崩溃。
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对朝鲜半岛的态度则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特别是仰光爆炸事件后,开始与朝鲜在类似“国际”问题上渐行渐远地拉开距离。同时开始注意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军事史学界也开始重新审视朝鲜战争。在上世纪80年代,无论是开国将帅的回忆录,还是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和翻译本都比较少;苏联等各国关于朝鲜战争内部档案还没有公开。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才陆续公布了一部分档案,各国学者纷纷前往“探索”,朝鲜战争研究才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而早在1982年,古尔登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一书就已经出版,正好是在中国和国际的朝鲜战争研究开始,却又青黄不接的时期,这就是我国翻译工作者立即着手翻译的背景和动力。
这套书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涵盖政治、战略全新视角,运用了大量刚刚解密的美方关于朝战的内部档案,为中国的朝鲜战争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原始素材。古尔登本人论述带有一定的批评性,与西方“正统”观念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30年后的今天,美国朝战史学界似又回到所谓“正统派”,对那场赢不了也放不下的战争开始歌功颂德,古尔登的这套书更突显其自身的价值。
中国稳步崛起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中国朝战研究和出版系统也多产多收,一个日渐壮大和成熟的中国读者群,无论对未来还是历史,都更有包容力和自信心。古尔登的美式观念,其实并不奇怪;作者不可能完全按照中方的思维梳理朝鲜战争。有鉴于此,在23年后再版时,译者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和观点,这也是现代媒体对读者的审视力的相信和尊重。
18万英魂,不是冰冷的数值,而是一具具鲜活的生命。在朝鲜战争60年的今天,谨以阅读此书来感谢战争中为我们现在带来和平和幸福生活的百万勇士,纪念那永远沉睡在国门之外的18万英雄魂,愿您们终将魂故里。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精选》,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素材,非常值得一读,特别是喜欢研究战争历史的读者,原价108,活动价98,下单立省,可以下手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