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19日 星期四

「园区杂谈」国家孵化器:马来西亚科技园

用一个园区承载和孵化整个国家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型,不止是新加坡的纬壹科技城,还有位于吉隆坡的马拉西亚科技园(Technology Park of Malaysia,简称“TPM”),它们都可以被称为“国家孵化器”。这些园区层次丰富的产业生态,全新的大产业孵化理念和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驱动使命的承载作用,都很值得国内园区从业者去触类旁通。

「园区杂谈」国家孵化器:马来西亚科技园

马来西亚科技园,位于首都吉隆坡的南部,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以及最重要的一个高科技园区,其对自身的定位是“创新的促进者和推动者”,愿景则是“成为推动国家创新,知识经济创造财富与社会福祉的世界级科技园区”。

自1996年发展至今22年,马来西亚科技园历经五代更迭,目前主要以工程、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生物医药三大知识型产业集群为主。

马来西亚科技园对外的宣传口号是“您的成功开始于此”,其实是一种注重技术成果转化与孵化的创新产业社区的概念,主要是落实整个国家最新的主导产业发展落地。这一点,马来西亚科技园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很像,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国家孵化器”。

真正意义上的孵化器是“大产业的孵化”,需要有整体的产业定位与规划,并基于产业自身的成长节点与逻辑,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条和横向的集群生态。

因此,我们对于大产业孵化的认知,不是传统的房东和二房东,也不仅仅是创新的投资加孵化,或者会员制孵化生态圈,而是一种根植于产业链条的理解与介入,投入到产业的运作当中,促进一个产业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与马来西亚科技园都有很好的体现。

风景秀丽的马来西亚科技园

马来西亚科技园目前聚集了超过3000家本地与跨国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其次是工程,再次是近年来才开始迅速起步的生物医药,后者是马来西亚举全国之力正在重点扶持发展的。

在如何以园区模式承载这些产业发展方面,马来西亚科技园一直秉承的是五大策略:土地集约与资产价值最大化、注重技术商业化、加强支持性配套服务、提高基础设施先进性与网络能力效率。

在这五大策略基础上,马来西亚宣布近年来已经转型进入了第四代孵化模式。这种所谓的“孵化4.0版”,指的是从单纯的空间出租和设施供应商,发展到在全面综合的技术创业计划中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

其实在这一点上,马来西亚和旁边的新加坡面临的转型背景基本是一致的。因为在早期,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是整个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制造业国度,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上世纪80~90年代,马来西亚还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出口国之一,以及半导体的出口大国。但是随着中国为代表的新世界工厂的崛起,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被迫产业转型,迈上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台阶。

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1995年,素有政治强人之称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抛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名为“多媒体超级走廊(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MSC)”。这个计划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集中发展多媒体信息科技的计划,因此备受瞩目。

马来西亚一代政治强人马哈蒂尔

马哈蒂尔提出“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加快实现他于1991年提出的“2020宏愿”计划,即在2020年将马来西亚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转为“先进国家”。

计划中的这条超级走廊耗资马币1000亿令吉,包括新建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和位于市区的国油双峰塔(即吉隆坡双子座),两者形成一个走廊地带。整个超级走廊可被视为一个超级科技园区,比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还大,而马来西亚科技园正在这条走廊之上,并作为走廊上最重要的节点之一,于1996年开始了开发建设。

其实,早在马来西亚科技园诞生的10年前,也就是1986年,马来西亚行业标准研究所就建立了马来西亚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旨在为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整合设施。10年后诞生的马来西亚科技园,实际上就是这些孵化器的扩大版,但是其产业指向更明确,更清晰,更坚决,并辅以提供优良的基础设施、技术专家池、研发设备、商业管理技术以及与风险资本相结合的条件,吸引高科技公司入驻,孵化整个产业链条。

马来西亚科技园设立了一个技术商业化中心(CTC),希望通过这个中心将大学、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家、技术人员、知识产权专家、政府监管机构、研究人员、企业实体和业界人士齐聚一堂,促进技术商业化的落地。CTC与马来西亚科技与创新部(MOSTI)进行充分的对接与合作,通过MOSTI / TPM技术商业化圆桌研讨会机制,并配备经验丰富的专家委员会,帮助建立起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并在园区内承接政府的创新补贴与基金,鼓励和激发更多的研发活动。

在产业生态方面,马来西亚科技园显得层次丰富,既有马来西亚最成功的上市公司集群来这里租赁大片土地建设总部,也有中小企业在研发办公楼宇中成长,还设立了创新孵化中心(IIC),旨在通过在关键领域提供必要的干预计划,加速可再生能源、ICT、生物技术和工程行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帮助它们从理念到商业化的成长发展。

「园区杂谈」国家孵化器:马来西亚科技园

创新孵化中心(IIC)

也就是说,从茵茵小草到参天大树,全部能够在马来西亚科技园当中相得益彰,形成一片欣欣向荣的产业生态森林。

我们在园区中也看到了一批明星企业的入驻,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吉隆坡证券市场(ACE)挂牌上市的公司:比如MIMOS,是隶属于马来西亚科技创新部的信息通信技术国家研发中心;

比如Maxis,相当于马来西亚的“中国移动”,是目前马来西亚市场份额最大的通讯公司,也是福布斯全球2000强之一;

比如IRIS集团,是马来西亚联邦土地发展局控股的国有上市企业,业务非常多元化,包括电子芯片、支付技术、农业、教育等等,据说目前总市值3000多亿美元。在电子技术上,全球第一个电子护照就是IRIS研发的,在农业方面,IRIS采用无土种植自然循环系统的工业化高效农业技术,通过在马来西亚多年的实践,平均产量比传统种植高出10倍,真的是非常厉害的一家招牌明星企业。

再比如ASTRO集团,堪称马来西亚的CCTV,在营运电台频道、出版电视、电影制作和消闲杂志方面都拥有统治级地位,是马来西亚最大的电视内容买家及制作单位。

马来西亚科技园是由马来西亚数字经济有限公司(MDEC)旗下的马拉西亚科技园有限公司这种企业化主体进行开发和运营的。比较有特色的是,这家公司对产业的介入很深,为了更好地促进园区内产业的孵化、发展和服务,马拉西亚科技园有限公司旗下专门设立了四家子公司,分别是TPM生物医药公司、TPM工程公司、TPM信息技术公司和TPM培训公司。

前三家分别针对园区三大主导产业,比如TPM生物医药公司专门协助生物医药的产品开发、合同研究、实验室服务、合成制造营养药品和生物制药产品的商业化;TPM工程公司负责提供工程的设计和解决方案,提供各类生产设备,帮助数控加工,快速原型制造和中小企业的订制服务;TPM信息技术公司专门为ICT企业提供宽带服务、数据中心、项目管理和咨询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TPM生物医药公司。2005年,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马哈蒂尔的盟友与接班人)发起了该国第一个国家生物技术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将生物技术提到占比至国内生产总值的5%,到2020年该领域的工业劳动力增加至17万个工作岗位。进入2016年和2017年,马来西亚依然在不断强化这一计划的实施,政府拨出巨款来扶持本国特色的草药生物技术。

TPM生物医药公司甚至早于这个计划的诞生,成立于2004年,主要有两个核心部门: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和草药生物技术中心。由于马来西亚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马来西亚科技园近年来越来越认识到了利用这种丰富的自然资源的潜力和机会,鉴于全球对天然生物产品的兴趣和需求日益增长,这一产业虽然目前在园区中占比最小,但是发展后劲却是首屈一指。

「园区杂谈」国家孵化器:马来西亚科技园

TPM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而最后的TPM培训公司则针对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短板,专门提供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以满足国家对人力资本开发的要求。

在人力资本方面,马来西亚科技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园区中有一所大学——马来西亚亚太科技大学(APU)——放眼全世界高科技园区,园区内有大学院校的可并不多。

「园区杂谈」国家孵化器:马来西亚科技园

「园区杂谈」国家孵化器:马来西亚科技园

这所大学目前拥有来自全球超过100个国家的5000名学生和300名教职员工,是由马来西亚Sapura集团投资,被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认证为“国内最好的五星大学”,并由马来西亚科学部、科技部及环境部提供支持。

这座大学是马来西亚信息技术及电脑发展最快的高等教育中心,提供的课程包括以电脑、商业及信息技术专业为主的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课程,其毕业文凭被英国及澳洲的许多知名大学承认,学生可以转学到海外继续深造,其高达95%的毕业生就业率在马来西亚教育机构中排名第一。

「园区杂谈」国家孵化器:马来西亚科技园

这样一来,马来西亚科技园与亚太科技大学就能够实现真正的“园、校、企”无缝联动,类似我们一直提及的硅谷、三角研究园和以色列等诸多案例那样,促进产业研一体化,即高度的产教融合,以实现更多的柔性化教学与创业创新。在这一点上,又给马来西亚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蓬勃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文章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

园区发布群:43406906

更多精彩,欢迎加入!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将投近3000万美元用于5G应用测试,5G网络预计明年推出

下一篇新闻

由俄乌战争联想到二战日本“南进”,实则是狗急跳墙的无奈之举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