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日本产业链离华?别慌!中国更应该警醒的是这事

杜猛认为,低端产业的陆续转移其实也为高端产业的进入提供了空间。不过,这也考验着中国有多少底气迎接这些高端产业。

日本产业链离华?别慌!中国更应该警醒的是这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本提出产业回迁,在华的产业链成为惊弓之鸟。

近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涉及10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措施。其中包括24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8亿元)用于“改革供应链”,当中的2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3亿元)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回日本本土,2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用于资助日本公司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以实现生产基地多元化。

尽管措施的通篇没有提及在华的日本生产线,但外界仍担心这一计划的矛头将直指中国。实际上,中国在多年来稳居日本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可近年来,在华的日本企业却呈下跌趋势。根据日本帝国数据库的调查显示,2019年(截至5月)的在华日企数为13685家,与此前最多的2012年相比,减少了709家。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学智在15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对日本国内经济影响很大,可以理解为是日本想把原来在国外投资的产业搬回国内,带动其就业以及GDP,同时降低风险。

但是,日本的产业链想要说“分手”,对于中日双方而言都不容易。

撤离中国不现实

之所以日本提出供应链改革,最直接的原因是疫情暴露了日本在防护物资生产上的短板。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国内的N95口罩需求中,约3成依赖进口。以N95口罩的原料之一无纺布为例,中国的产量约占全球一半,而在医用手套方面,则由马来西亚企业占据全球七成的市场份额。

独立经济学家杜猛在16日向时代财经表示,日本的产业链尤其是口罩和防疫物资方面,存在严重的脆弱性。他认为,此次的供应链改革针对的主要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产业链。

这一点,在政策的原文中得到印证。文件提出支援产业链重新构筑,对部分依靠单一国家生产的必需品、材料的制造商将生产工厂迁回日本国内进行补贴。同时,对于生产口罩和酒精消毒液、防护服、呼吸机、人工肺等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产品的日本国内生产厂,将提高其设备整备补助率。

日本产业链离华?别慌!中国更应该警醒的是这事

政策原文截图。(图片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

除了上述的医疗产业外,文件中亦有提及日本对单一国家依存度高的进口产品、零部件,计划对在东盟国家等地建厂的企业给予补贴,寻求生产设备多元化,降低、替代对单一国家依存度高的零部件、材料的使用量。

不过,无论是为了刺激经济,还是寻求产业链的多元稳定,日本鼓励大规模地回迁企业在短期内并不现实。

据商务部去年1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到位金额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9亿元),同比增长16.5%,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2.8%。截至2018年底,日本对华累计项目数51834个,实际到位金额1119.8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5.5%,在中国利用外资国别(地区) 中排名第一。

周学智认为,日本的人力成本很高,这也导致了产品的价格上升。“日本政府没有权力去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投资行为,是留在中国还是回到日本,再或是去其他的国家,都是(企业)从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角度来考虑。”

但在近些年来,日本产业链要迁出中国就像是一个“警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响一次。在中美贸易纠纷的影响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19年12月的调查显示,考虑转移产业链的企业有10%,集中在电器、服装等下游劳动密集型,

在4月初,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事务所以华南地区的361家日资企业为对象,实施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新冠疫情扩大而讨论把中国业务转移至国外的企业占2.9%,因疫情加速转移计划的为5.4%,合计达到8.3%。

东南亚国家难以取代中国

事实上,日本产业链要摆脱中国依赖并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完成的事。中国的手里还紧紧拽着“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王炸组合。

王东胜曾经在日本住友集团工作,从事化工材料领域的中日韩贸易已有12年。据王东胜的介绍,他所在的化工材料领域,日本对外的依赖程度非常大。根据前瞻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中国是日本贱金属及制品的第一大进口国,占比达到26.8%。

在整个产业链中,中国实际承担着最上游的工作,从采矿、冶炼到做成初级的产品。

以资源为导向,日本的化工产业链在世界上的选择并不算多。以用于生产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的稀土为例,即便是在2010年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日本时,日本进口的中国稀土仍占总进口量的9成。

除了占据着产业链的上游,中国同时也是日本产品的最大的销往国家之一。据2018年日本海关数据显示,日本有19.5%的货物出口至中国。

王东胜认为,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将工厂迁回日本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日本作为外向型经济,产品大多靠出口消化,而工厂回迁不仅增加了人工成本、有缺乏劳动力的问题,在交易时还会产生更多运输成本、税率成本等,从而失去一个庞大的中国市场。

中国占据着产业链的头尾两端,在成本上升的挤压下,企业只能从生产环节寻求再布局。

据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实施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今后2~3年的在华业务方针,回答“增产”的企业占28%,较上年的41%下滑超过10个百分点;而回答“减产”的企业则增长一倍至10%。很多日企计划在东南亚的工厂实施增产,同时缩小对华投资。

在王东胜看来,虽然近年来偶有工厂回迁事例,但整体看数量很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转移至东南亚市场的企业,目前也只转移部分生产环节,而无法转移整个产业链。

事实上,即使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市场,中短期内也常面临着诸如气候、人力效率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产业不足等诸多问题。

“比如一些天气问题,像泰国经常发洪水,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停电是常有的事,这对整个物流的运输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一些采取零库存管理的企业采购商来说,到了东南亚的雨季就很难了,因为他们要随时应对订单。”王东胜说。

考虑到产业链还不完善、劳动力素质、营商环境等种种因素,周学智表示,短期来看,东南亚国家仍替代不了中国。

虽然目前世界上仍难以找到中国的有力替代者,但不意味着“狼”并没有来。据王东胜介绍,在化工原料领域,日本也在开拓南非、澳洲的市场。“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度,肯定是逐渐下降的。”

同时,杜猛也认为,中国方面需要重视日本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和意愿。

产业链升级,中国准备好了吗?

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依靠低成本的密集型产业吸引力下降,对中国而言其实是一个好事。“这就说明中国发展了。成本上升换一种说法就是人均GDP上来了。现在中国利用外资实际上是一个升级的过程。”周学智说。

日本的化工原料产业逐渐降低对中国的依赖,部分原因是中国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限制增多。

王东胜表示,日本的化工行业把最耗能的环节留在了中国,但卖的价格又不是很高。“100多元的产品,我们只能赚5元、10元,但当日本拿回去精加工之后,他们可能卖两、三百,甚至一、两千,产品附加值完全不一样。”

杜猛也认为,低端产业的陆续转移其实也为高端产业的进入提供了空间。不过,这也考验着中国有多少底气迎接这些高端产业。

根据国泰君安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进口的全部中间品中约有7.0%来自日本,其中,中间品和零部件合计占对日进口商品比例达到65%以上。

日本产业链离华?别慌!中国更应该警醒的是这事

图片来源:国泰君安

以半导体核心材料为例,日本企业在材料研发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硅晶圆材料、光罩、靶材等重要的细分子领域,日本企业所占份额多达50%以上。而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在这个领域实现较大突破。

其中的关键限制因素,仍是自主核心技术。“以金属硅为例,中国只能做到金属硅99.9999%精度的提纯,而日本却能将这些初加工产品做到9个9,即99.9999999%的提纯程度。”据王东胜介绍,这两者的级别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只能将产品应用在类似太阳能板中,而日本加工后却能用在半导体上,价格可以提高五、六倍,甚至几十倍。

王东胜认为,目前中国工业仍旧非常依赖日本技术。“以广东地区为例,如果没有日本技术支撑的话,东莞、深圳本地的电子厂可能有约2/3要关门。”

高端配套的问题在近年来也成为当务之急。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学者顾清扬认为,中国制造业具有一定国际比较优势,能构建更长、更完整的产业链,但中国的短板在于供应链的高端环节薄弱,未来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弥补。“产业链越长就越具有产业集聚效应,越有利于供应链安全,对国际企业吸引力就越强。”

杜猛也观察到,日本近5年来在中国的投资集中在中高端产业。他认为,中国参与日本的产业链往高端发展是必然的方向。“中国企业也要升级才能与高端配套。”

(应受访者要求,王东胜为化名)

记得点个关注,每天更新哦!

上一篇新闻

9月自由行价格“跳水”西安人出境游最爱去泰国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前三季度人均GDP折合29.9万元,约为上海的3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