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电影!“东亚病夫”不是日本人发明,而是这个外国人起的!
关于“东亚病夫”这个词,想必很多中国人心里都有条件反射般的反感。
很多人初次知道“东亚病夫”这一名词,来自于李小龙一九七二年的电影《精武门》。电影中有段情节是,李小龙扛了一块“东亚病夫”的牌匾,到日本人的武道馆踢馆,并将牌匾踢烂!
但是,这个辱华词汇并不是日本人首创,而是英国人发明的!
剧照
“东亚病夫”起源
东亚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一词来自清末民初时期外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贬称。
“东亚病夫”一词是类比西方列强所谓“欧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产生的。
中国与奥斯曼土耳其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名为“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林西报》(这是英国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主办的英文报纸,英文名字Tzu Lin Hsi Pao,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8月30日创办于上海)于1896年10月17日登载的一篇文章,作者为英国人。
“病夫”根源于“病国”
1896年月10月17日,英国《伦敦学校岁报》评价甲午战争一文,被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译发:“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梁启超
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就作如是说:“而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鲁迅、陈独秀等思想家也多次称中国为“病国”、“病夫”。
这种并非侮辱和嘲讽的定位,反映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窘境。
当时的中国老大不死,且不说被英法列强欺负,就连自古以中国为师的日本,都轻而易举地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曾经的老师。自此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被视作东亚病夫。“东洋病夫”一词虽是滥觞于晚晴,但却是“发扬”于民国。
奥运会折戟遭到嘲讽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
1936年柏林奥运会
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讽刺漫画
但是,中国的武术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德国民众的热烈欢迎。当飞叉王郑怀贤表演完毕,纳粹首领希特勒还兴趣十足地要看看他的飞叉到底是何东西。
直至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凭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摘下第一金,才正式击碎“东亚病夫”的称号!
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祝愿伟大祖国越来越强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