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摧毁的美国人、日本人,想要体面的养老到底要存多少钱?
二战结束后第二年,340万个婴儿在美国出生。1946—1964年间,美国全国共有7590多万婴儿出生,约占1964年总人口的40%,这期间出生的婴儿后来被称作“婴儿潮一代”。
这一代人将苏联远远甩在身后,将美国建设成世界第一强国。现在退休养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甚至连医疗费用都无法支付。用波士顿学院退休研究中心一位学者的话说就是:这一代人只能靠自己了。
2010年后,婴儿潮一代开始步入退休年龄。目前,已经进入退休高峰期,每天大概有1万人左右退休。
美国劳工部报告显示,老年人口要想保证生活质量平均每年需要支出4.6万美元。有专家指出对于婴儿潮一代来说,想要体面的养老至少得存够100万美元才能获得基本保障。
悲惨的是,美国人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反而是超前消费、负债过日子的居多。调查显示,42%的婴儿潮一代没有为退休攒下钱,38%的人存得养老钱不足10万美元。
如今老后破产,已经成为婴儿潮一代晚节不保的缩影。
1991年,每1000个65—74岁年龄段的老人,仅有1.2人破产。但是最近几年间,这一数字变为3.6,甚至有相关研究者认为实际情况更糟糕。他们退休时间比父辈们晚,但退休后生活却比父辈们惨。
基于此,美国老年人们面对养老的巨大压力,开始试图通过毒品来获得短暂的欢愉、解脱。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之后的10年时间,50—64岁成年人吸食大麻的比例翻了一番,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沉迷大麻的比例飙升了近7倍。
7000万英雄为什么落得如此境地?他们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据统计,2015年美国共有4200万退休人士,他们每月平均领取退休金为1328美元。加上存款部分一个月大概有近2000美元的收入,一年也就是24000美元,距离4.6万美元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2012年,1/3的65岁以上房主还是房奴,而1998年这个数字还只有不到1/4,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欠房贷的中位数从4.4万美元增加到8.2万美元。同时,2005—2015年期间,60岁及以上学生贷款人数翻了两番,从70万人增加到280万人。
高昂的住房、教育支出让美国老年人们一直走在还贷款的路上,近期报道中一个68岁的美国老年人,还要从每月退休金中拿出177美元用来还学生贷款。
另外,还有庞大的医疗支出,在美国尤其严重。
美国仅有1/4的大型企业会提供退休医疗保险,2013年平均每月的医疗支出约占社保金的41%。因此,有人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近期有一对美国老夫妇因为无法负担医疗费用,丈夫报警后枪杀妻子再自杀,令人唏嘘不已。还有研究表明,40%左右美国中产阶级在65岁时就会陷入贫困或接近贫困。
婴儿潮一代的父辈们的养老保险通过在职的一代人赡养已经退休的一代人,即“现收现付制”。婴儿潮人口暴增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的父辈晚年生活一片祥和。
但是,享受福利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婴儿潮退去之后,发展速度逐年放缓的经济让养老保险变得越来越难堪。
美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退休金计划以及商业养老保险(有税收优惠),总之,养老逐渐开始要靠自己了。
以401K计划为例,年轻时把资金(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存入一个账户中,这些钱可以通过投资股市等各种手段来获得更高收益。
爱荷华州1963年出生的男人KregWittmayer,二十几岁就开始往401K账户存钱。然而,34岁离婚后,他就把钱提了出来。此后他再次参加401K计划,但5年后因失业而再次提现。在69岁退休时,他的储蓄金额只有10万美元左右,而供子女上大学还欠银行9.2万美元的贷款。
由此可见,这一系列计划并不能完全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存钱养老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婴儿潮一代直接为美国金融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他们却并没有从中分享到多少红利。
1990年401K计划共有7120亿美元,其中45%投资于股票,到2000年底,规模达到了2.5万亿美元,72%投资于股票或类似的有价证券。巨量的资金涌入股市,让美股从1990年道琼斯指数3000点左右冲到2000年11500点左右。
由于美股震荡猛烈,在提出通货膨胀等因素后,哪怕连续持有美股指数基金20年,收益仍旧微乎其微。如今普通的美国民众虽然没有从股市中获益,但他们的养老金随股市一样起起伏伏。
尴尬的是,股市兴,养老金未必兴。股市亡,养老金必定惨绝人寰。如果美股发生崩塌,巨量养老金极有可能会止损撤离,进而加剧美股的崩溃及养老金规模的大幅缩水。
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已然成为美国婴儿潮一代退休后的普遍现象,因此退休只是个伪命题。在经合组织成员中,65岁以上依旧站在工作岗位上的老年人比例,美国仅仅次于韩国、日本、墨西哥。
安详晚年只是一个愿望而已。今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周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演讲中宣布将国民退休年龄和重新雇佣年龄分别延长3年。
在新加坡,耄耋之年仍然孜孜不倦工作的大有人在。新加坡拥有全亚洲最好的养老制度,活到老做到老却成为新加坡人普世的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连续三年上榜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地区,稳坐第一。
东西文化交融的新加坡成为很多人们移民的首选,城市环境优美,人民素质高,交通便利,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航班系统,发达的天眼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你提供高度的安全感。
地少人狭的新加坡,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脱离马来西亚的支撑,以自由主导经济发展方向,依靠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崛起,拥有世界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现在已经成长为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
新加坡独立崛起背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南洋华人的奋斗史。1819年新加坡开埠,第一批华人移民到这里,随后在20世纪到21世纪初又有两波华人移民潮,新加坡的文化血液中流淌着深深的华人文化印记。
“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从小在英式教育体制下长大,深谙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他成功将拥有移民文化的美国、澳洲和新西兰的建国经验运用到新加坡身上,实行民主议会制和自由市场经济。
李光耀祖籍广东梅州大埔,祖上客家人。当他发现新加坡社会开始过度崇尚西方文化的风气时,李光耀又发起了以“儒家运动”和“共同价值”为代表的华语运动。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将儒家传统伦理正式编写成教材,并在学校开设课程的国家。
新加坡人非常害怕自己错过机会被淘汰,社会普遍崇尚精英教育,追求阶级飞跃,从来不掩饰内心的优越感。在新加坡学历代表一切,新加坡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要培养竞争意识。新加坡教育部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班,甚至很多小学默认一年级开始实行分班制。在一定程度上,新加坡人的起跑线是从小学开始的。
新加坡学生如果能够申请到国内外任何一所知名大学,政府便会为他承担所有学杂费直到毕业。
新加坡每年访问小六会考状元的成功秘诀时,他们总会强调自己很努力。对于永不服输的家长们来说,总是争先恐后在最好的街区买房子,将孩子送往最有名望的学校接受教育。
李显龙总理说:“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不能放弃,因为保持竞争力是我们唯一的资源。没有水源,没有食物,没有土地——只有争当第一,我们才能幸存下去”。
这是新加坡人时刻拥有强烈危机意识、积极向上的真实写照,他们居安思危,只相信刻苦拼搏而来的幸福感。
近邻日本,在不久前的日本金融厅金融审议会的报告中称,为了应对老年生活,夫妇两人假设从65岁退休开始活到95岁,除了养老金收入外,至少还需要2000万日元的养老存款(约合人民币128万元),否则可能陷入“老后破产”的窘境。
换句话说,日本的公共年金制度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未来要想体面的养老或许只能自食其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即便安倍晋三再怎么解释也难以掩盖制度背后的弊端。目前,养老金不足已经给日本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根据警视厅的调查,近年来因在商店“万引”(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被抓的65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此类犯罪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些被抓的老人中70%是没有工作、享受低保的人群,而偷窃的东西也大都是饭团、三明治等食品。可见,老人们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保障,更不要提医疗等其他方面的费用支出了。
警视厅统计数据表明,仅在2018年一年被抓的65岁以上“万引”犯罪者已经高达8万人,而这些为个人生计发愁的日本老人称为“下流老人”,特指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生存的一批人。现在全日本“下流老人”的数量已经有700万,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及养老金入不敷出进一步加剧这一数据或许会继续上升。
日本的养老体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日本养老金制度先后经历了明治时期的恩给制度、年金制度到二战后引入的企业年金制度、“公的年金”,日本的养老保险经过一系列变革、发展几乎囊括了所有工薪阶层。在此基础上,日本于1959年制定了国民年金制度,并于1961年正式开始实施。
日本养老金的构造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国民年金,即基础年金。这是在日本居住的所有20岁以上60岁以下的人(含外国人)都必须加入的部分,加入国民年金的人们在退休后可以领到最基础的养老金。
第二部分是厚生年金,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加入公司养老保险的人和公务员。养老保险由个人和公司或政府各自负担一半,并且在退休后加入厚生年金的人们在享受国民年金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厚生年金的养老金。
第三部分为企业年金,这是一部分企业为公司老员工特设的一种年金,也被称做“私的年金”或“公的年金”。加入年金的人在退休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还可以额外拿到企业年金。而这三部分养老金叠加到一起的额度就非常可观了,当然也意味着要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
一般来说,日本的国民年金保险费比较固定,变化额度相差不大。2018年度的月额为16340日元;而今年的月额则为16490日元,而厚生年金随着工资的变化而变化。至于企业年金,是企业设置的一种类似于累积型储蓄一样的年金,员工在退休的时候可以一次性领取或月月领取。不过,据统计只有29%的大企业仍保留有企业年金制度。
理论上,日本人从65岁就可以开始领取养老金,但是也可以通过申请提前领取,只不过提前领取的金额会变少。以2018年为例,连续缴纳40年国民年金的人每年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为77.93万日元,平均每月能拿到6.49万日元(相当于4300元人民币)。
然而,2018年日本的低保领取金额为每月12万日元,也就是说连续缴纳40年养老保险的人还不如退休后吃低保。
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制定的养老金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是不会暴露什么问题的,美国婴儿潮一代的父辈们就享受到了很好的福利待遇,日本现在7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依旧能拿到二十几万日元。只不过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金入不敷出,减少养老金支出、延长领取养老金年龄等措施只是缓兵之计,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养老问题。
关键是,低保是日本法律规定的针对无收入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无法更改。未来,这种奇怪的现象或许会更加突出。
至于缴纳厚生年金的人,相关数据显示在他们老后年金也不足以维持原有生活水平和消费,甚至30%的高龄老人完全没有储蓄或其他金融资产,能够体面的养老可想而知了。即便那些在职时收入较高的工薪阶层(包括公务员)和自营业者,退休后的生活同样也难如人意。
日本一般的工薪人员退休后的收入与支出现状分别为20万跟29万,因此,如果没有积蓄,以后的养老生活确实堪忧。
后来,安倍政府急于增加消费税,其实就是为了填补养老金严重不足的缺口。日本《消费税法》明确规定,消费税必须使用在年金、医疗、介护等社会保障方面和对应少子化施策所需上。
面对日本不断扩大的倒金字塔型养老保险现状,不说增加的消费税不能完全用于养老,即便完全用于养老保险其作用可能顶多也就是扬汤止沸。
现在,民间开创了用养老保险金做信托投资或者投入股市以生财等办法,本质上跟美国的策略如出一辙,即便经济实力强如美国,股市也难免出现大幅震荡,人民能够享受到多少增长红利具有更多不确定性。
养老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世界难题,对于想要体面养老的人到底要存多少钱更是大众高度关注的事情。
为众人熟知的养老系统通常都是用年轻人的劳动去养当时的老人,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储蓄金钱,在30年后步入老年的时候再拿钱消费、购买未来年轻人的劳动,享受年轻人的服务。
老人的主要开支一般为医疗、养老护理,中国人通常会将大部分金钱投资到房产上面,因为大家都一致认为钱会贬值,而带有金融属性的房产能够跑赢通胀,事实上也可以当做一种变相储蓄。
劳动力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共识,比如刷墙工人的一天工资为400元,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据相关统计,2008年到2016年期间,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中国薪资平均增长10.6%,位居世界第一。
人口数量连年下跌的日本劳动力工资水平一直比较稳定,除了日常生产、生活中引入自动化设备及机器人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日本企业大多采用终身雇佣制,日本员工选择跳槽涨薪的概率很低,这也间接保障了稳定的工资。不过,随着劳动人口逐年减少,供需关系可能会让日本工资水平出现较大增幅。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8月中国快递员总量达到300万,月平均工资大概在6200元左右,年收入74400元。按日本2%的工资上涨率计算,30年后快递小哥的工资大概是20万元。
中国与日本的人口有相似之处,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其价值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中国目前的状况跟80年代末的日本非常相似,地产、消费都是如此,而日本现在的房价却只有1991年最高点的35%。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大小跟城市人口呈正相关关系。日本1.3亿人、3700万在东京,韩国5000万人、2500万在首尔,人口不断流入大都市圈,这些城市始终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不断流入的人口也正是城市房价的最重要支撑之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如今开始抑制人口进入,同时新一线城市兴起了,如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昆明。城市之间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因此,中国未来不会像东京、首尔那样拥堵,人口的分布会相对均匀一些。
中国人口的城市化,买房可能会耗尽家庭的所有力量,很多人现在住得是当年的农村宅基地、房改房、或者很低的价格买的,因此存钱很容易。现在的小夫妻可能在30年后还完贷款之后未必能够支持自己的子女扎根一线城市。另外,从新一线到北上广深,对孩子的效用不够有吸引力。这意味着,如果30年后世界经济是以特大城市为驱动的,中国那时候可能已经无力再形成北上广深这种超大城市了。
中国完成城市化进程后,城市却比较分散。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一线大城市中,人口对房价的支撑效应远不及日本。
世界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人口城镇化在30%以下),中期(人口城镇化30%~70%),后期(人口城镇化70%~90%)。中国有耕地红线,因此完全城市化几乎不可能。而且中国的城市化战略是城镇化,也就是说很多人聚集在镇上、县城、三四线小城市。
2018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按这个比例计算,新增1400万城市人口,转化为新一线城市人口的数量大约为200万。
未来30年中大概有4000万人能进入大城市,分配到一线城市和新一线一共19个城市,每个城市200万,平均每年增加7万人。
在1986年到1992年期间,东京都市圈平均每年增加14.5万人。而按照我国目前的政策,30年后的北上广是不可能有这么多人的。关键是,东京还有外国人买房,而中国的房子只有70年租期。所以,不动产未来的价格趋势可能没有比东京乐观。
东京的房价跌到高点的65%,我们乐观估计一下30年后房子可能得打个对折。另外,很多人将养老希望寄托在房产上面,而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税是最大的拦路虎,因此以房养老希望渺茫。
医疗是老年生活的刚需,这一点毋庸置疑。30年前,卫生部直属医院里,入院检查只有X光、三大常规检查,医院药房自己配置的几十种药水就能解决多数常见病了,要使用白霉素这样的高端药品需要院长批准。
现在医院里的各种丰富的医疗手术,30年前闻所未闻,人们对医疗的预期取决于当前最先进的技术。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的收入完全有能力负担得起先进的医疗技术,只不过这种医疗需求的价格很贵。
尽管未来医疗技术平民化利国利民,但是这种趋势下,会不但出现更新、更贵的疗法与药物,人们对延续生命的过高期望注定要为此付出巨量的金钱代价。因此,30年后人们的医疗预期也不会便宜。
先进疗法与药物的研发与当时的劳动价格密切相关,因此价格与工资的关系密切,而与不动产价格的关系不大。比如,现在比较先进的医疗大概需要100万,相当于北上广深一套房产的四分之一,约等于快递小哥10年的工资。30年后,技术平民化后,新技术将会再次提高人们的医疗预期,而其价格仍然会保持在那时候快递小哥的十年的工资水平,但房产的价值却可能出现大幅缩水。
步入老年,除医疗需求之外,养老护理也成为主要开支之一。尽管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尝试研发机器人替代人类,但是30年后这个行业可能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费用跟当时的工资直接挂钩。以现在每月大概3000元左右为准,一年大约需要5万元,大概相当于快递小哥年收入的一半。而这种级别的养老院其实跟医院差不多,一个护工往往需要照顾好几位老人,如果想要将服务质量提高一档,可能就要付出双倍的资金,快递小哥一年的工资10万。
现在人们如果不想靠子女而选择拥抱养老院,为了有尊严的生活至少要付出“30年后快递小哥10年的工资”。至于社保,或许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农民养老金大概每月100元左右,如果来分城市老人的粥,社保金还会进一步缩水。
城市老人的生活水平是以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为代价的,农村老人的平均寿命比城市老人低10年。
整体算下来医疗费用大约是200万元,养老院的费用5年大概是100万元。这两项支出仅仅是一个人的负担。如果费用主要来源于房子,30年后能卖300万的房子,放到今天的价值大概是600万。简单来说,老人要想体面的养老,现在至少拥有一套价值600万的房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额跟你所在城市的关系不大,因为这就像请保姆、快递小哥、医疗费样每个城市都差不多。
如果现在开始到老年存不够这么多钱怎么办?据日本ANN报道,日本每4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挣扎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他们只能过着一天300日元(19CNY)的生活,如果不设法节约根本活不下去。预计到2030年日本“老后贫困”群体将超500万人。
日本是发达国家,人均GDP3.93万美元,先富再老。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9000美元,未富已老。对标日本,还是过于乐观了。
不过,那时候你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买不起房。以快递小哥20万年薪为例,如果孩子是中产,工资是快递小哥的3倍,夫妻两人的年收入为120万,那么买一套300万的房子就相对容易。事实上,现在日本年轻人买房远比中国年轻人容易。至于老两口的养老金或许也不是什么大数目,因为活劳动的转换效率未必比房产的转化效率低。
人口结构决定了在未来30年间,房产注定会持续贬值,而劳动会不断增值。现在,你开始为养老做打算了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