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玲珑,因势趋利:二战期间泰国打的一手好“泰”极
- 题/八面玲珑,因势趋利:二战期间泰国打的一手好“泰”极
- 文/金色明月,一位热爱历史的,喜欢写点东西的小人物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南亚小国泰国不仅没有遭到日军的践踏,而且在战后迅速摆脱战败国的身份全身而退,这主要得益于泰国灵活、实用的外交政策。尽管泰国的外交政策被人认为是“有奶便是娘”的“随风倒”,但毕竟使得泰国在二战中保全了自己,求得了生存的机会。
(1941年日本“入侵”泰国形势图)
进入19世纪,西方列强开始在东南亚争夺殖民地,作为一个小国,泰国不得不在列强之间寻求生存的空间,避免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尽可能地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外交的独立。
在这种情况下,泰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外交风格,那就是八面玲珑、与人无争,既不过于亲近某一强国,也不过于疏远某一强国,采取“随风倒”或者“走中间路”的作法,机动灵活地施展各种外交手腕,在各大国之间斡旋,以保障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二战时期日军的侵略势力范围图,红圈是日军达最大的势力范围)
披汶政府为了收回“失土”与日结盟
二战爆发后,日本加紧对东南亚的侵略步伐,希望把泰国作为“南进”的突破口和前进基地。与此同时,以披汶为首的掌权少壮派也打算搭乘日本的“快车”,借助日军“南进”收复中南半岛的“失土”。
在日本的拉拢下,披汶政府与日本达成了秘密协定,许诺只要日本支持泰国收复“失土”,泰国就会在日军的“南进”中提供帮助并且允许日本借道泰国进攻新加坡。
(泰国在二战期间的疆域得到扩张)
事实上,从1932年政变上台后,披汶政府就开始在日本和英美之间充当“两面人”、“两面国”的角色。
二战爆发后,局势未明,虽然日本在东南亚的势力不断增强,但是披汶政府并没有急着登上日本的“贼船”,反而是静观其变,宣布中立。
(贝·銮披汶颂堪陆军元帅,泰国军人、政治家、独裁者。原名贝·基达桑卡,汉名为吴别,爵名为銮披汶颂堪,他是华泰混血儿,其父姓吴,祖籍广东潮汕)
1940年披汶政府与日本达成的秘密协定也不是简单的“泰日亲密”,而是一种出于实用主义至上,“同而不盟”的“同盟”关系。
披汶在打算利用日本收复“失土”的同时也不忘留出后路,暗中与英、法、美等大国保持联系,希望他们能够阻扰日本“南进”,从而使得这些大国在泰国问题上保持着一种均势。
(二战期间泰国军官与日本军官合影)
战事的瞬息万变打破了披汶的“春秋大梦”,欧洲战场的惨烈使得英美各国自顾不暇,也刺激了日本加快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步伐,英美列强在轴心国的攻势下暂时处于防御阶段,披汶所希望的“均势”落空。
(二战期间泰国海军军官与日军军官合影)
1942年12月21日,披汶政府正式和日本签署《日泰同盟条约》。根据条约及其秘密协议,日本将帮助泰国“收回”割给英国的马来省和禅邦。
日军横扫东南亚的英、荷军队使得泰国的亲日派“飘飘然”,随即向英美宣战。
披汶政府为了自己的野心而走上了与日本为虎作伥的好战之路,给东南亚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错误。
(日军穿越马来亚丛林,仅仅花了两个月时间便攻占了英属马来西亚)
“自由泰”与英美结盟在战后实现全身而退
由于日军在中途岛和瓜岛战役中接连失利,在太平洋战场上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战争形势急剧转变。
泰国人民也认识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不过是日本掠夺东南亚人民的“遮羞布”,带来的不是“共荣”而是“奴役”,国内反日情绪日益高涨,时局的变化使得披汶政府逐渐失去了民心。
(1943年11月的大东亚会议合影,从左至右:巴莫、张景惠、汪精卫、东条英机、万·韦他亚功、何塞·劳威尔、鲍斯)
1944年7月25日,泰国国民议会接连拒绝了披汶政府的两项提案,披汶被迫辞职。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泰运动”的阿派旺。
新政府成立后,在外交上的建立了和美国、英国、中国的秘密联系通道。
新政府继续实施泰国的“两面派”外交政策:
一方面与英美联系,表示在适当的时机会公开与同盟国合作,和日军合作只是泰国的权宜之计;
另一方面继续和日本周旋,机动灵活地施展各种外交手腕,在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斡旋。
(“大东亚共荣圈”宣传画)
随着同盟国的节节胜利,泰国政府开始考虑战后的地位问题。
1945年2月,泰国秘密派出代表团与英国将军蒙巴顿联系,要求保证泰国在战后的独立地位,肯定“自由泰”的抗日贡献。但是英国却表示不愿意和泰国讨论“政治性”的问题。
在英国哪里碰钉子后,泰国人又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指令驻美大使向美国政府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希望能得到支持。
(自由泰运动标志)
美国人出于战后“接收”东南亚地盘的战略需求,认为可以利用一下这个东南亚“小弟”,但是出于战略的考虑,要求“自由泰”起义必须要征得美军同意才可进行。
“自由泰”由于在起义上受制于美国,以致于到日本投降,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抗日起义,但是泰国向盟军表达的抗日愿望为他们在反法西斯战争方面加分不少,塑造了自己属于“同盟国”阵营的形象;“自由泰”的“听话”也让美国人感到很满意。
这都对战后盟国对泰国的从轻处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战争结束。泰国面临着如何争取同盟国谅解,改善泰国国际地位,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的任务。
16日,泰国政府发表了《和平宣言》,宣布1942年1月25日对同盟国的宣战是个人行为,是无效的。
也在同一天,泰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废除同日本签定的各种条约。经过泰国的努力,美国政府国务院早在1945年2月就发表声明,指出泰国驻美大使并没有将泰国的宣战声明送交,所以美国不认为与泰国之间处在战争状态,同时认为“自由泰运动”为盟军作出了贡献,因此不将泰国作为战败国处理。
(东南亚地图-高清)
远在“天边”的美国容易“处理”,近在“身边”的英法却不那么好“对付”。由于在二战时期,披汶政府染指了英属马来亚和法属印度支那,在与英法签定合约时候,泰国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聪明的泰国人利用美国对东南亚的野心,始终牢牢地握住美国这把“尚方宝剑”。在美国的压力和“调解”下,1945年11月17日,泰法在华盛顿签署协议,规定泰国将1941年占领的老挝、柬埔寨的土地归还给法国。
1946年1月1日,泰国又与英国签署停战条约,规定泰国退还兼并的马来亚北方四州,并向英国赔偿大米150万吨。
经过一番“折腾”,泰国在战后实现了全身而退,取得了同盟国的谅解,迅速摆脱战败国的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国家的主权与独立。
(亚洲殖民形势图)
“八面玲珑”保全自己打“泰”极
作为一个小国,泰国一直都将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放在外交的首位,充分利用本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大国在东南亚的博弈,因势趋利,在外交上八面玲珑,保护自己。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以是否对己有利为准则,或保持中立,置身事外;或“随风倒”,“乘机捞一笔”,以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地位。
二战爆发后,局势尚未分明,泰国宣布中立,明哲保身。1940年6月,法国出人意料的败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一举成功,西方大国一时之间根本没有余力阻止日本对东南亚的进攻。
(八面玲珑的泰国)
此时与日本结盟,不仅可以逃脱被侵略的命运,还可以顺便收回“失土”,泰国政府便与日签约、结盟,从而保存了力量,保证了国家的独立。战争到了1942年下半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证明了泰国上错了船,于是泰国人又开始与英美接触,成功地摆脱了战败国的命运。
一前一后,一进一退,泰国的左右逢源,利用矛盾保护自己的外交政策实现了自己外交利益的最大化,相对于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这样的附庸国而言,泰国的结局无疑是“烧高香”的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一个人穷兵弱的小国,泰国不仅没有遭到日军的践踏,而且在战后迅速摆脱战败国的身份全身而退,这主要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大国之间为了东南亚地盘而相互博弈给了他们左右逢源的机会,更得益于泰国灵活、实用的外交政策。
(如今的泰国身上仍能体会到那种“与世无争”的感觉)
尽管对于泰国的外交政策,有些人认为是“有奶便是娘”的“随风倒”式外交,缺乏底线,毫无原则,根本不值一提,但是这种外交政策毕竟使泰国在二战中保全了自己,求得了生存的机会。
对于一国来说,外交的最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谋取发展的机会与条件。现在,我把这段历史“搬出来”,既不是“秋后算账”,也不是“为了翻案”,而是为了以史为鉴。
我一直都认为历史是“无罪”的,回顾历史不是为了昨天,而是为了今天和明天。重读这段历史,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得到某种不一样的启示。那么对于二战时期泰国的外交政策,你怎么看?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