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9日 星期日

开放“未来基金”申请,英国加入科技超级大国竞争

继美国及中国之后,英国科技领域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数量现在也超过了100家,数量超越德国、法国及荷兰的总和

开放“未来基金”申请,英国加入科技超级大国竞争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魏城 发自伦敦

编辑|郝洲

2021年以来,英国政府为了实现让英国成为“全球科技超级大国”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英国政府的最新举措是:一项旨在鼓励创新的价值3.75亿英镑的基金在7月20日正式向投资者开放申请。

这项基金名为“未来基金”,受到邀请的都是那些研究生命科学、清洁能源等前沿科技的公司。

“技术和创新将成为英国经济核心”

英国政府承诺,将与私营企业共同投资,为寻求现金的企业提供额外动力,将新兴科技推向下一步。

英国财政部将偏重于资助那些从事量子计算、生命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研究的行业,以刺激科技突破,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一些挑战。

英国财政大臣苏纳克表示:“技术和创新将成为我们未来经济的核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研究和开发上大力投资,以帮助巩固我们作为该领域世界领先者的地位。”

苏纳克还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投资将激励我们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和私人投资者之间的合作,有助于把突破性的产品商业化,这些突破性的产品包括可以改善我们生活的新药和绿色技术,与此同时,创造有助于促进英国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就业岗位。”

符合申请该基金条件的公司必须是总部设在英国的公司,并寻求投资3000万英镑,以资助进一步的研发。

这些公司从私人渠道的融资必须在这笔投资中占大部分,申请人必须证明他们已经获得了70%的融资承诺。

申请人必须证明他们以前在没有国家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筹集到 500 万英镑,这表明他们的公司已经在大幅增长。

2021年9月,苏纳克将在东伦敦主持一次科技会议,让科技界的投资者和商业领袖们聚集一堂,共商发展。

苏纳克领导的财政部表示,除了私人资本,还需要政府资金,因为实现科技突破通常需要耐心,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更多资金,才能取得进展。

财政部说,它已经通过“未来基金”,向 1190 家企业提供了超过 10 亿英镑的可转换贷款,以帮助他们度过这次新冠疫情。

今年早些时候,苏纳克在其预算案中宣布了“未来基金”,该基金将由英国政府的经济开发银行——英国商业银行的商业子公司British Patient Capital来管理。

英国打算靠科技兴国?

6月21日,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英国政府将建立科学技术战略办公室,并加大对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将英国建设成为一个“全球科技超级大国”。

英国政府计划2021-2022年度在研发方面投资149亿英镑,达到40 年来的最高水平,并承诺到2027年将研发总投资额提高到GDP的2.4%。

分析人士认为,英国政府的这一计划,目的在于为退欧后的英国寻求更大的战略收益,以英国新冠疫苗项目的成功为基础,拓展更多可以从政府资助中受益的科技研发领域,如抗癌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等。

约翰逊的这一雄心壮志公布之后,引起了英国各界、乃至全球各国的关注,有赞赏,有首肯,有质疑,也有嘲笑。

近几十年来,英国经济表现不佳,似乎也没有畅销全球的名牌产品,英国从当年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一路下行,且行且衰落,一直到最近发生类似“自残”行为的退欧,加上新冠疫情期间抗疫表现极差,很多人就想当然地以为英国一无是处,所以对约翰逊的“全球科技超级大国”构想嗤之以鼻。

英国曾经是“全球科技超级大国”,并曾在科技领域领先全球,后来虽然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追赶了上来,英国失去了科技头号强国的桂冠,但如今英国的科技实力仍然很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英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

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榜上,英国大学表现格外突出,其中排名前10的英国大学就占了四位,分别为排名第5的牛津大学、排名第7的剑桥大学、排名第8的帝国理工学院和排名第10的伦敦大学学院,与人口规模、国力水平等方面类似英国的国家相比,英国确实领先一步。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方面,英国也仅仅排在美国之后。根据2021年最新的诺贝尔奖得主所属国家的名单,美国共有388个诺奖得主,排名第一;英国共有133名诺奖得主,排名第二;而在GDP总量超过英国的国家中,德国诺奖得主共有109人,排名第三;日本更少,只有28人。这似乎说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并不完全与其经济表现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英国的科技公司虽然不像美国硅谷企业那么群星灿烂,名气也不如美国科技公司那么家喻户晓,但靠着科学的发展规划、积极开放的管理方式和优美的工作环境,科技公司在英国也随处可见,供职人数也逐年攀升,而且如今英国多数科技公司其实都在东伦敦科技城之外。

当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英国本土市场太小,无法给一些发展很好、又希望做大做强的著名英国科技公司足够的成长空间,他们要继续发展,一般都会选择进入其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而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般也都会被其他国家的大公司收购。比较著名的例子如被美国芯片公司英伟达收购的英国芯片公司ARM、被美国互联网公司谷歌收购的英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以及被中国的蚂蚁金服收购的英国跨境支付公司Worldfirst等。

但随着英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英国科技类初创公司近年来也发展迅猛。市场研究机构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2020年,英国初创企业共筹集到149亿美元,这其中多为金融科技类项目。


另据英国媒体City A.M.报道,基于Dealroom和行业组织“科技国家”的最新数据,继美国及中国之后,英国科技领域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数量现在也超过了100家,数量超越德国(42家)、法国(22家)及荷兰(18家)的总和。英国的100家科技初创公司总共筹集了近32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涉及多个科技子行业,包括电子商务、保险技术、网络安全和能源。大约34%的英国科技初创公司是金融科技公司,14%是健康科技公司,8%是旅游和运输科技公司,5%是食品科技公司,4%是游戏公司。

2021年迄今为止,英国已经诞生了13家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类企业,高于2020年全年的7家。自2017年以来,英国科技类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数量增加了127%,当时只有44家。自今年年初以来,英国的科技初创企业已经筹集了145亿美元,超过了去年下半年89亿美元的纪录。

寻找下一个哈萨比斯

英国科学界对约翰逊力图再次打造“全球科技超级大国”的反应,是希望政府言行一致。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阿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说得直截了当:英国的“全球科技超级大国”的梦想需要现金的支撑。

“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对此有真诚的担心。”史密斯表示,“让英国成为‘全球科技超级大国’的抱负需要相应的资源,政府应该对此有承诺。”

英国科学家们担心,英国政府每年可能会从科学预算中拿出多达 20 亿英镑,以支付英国参与欧盟研发计划“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的费用,这相当于削减科学经费近 20%。 此前,这笔钱由英国财政部支付,作为英国对欧盟预算的更广泛贡献的一部分。

对于英国如何再次实现“全球科技超级大国”之梦,英国商界、政界、智库则纷纷献计献策。例如,英国商业智库“企业家网络”(The Entrepreneurs Network)和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创办的托尼·布莱尔全球变化研究所(Tony Blair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最近就提出了关于英国如何解决停滞不前的生产率并成为“全球科技超级大国”的建议。他们的建议包含在他们最近公布的一份名为《通往未来之路》的报告中。

他们的建议包括——

· 复兴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万国工业博览会,鼓励创新;

· 彻底改革科学基金,废除官僚机构的繁文缛节;

· 在快速发展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领域,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领先的研究中心;

· 以丰厚的奖学金,从世界各地招募最有前途的年轻科技人才;

· 推动监管机构主动消除新兴技术的壁垒,让英国成为最早采用这些新兴技术的国家……

谈到这些建议,布莱尔说:“21 世纪的技术革命具有变革性,其后果和影响非同寻常,它将会、而且也应该会在未来主导我们的思想。”

《通往未来之路》报告中的一篇文章表示,英国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吸引全球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才。

这篇文章说,英国需要走得更远,而不是简单地消除签证制度中的障碍,英国需要积极寻找那些有前途的年轻人才,给他们奖学金,让他们到英国的大学就读,英国还需要支持开创性的研究。

《通往未来之路》报告的作者之一、“企业家网络”的研究总管萨姆·杜米特里乌(Sam Dumitriu)说:“就像英超俱乐部花大钱从南美寻找下一个内马尔或梅西一样,英国也应该在寻找下一个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方面做同样的事情。”

哈萨比斯是国际象棋神童,著名的英国人工智能研究者,曾经参与创立DeepMind。他父亲是希腊裔塞浦路斯人,母亲是新加坡华裔。

(作者曾在英国多家知名媒体担任资深记者、编辑。作者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

上一篇新闻

「美国研究」张杰 朱启超:美军核潜艇南海碰撞事故背后的隐情

下一篇新闻

罗兴亚武装首领来自沙特 拥有上千武装分子:印尼IS要去缅甸参战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