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期9天的首次访美之旅,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谈了些什么?
如今我们经常将“两岸和平统一”挂在嘴边,彰显出国人对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共识,而这句话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图 | 邓小平(前中)
1979年1月1日,在党中央的一声指令下,中国大陆停止了对大小金门岛几十年来断断续续的炮击,并且公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此文破天荒地将此前一直渲染的“武力解放台湾”更改为“两岸和平统一”。
为何党中央在台湾问题上有如此大的转变?在为期9天的首次访美之旅,邓小平在与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谈话中,提到中国愿意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是中方的妥协退让,还是以退为进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伟人应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1949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天堑,一举占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老巢”南京,就此宣告统治中国长达20余年的反动派统治土崩瓦解,解放军一路南下,解放众多大小城市,并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新中国,一路败退的残余国军逃至台湾岛,自此造成两岸隔绝的状态。
毛主席等人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实现全民族解放,试图通过武力手段攻打台湾。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主席就命令粟裕做好渡海登岛的准备,三野战士们也“磨刀霍霍”,希望一口气打过海峡那头去,但是当时国内还有残余国民党将士与土匪相勾结,为害一方百姓,所以只能抽调相当一部分兵力去大西南地区剿匪。
由于解放军此前从未打过海战,所以想拿金门岛“开涮”,1949年7月,三野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率军接连发起福州战役,漳厦战役,并摧毁掉厦门永久防御工事,顿时,叶飞等人信心大增,以为已经将国军的汤恩伯集团给彻底打垮,而轻视了金门岛守军和武器装备,最终,酿成登岛部队9000余人大部分壮烈牺牲,剩余被俘的惨痛结局,这是三年解放战争中,我军首次不应有的重大损失。
此后,我军总结经验,整军备战,深钻渡海战术,对渡海区域的气象条件,海情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准备再发动一次战役,打下金门,直至拿下台湾。
当时党中央分析美国总统杜鲁门与蒋介石关系不佳,美国政府对只打败仗的国军失望不已,准备放弃台湾这个战略“棋子”,杜鲁门对外公布:“美国此时不想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者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也不利用武力干涉台湾现在的局势,不采取足以涉及中国内战的途径!”
图 | 杜鲁门
此话一出,不仅党中央领导人放心了,就连苏联的斯大林也像吃了颗“定心丸”,立刻同意中国从苏联手中以贷款方式获得多艘军舰和战机,以组建海空军。
1950年6月上旬,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三野副司令粟裕担任解放台湾岛总指挥,鉴于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专打“神仙仗”,毛主席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彻底解决台湾问题,立下千古大功。
当时粟裕提出两个作战计划以供上级参考,其一是越岛进攻,即直接以福建沿海地区为跳点,先不攻打大小金门岛,澎湖等地区,只是派少量兵力故布疑阵,以此作为牵制,利用主力军攻打台湾本岛。
其二是逐级进攻,即将上面的计划颠倒过来,先将与台湾本岛呈掎角之势的群岛解决后,再去攻打孤立无援的台湾。
在考虑到实际情况后,中央军委决定采取第二种策略,稳扎稳打,蒋介石命令驻守在台湾岛的50余万残军败将誓死坚守台湾,为了形成兵力优势,粟裕接连调来65万大军,日夜训练,为最后千帆进发做最后的准备。
同时为了完成祖国统一的最后一块“拼图”,党中央也是下了血本,拿出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作为补给,以解决战士们的后勤之忧。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国家利益始终是国际交往的核心,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开至台湾海峡,阻挡了我国解放大业,杜鲁门这次公开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
台湾问题自此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心病,其实朝鲜战争就算没爆发,我军也可能会迟滞解放台湾的进程,毕竟解放台湾不比攻打金门和海南岛,台湾的守军是蒋介石最后的“倔强”,拥有几十万精锐之师,不容小觑,并且国军有200多艘战舰和200多架战机,在海空军实力上要优于我军,会在渡海过程中给我军带来极大麻烦。
图 | 粟裕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台湾的我党地下工作者遭到前所未有的屠杀,地下情报网遭到毁灭性破坏,没有了敌人的兵力,武器装备数据,也是粟裕迟迟下不了进攻决心的重要原因。
中国大陆与台湾最窄处只有130公里,却隔绝着一代人的思念,两岸统一是无数中华儿女翘首以盼的事,几乎所有人都在等待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机会。
1958年,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时常派军机,军舰袭扰我国沿海城市,台海局势迅速升温,同时美军与国民党反动派签署了一系列秘密协定,企图制造“一中一台”的阴谋。
作为回应,毛主席决定用有限的军事行动向国内外表明解放台湾的立场和决心,命令驻守福建的解放军炮轰金门,在44天的战斗中,我军一共朝金门岛倾泻了几十万发炮弹,让整个金门岛成了一片硝烟和火海,极大地打击了敌军士气,这一仗实则是一场政治仗,用以试探美国援助台湾的决心,粉碎了美国企图分裂中国的意图。
当时,美国政府一直给蒋介石施压,希望后者放弃大小金门等岛屿,独守台湾,以此彻底切断与中国大陆的联系,靠时间形成“名义上的独立”,但蒋介石坚守金门岛,不想让自己背负骂名,被钉在中华民族耻辱柱上。
恰巧解放军炮轰金门,给了蒋介石增兵的机会,这下终于“师出有名”,既可以守岛,又可以把美国拖下水。
毛主席也看出蒋介石一贯是惜名声如命,所以,决定和他打个配合仗,从最初的每日炮轰重点目标,到逢单日不打炮,再到只在单日以宣传弹进行射击,均体现了打才是统的表现方式,两位老对手时隔几十年,以难得的默契,演出一手好戏,联手粉碎了美国的分裂阴谋,尽全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图 | 炮击金门
时间点来到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来华访问,开启中美关系新时代,也标志着蒋介石失去了最坚定的支持者,两国在签署《联合公报》中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此,蒋介石恶狠狠地说了四个字:“无耻至极!”
尼克松隐瞒着世人,突然出现在北京机场,与我国周总理握手的这一幕被记者拍下,随后被转载至世界各大新闻媒体,世界各国为之震惊,纷纷抢着来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下,与台湾有所谓“邦交”的国家纷纷与台湾断交,蒋介石心急如焚,却感叹世事无常,此一时,彼一时,几十年的风光不再有,台湾在几年时间里,丧失了众多“盟国”,蒋介石不得不思考未来出路。
图 | 尼克松和周总理握手
与此同时,尼克松在访华期间,想探探毛主席口风,多次提到蒋介石,说蒋介石时常会以“匪”这个词来形容你们,那不知你们是如何形容他的呢?
毛主席听到后忍不住笑了出来,说道:“他这么称呼我们好多年了,不过,我们会称呼他为蒋帮,时间长了,我们也会对骂起来,我们与他的交情可有几十年了,算起来,蒋委员长还是我们的老朋友!想起解放战争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北伐期间,国共两党的党员还并肩作战,是同一个阵营的人呢!只可惜这位朋友最终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朝着历史的车轴逆向而行!”
尼克松听到毛主席这么评价蒋介石,不禁感慨:“毛主席,您称呼他为老朋友,但您可要小心蒋介石,他当年可是被你打败,立足台湾的,他也和我们商量多次作战计划!”
毛主席自信地说道:“在建国初期,我军在海空军实力比他弱小,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有东方红卫星,还有原子弹,海空军实力也不会相差悬殊了,相信他蒋介石到了这个年纪,也不会轻举妄动了!”
图 | 毛主席和尼克松握手
尼克松自此更加敬佩毛主席,后者虽然从未踏足过台湾,但对蒋介石知根知底,两人打了几十年的仗,都曾经说过要将对方彻底消灭,但现在,毛主席仍然有这样的气量和宽广胸怀,是蒋介石完全比不上的,他终于明白为何蒋介石会兵败如山倒,败退台湾了。
1975年元旦,蒋介石发表了人生最后一个“反攻大陆”的公告,随后秘密委任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接到指示后,通过秘密渠道与中共取得联系,并邀请毛主席到台湾访问。
毛主席得知蒋介石竟有如此想法,也甚为欣慰,知道双方都年事已高,经不起久耗了,自己有去台湾的想法,但苦于身体虚弱,无法远行,至于周总理,更是患癌,经不起那般折腾,党中央只好召开会议,选派合适的人选,陈立夫见毛主席没有回应,就特意在香港媒体发表一篇名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文章以国共合作的历史作为开篇,呼吁毛主席等人能不计前嫌,为了民族大计,开创第三次合作的局面。
随后,党中央决定派邓小平作为“破冰使者”,去台湾走一遭,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你代表我们去台湾,希望你和他们好好谈,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早日实现三通!”
当陈立夫得知谈判代表是邓小平后,非常开心,着手筹备谈判事宜,海峡两岸的民众似乎也看到了和平的曙光,他们翘首以盼邓小平此行能谈出个好结果,能早日结束对立状态,早日见到对岸的亲人。
图 | 陈立夫
可现实就像是给人们开了个玩笑,还没等到和谈正式开始,蒋介石就突然去世,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灯”就此熄灭,两岸和谈的关键人物只能盯到蒋介石的继任者——蒋经国。
党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最初是想用武力手段收复台湾,但随着国外一系列武装势力干涉,一直无法将其收回,虽然后期两岸有和谈的想法,但是金门岛的炮击从未停止过。
等邓小平接手历史大棒后,解决台湾问题就成了他毕生要做的事,自从中美两国于1972年共同发表《上海公报》后,两国政府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建交做各种努力,但由于美国国内外交政策不断调整,致使“建交之路”走得异常颠簸,一直到1977年卡特担任美国总统后,两国关系才逐步稳定。
鉴于此,1978年12月16日,双方共同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此公报一出,世界多国都表示非常意外,他们对美国政府“瞒而不报”的做法感到气愤,最气愤的自然是蒋经国,美国政府从即日起宣布同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并终止此前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
这份历史性的协议彻底斩断了台湾当局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为了共同的威胁——苏联,卡特向中国政府抛出橄榄枝,希望邓小平夫妇能尽早实现访美。
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名为《告台湾同胞书》的文章,向海内外详细阐述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对策,与以往告台湾同胞书不同的是,此次未提及“武力解放”,而是改用“两岸和平统一”,语气更加和缓,更加尊重台湾同胞,为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新对策,也为后期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打下基础。
当日,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徐向前发表停止对大小金门岛等岛屿进行轰击的声明,两岸自此结束了直接军事对抗的局面。
图 | 《告台湾同胞书》
当时,北京对台办负责人廖承志写了一封给蒋经国的公开信,信中用极其诚恳的态度提议国共正式开启第三次合作进程,自己愿意作为中共代表赴台湾与他国谈判,这次和平攻势吓得蒋经国直接回绝,但背地里却放松了自蒋介石当权以来制定的“三不接触”原则,同意恢复两岸的交流。
廖承志看出蒋经国态度较他父亲更为诚恳,有和平统一的希望,于是跟他这位学弟打起了感情牌,通过多方渠道带话给蒋经国:“我们这一代解决台湾问题尚有希望,如果不去解决,留给我们下一代,料不到会发生些什么!”
公报发布的当月,邓小平就和夫人乘坐专机前往美国进行正式的国事访问,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等人出发点当天是中国的农历新年,足以看出他对此次访问的重视程度。
等邓小平夫妇乘车来到白宫时,上千名美国各界群众挥舞着中美两国国旗,向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们呐喊欢呼,卡特也破天荒地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副总理走过红地毯,检阅美军三军仪仗队,足以看出此次美方以超高规格接待这位东方伟人,一时间,白宫外的采访记者数量就已经达到1000余人,他们都想争抢头条,播报新中国首位领导人的访美之旅。
邓小平在与卡特会面期间,多次提及台湾问题,邓小平表示中国人愿意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我们不会“自废武功”,要保持一定威慑力,这样才能促进台湾问题更好更快解决,会议室外的记者们在外面焦急地期盼着两人走出来,因为他们能很清楚地听到中国领导人关于台湾立场的发言,这都要归功于摆放在邓小平嘴边的扩音器效果太好,不仅会议厅里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对话声音,大门外都能分得“一杯羹”。
记者们趴在大门上仔细地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点,这时邓小平说道:“如果台湾能顺利回归,将尊重当前现实和维持台湾现有的制度,今天,我们不再用武力解放台湾说法,而会改为和平统一,这是对台湾问题的尊重,也是和平解决该问题的第一步!”
图 | 邓小平访美发表演讲
说完这段话,会议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随后,邓小平的发言结束,记者们再也听不到里面的声音了。不过这也足以让这些记者收获满满,至少了解到中国的底线是有原则性的。
至于卡特的态度也非常明确,为了使自己在美苏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他急于拉拢中国,他说道:“我们相信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会有耐心,尽量不使用武力手段,用和平方式解决!”
邓小平则说:“中国态度也比较明确,希望美国和日本能在相关领域积极斡旋,让台湾当局愿意采取对话方式同中国大陆坐下来谈判,中国也只会在台湾始终不肯谈判和苏联向台湾地区出兵时,才会失去一切耐心!”
邓小平这句话实则指向美国,希望美国减少在台湾的影响力,切勿忘了此前的建交承诺。
就这样,两人开诚布公,将盘亘在中美之间最大的问题交换了看法,初步取得一致意见,也为后来两国开展紧密合作,乃至进入“蜜月期”做出铺垫。
邓小平在美国访问九天的时间里,行程被卡特安排得满满当当,参加了80多场活动,不仅与美国军政界高层会面,还参观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林顿·约翰逊宇航中心,福特公司汽车制造厂,波音公司的飞机生产线,甚至还去看牛仔竞技表演,无论来到哪里,他都能以即兴演讲征服当地老百姓,令他们感叹邓小平是“小个子,大智慧”,这旋风九日让世界展示了中国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
图 | 右一为邓小平
同时,邓小平深切感受到中美两国发展的巨大差距,这也让他坚定了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外资的决心,助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回国后的邓小平开始考虑与台湾当局建立联络通道,由于他和蒋经国在苏联曾成为过同学,这么多年过去,虽然没有什么交集,但至少是相识的,他知道蒋经国是个孝子,于是,邓小平让浙江溪口党委修缮蒋经国母亲和祖母的坟墓,并通过秘密渠道将修缮好拍下的照片和溪口的一掊土寄送到蒋经国手中,并附信道:“私下谈谈也是可行的,充分沟通后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以解决问题!”
1981年9月,叶剑英正式提出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政策的九条方针,后来被邓小平归纳为“一国两制”,既考虑了国家统一,又能很好地照顾到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是中国大陆的底线。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邓小平通过海内外民主人士甚至新加坡前任领导人李光耀对蒋经国展开“和平攻势”,蒋经国考虑到自己也年事已高,怀念故土,希望将蒋介石的棺椁安葬回大陆,摆出了跟大陆进行和平谈判解决台湾问题的姿态。
蒋经国不仅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必须统一,中国只有一个”,还全面开放台湾岛内民众前往大陆探亲,旅行的政策,这一系列积极信号无疑在昭示两岸完全有和平统一的希望。
图 | 左一蒋介石,中间蒋经国
只可惜,现实开了第二个玩笑,1988年元月13日,蒋经国突然病逝,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统治台湾几十年的“蒋家王朝”正式崩塌,邓小平得知这个消息后,只得感叹:“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不然中国的统一不会像现在这样复杂和困难,我们完全有第三次合作的可能!”
1989年,邓小平在同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谈话中再次谈到:“我这一生只剩下台湾问题没有解决,看来无论如何也完不成了!”
今日之中国,综合国力早已跃居世界前列,感谢几代党中央领导人为我们铺就的康庄大道,留给我们“一国两制”的智慧去解决台湾问题,相信,假以时日,祖国定能实现完全统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