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敌之短: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新思维及评述(下)
《攻敌之短》认为,中国缺乏有效的全球力量投射能力是另一个痛点。比照弱点四原则,中国军事力量还刚走出步兵时代的大陆军主义,自然远没有达到更加注重海空的全球力量投射架构。美国的领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对差距的认识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还是出在能否影响中国国家战略的走向,尤其是中国能否走向世界。
必须指出,台海与南海不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部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所谓走向世界。南海有复杂的主权问题,中国愿意与其他南海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谈判解决,这也谈不上走向世界。军事意义的走向世界指更远的远洋。
中国的军事运作空间可划分为陆地、近海和远洋三部分,各有独特的要求。陆地自不待言,近海指第一岛链以内的海洋,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远洋则是西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印度洋及更加遥远的海洋。近海可以得到岸基反介入-拒止火力的支援,属于内线作战,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卓有成就;远海就是外线作战了,需要可全球投射的力量,中国还很欠缺。
全球力量投射需要:
1、前沿部署力量,这是驻扎在前线的作战力量
2、增援力量,这是可根据任务需要从本土前往增援的作战力量
3、全球攻击力量,这是从本土出动、直接攻击全球目标的力量
4、战略机动和后勤力量,负责运输和一般后勤支援
5、军事工程建设力量,负责在友好国家和新夺占的敌对国家建设军事设施
6、全球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力量
7、双边和多边安保条约与相应的法律架构
这些方面中国都很欠缺,远远落后于美国,有些方面根本是空白。但中国并不需要追求与美国对标。全球力量投射的目的是保卫全球利益,中国有什么样的全球利益需要用军事力量保卫呢?
中国是贸易大国,也是世界海运的主要起点和终点。中国经济起飞离不开以海运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和能源、矿产、农产品进口,现在也有大量海外投资和海外务工人员,但这不等于只有全球海军存在才能保护。海陆复合使得陆路运输(尤其是借道友好国家)与海路运输并举,较少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由于作者的海军战略背景,《攻敌之短》中的全球概念偏向海洋。后面提到的海外基地也主要是海军基地。
全球化是从殖民地时代开始的。殖民地是排他性的全球经济体系,必然需要军事保护才能排他。美国不再寻求显性的殖民地体系,但所谓盟国和伙伴国实质上是隐性的殖民地,还是自带干粮的。代价是美国不仅要提供盟国圈的经济发动机和压舱石,还要提供安全保障,同样需要全球军事存在。
中国寻求的是包容性而不是排他性的全球贸易体系,其成功取决于全球公域的良性运作,不搞殖民地那一套。对不顾国际法和人道准则的恶意行为,需要的是得到国际社会支持的警察行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和索马里反海盗就是这样的行动。海外动乱导致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受损也是一样,首先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其次是在国际法和联合国架构下应对危机。如果中国主要需要靠炮舰和远征军才能实现海外经济利益,中国梦已经失败一半了。
在更坏的情况下,“经济上的互相确保摧毁”是最有效的威慑,而不是军事干预。在特朗普时代,美国出现美中经济脱钩的压力,正是这种“经济上的互相确保摧毁”阻止了美国的冲动。诚然,压力继续存在,但美国的全球军事存在也一样没有解除美国的全球压力。再有力的威慑也不是万能的,永远需要更大范围的精细努力。
这不等于中国不需要任何可全球投射的力量。在面临敌人的军事威胁时,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御。面对远方敌人的威胁,就必须用可全球投射的强大军事力量回应。从90年代中到现在,解放军的现代化不断使得西方震惊。解放军已经从臃肿、装备落后的大陆军变为精干、均衡的海陆空天电全域合成作战力量,有能力出境作战,但重点依然在反介入,尚且缺乏全球力量投射能力,在很长时间里都不可能与美国在远离本土的地方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打破美国海军的远程海上封锁都有困难。与此同时,保卫近海和周边也需要能战略进攻,需要能前出到西太平洋、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至少用远洋破袭补充近海防卫。
中国海军的远洋化是21世纪世界海军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动向,航母是集中代表。这既是海上浮动机场,也是海空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侦察(简称C3ISR)中心,提供海上态势感知、海基打击、制海、袭扰和人道救援。001和002只是开始,003已经在路上了。另一方面,052D和055正在大力建造,到2030-35年将形成强大的远洋水面舰队,初步具备完整的远洋打击能力。
这一切需要巨大投资。有意思的是,西方一面指责中国大搞“砸钱外交”,一面试图用打造远洋舰队之昂贵来吓唬中国。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碾压西方,经济的实心度碾压西方,中国在推进关键国家利益的时候对大笔投资的负担能力也碾压西方,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但光有远洋舰队还不够,这就涉及《攻敌之短》提及的全球基地和后勤体系里。这是中国的另一个痛点。再次比照弱点四原则,这无疑是严重的问题,与美国的差距比全球力量投射能力方面的差距更大,中国战略界也深为焦虑,但对中国国家战略走向的影响更小。
全球基地和后勤体系需要:
1、永久性和临时性基地,完整的后勤供应链
2、运输和后勤部队
3、指挥控制体系
4、与东道国的基地条约和驻军法律架构
在技术上,需要:
• 中立国港口和机场的使用权
• 海上前沿预置船队
• 后勤供应链
• 通信指挥
• 海上补给
• 远程长期部署能力
• 医护设施
• 卫星通信
• 支援船队和战略空运能力
除了吉布提,中国的海外基地体系是一片空白。在这一点上,不要说与美国相比,连前苏联都不及。另一方面,吉布提为中国海军带来了对于海外基地的全新认识,近便的补给和能上岸休息极大地便利了在亚丁湾长期执勤的护航舰队。但这只是海外补给站,与海外基地还是有差别的。真正的海外基地不仅补给食品、燃料、淡水,还补给军火,提供维修甚至升级服务,更要具备完善的指挥通信设施,屯驻可随时出击的作战部队,使得海外基地不仅是补给点,更是出发阵地。吉布提显然不是这样的,中国无意从吉布提出击、攻击任何地区目标。
有说法中国需要10-20个海外基地才能保障全球化的中国海军,更具体的研究指出需要三级基地体系:中心基地是永久性的,不仅规模大,设施齐全,还负责向外围和前进基地辐射,巴基斯坦的瓜达尔、缅甸的晈㬓、坦桑尼亚的Bagamoyo是理想位置。外围基地依然是永久性的,负责预警、监控、巡逻、过路停靠。理想位置包括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或者汉班托塔、缅甸的可可群岛、伊朗的恰巴哈尔、阿曼的萨拉拉等,甚至所罗门群岛的圣哥伦布、萨摩亚、瓦努阿图都有讨论。前进基地则是临时性的,只在战时启用。
中国在毫不掩饰地大力打造远洋海军,但中国从没有表示过建立广泛的海外基地体系的意愿,这也与中国的一贯外交政策不符。
不管怎么说,海外基地相当于国中之国,不仅需要与东道国有一系列法律架构保障正常运作,还有东道国政局动荡的问题。具体来说,需要解决:
• 驻军法律地位问题
• 保护驻地居民和社区的责任
• 基地里的环境保护、污染、噪声、犯罪问题
• 涉及驻地居民的刑事犯罪问题
• 从基地出击打击第三国的法律问题
这些都是陌生但回避不了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海外基地必然卷入东道国的国内政治。不干涉内政和置身于正常的政府更替之外是起码的,但军事政变、内战、恐怖袭击的时候怎么办,就一言难尽了。东道国受到外国攻击时,或者进入与第三国的战争时,基地的应对更加微妙。政治、文化、宗教都可能成为敏感问题,甚至使得本来简单的国际关系复杂化了。
基地也孤悬海外,基地本身的补给就不简单。以吉布提为例,东道国是穷国,自己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都高度依赖进口,基地的给养需要通过商业途径在本地或从邻国购买,或者从国内直接运输。商船按照商业利益运作,别有厚利可图的时候会甩货,市场采购碰到缺货的时候会被哄抬物价,商船安排不过来的时候甚至可能断供,这样的事吉布提基地都遇到过。
海外基地也是重要军事目标,在平时可能成为恐怖袭击或者敌对力量破坏的目标,在战时更是优先打击的目标。增加保卫力量就成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恶性循环了。在现代战争中,中国要面对优势敌人海军,海外永久性基地体系即使存在,生命力也很成问题。
理想海外基地需要建立在政治上可靠、经济上富足、军事上强有力的盟国,盟国之间在指挥、训练和装备上能无缝对接,美国的主要海外基地大多满足这样的条件,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
在平时,中国远洋舰队的作战行动以在联合国架构下的国际安全合作为主,容易得到沿线国家的商业性支援,加上从出发基地自带和配备补给船,必要时,也可在海上预置前沿补给船队,还是够用的。在更多国家建立固定或者半固定的停靠权和补给权也是可能的,这和美国航母停靠香港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和平时代运作上的便利,谈不上海外基地。
在战时,则有必要夺取前进基地。如果不能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取,只有武装夺取了。战争就是战争。南海填岛显示了中国强大的建造能力,在战时,夺取并急造海军的前进基地是做得到的。
全球基地体系还有成本问题,需要考虑:
1、经济成本,基地的建设、运作需要巨大的投资,这还是长期投资。英国和美国都在不同时代从海外收缩,关闭重要基地。不是因为这些基地不重要了,而是因为继续投资与获益不相称了。
2、机会成本,远洋发展与近海和陆地发展必然争抢资源,过度投入到一个方向,必然影响另一个方向。
3、启动成本,中国的海外基地体系基本上是白手起家,打造全新基地体系好比全新创立大型跨国公司,从装备、人才、选址到外交、驻地关系都要从头起步。
4、体系成本,基地不是孤立的,必须能自卫,必须有一定的安全缓冲区,必须有可以互相支援的基地链,同时必须抵制无节制的“缓冲区的缓冲区”的冲动。
5、政治成本,与东道国和驻地民众长期维持友好互动需要很大的感情投资,还可能担起保卫东道国和驻地稳定的责任,必须特别妥善处理东道国政治反对派甚至内战的问题。
6、钓鱼成本,如果东道国是穷国,要特别注意东道国利用基地权不断钓鱼,迫使中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东道国国内建设甚至政治事务。另外,也有时过境迁,基地利用价值降低的问题,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会越套越深。
按照《攻敌之短》的估计,20年代应该是中国海外基地大发展的高峰,所以是启动成本的高峰。相比之下,美国已有全球基地体系,维持成本比启动成本为低。
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海军的重点在近海,和平时代的远洋重点是警察行动,如反海盗、人道救援,可以依靠海外友好和中立国家。在海外基地体系方面,中国不和美国比,全球战略完全不一样,这可能是《攻敌之短》最大的误判。
美国对中国的误判是系统性的,根本性的。中国如果有全球扩张倾向的话,这不是暴力的、军事的,而是和平的、经济的。美国要围堵中国,不能从军事入手,而应该从经济入手。但这恰恰是美国做不到的,因为美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已经高度空心化了,最有竞争力的金融、IT则高度杠杆化了,需要寄生在外国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效益。中国已经实现对美国的“经济上互相确保摧毁”,但人民币数字化、中国制造2025有可能把互相确保摧毁变成单向威慑,这才是美国最需要全力应对的。但美国实际上无计可施。
二战后,美国实力达到巅峰,国家安全策略一直是围绕军事和政治打造的,这是因为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经济,不管是总量还是含金量,美国遥遥领先于世界,包括发达的老欧洲和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不需要刻意考虑发展经济以保持国家实力领先的问题,把经济“丢给市场”,就足以舒舒服服地继续保持活力和领先了。
但资本逐利是没有止境的,“以钱生钱”、“以技生钱”来钱更快,全球化、杠杆化是不可抵挡的大趋势。与此同时,军事实力越来越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长期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此期间,在获取的厚利中划拉出来一点,在国内用福利政策维稳。经济驱动力的消费化,经济活力的杠杆化,社会发展的福利化,这是一条不归路。英国就是这样过来的,现在轮到美国了。
美国未必看不到美中竞争的经济实质,但提高竞争力是艰难的路,还是从军事入手驾轻就熟。除了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救美国”的美国式“官办经济”空想,从军事战略入手成为美国不同学派战略思维不约而同的盲区。在最高政治领导层面也同样如此。拜登上台伊始,大力抓抗疫是正确的,但也是短期的。接下来拜登首先着力的是拉住盟国,共同对付中国,这还是传统的军事优先思维在作怪。盟国对美国的政治和文化粘性不是问题,问题出在中国正在成为盟国的衣食父母。美国解决不了这个根本问题,这又回到经济这个基础上来了。
美国的另一个大问题上文化傲慢和官僚惰性。在自认为实力碾压的时候,不屑花力气去理解中国,只想“管控”;到大事不好的时候,来不及花力气去理解中国,只想找一些短平快的办法止损和逆转。现在的中国崛起就是这样大事不好的时候。
在军事层面,二战后美军就没有过同时在多个战区进行主要战争行动的必要,也总是可以不受阻碍地在全球部署、调动、集中和使用兵力,中国可能改变这一切。
仅在20年前,西方对中国军事力量的理解还停留在“百万大军畅游海峡”,解放军不堪一击的看法甚至到10年代还有市场,认为中国空有庞大的兵力,但军事技术、指挥、训练都远远落后。从西方的有限引进解决不了问题,从俄罗斯的大量引进也解决不了问题,差距在20年以上。对于中国,对中国研究攻敌之短是多此一举,发展军际关系是为了避免误判和管控意外冲突。
即使在相对较近的2015年(军改前),罗杰•克里夫(Roger Cliff)还在认为解放军在结构上过于集中化,战术、装备和思维过于趋同化,不鼓励创新和灵活性。这些弱点不利于现代化条件下的机动战。这是西方思维定势和僵化理解造成的盲人摸象。还在步兵时代,解放军的核心战术就是机动战,只是叫做运动战而已。在困难和多变的战场条件下,解放军也从来就是靠创新和灵活性才得以生存和壮大的。
克里夫还指出,解放军的后勤过度依赖固定设施,缺乏随部队开进的机动后勤体系,不适应出境作战。这里不乏正确性,但说到底还是缺乏出境作战的需求的缘故。中国的民用物流在世界上不仅第一,而且是碾压性的领先。只要有需求,军用后勤不是问题。
2015年兰德公司的《美中军事计分表》报告也认为,解放军在组织结构和军事文化上阻碍现代化,存在腐败、低薪、指挥不肯下放、缺乏逼真训练、长期大陆军主义等问题,招不到高质量官兵,官兵缺乏专业素质。具体到各军种,陆军缺乏信息化,海军缺乏反潜能力,空军缺乏特种飞机(如侦察、预警、加油)。兰德建议,在平时,美国应该用新概念和新技术威慑中国,以诱导中国自我怀疑为目的,公开报导针对中国军事弱点的演习和战法研究。在战时,主动利用中国的弱点,用更快捷的情报指挥决策(也称OODA)循环打乱中国的决策和指挥,诱发军事指挥体系的坍缩。必须说,兰德的眼镜不仅深度有色,还严重老化,其对解放军的评述已经不值得点评了。
兰德还建议美国应该着眼于持久战,耗尽中国有限的先进装备。利用战争集中于发达的东南沿海的特点,制造对中国经济和科技基础不成比例的损害,动摇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性。美国还应该扩大战场,利用解放军不善于多战区作战的弱点。
这是有意思的盲点。除了少数并不关键或者不再关键的先进装备从俄罗斯进口外,如S300、S400防空导弹系统、苏-27/30/35战斗机等,中国的主力先进装备都是国产的。中国的供应链和制造业产能世界第一,不知道兰德为什么会认为能首先耗尽中国的先进装备。发达地区不仅现有产能最发达,产能再生能力也最强。至于对中国经济的损害,时代不同了,不要指望经济损害是单向的,美国本土和盟国也跑不了。解放军多战区作战能力正是战区制着重解决的问题。
更近(2019年)的丹尼斯•布拉斯科(Dennis Blasko)并没有因为更新的信息而摆脱陈旧的成见,认为解放军的人员、征兵、教育、训练、专业素养、条令都不适合现代战争需要,高层缺乏领导能力,不懂现代装备和现代战术,官兵缺乏训练,不懂高科技战争,后勤也跟不上。其实不说别的,从抗疫和抗洪救灾就可看出解放军乃至中国政府非凡的组织、动员和后勤能力。
《攻敌之短》从相对不受时间和发展影响的中国弱点出发,确实在思路上进了一步,但海外基地体系与中国的崛起战略不符,全球投射力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打造,最终状态取决于中国国家战略,也不是时间和投资不能解决的。只有地缘战略环境,西靠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现实是不会改变的。但如前所述,地缘战略环境不只是地理环境,也是随国家之间的实力落差和政治互动影响的。没有绝对的有利环境或者不利环境,强大与机会共存,弱小则与威胁共存。中国的海陆复合的地缘战略环境也给中国提供了独特的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交替发展的机会。
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文化天然就是多元的。比如说,佛道儒三家各成一体,但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宗教战争,这与欧洲是截然不同的。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唯我独尊,排斥异教,带来排他性的一元论思维,使得西方很难理解中国崛起所体现的多极世界思维。思想启蒙开创了政教分离,中国崛起可能才是最终打破西方一元论思维的事件,但这只有未来的历史才能证明了。
就《攻敌之短》而言,如果说罗列的中国弱点还有道理的话,开出的一系列药方就离谱了:
1、用技术禁运延迟中国的发展,尤其是海军核动力、航空发动机、先进半导体。中国打破禁运已经在路上了。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先进半导体最大的市场,美国对华为和中芯的封锁已经导致对华出口下滑,间接导致硅谷研发投入降低,据英国报导,仅2020年硅谷新专利数量就比“正常预期”降低了5500项以上。这样的趋势持续的话,对美国仅存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是致命的。航空发动机方面,中国的差距实际上小于先进半导体。
2、战略性地披露美国威胁中国海外基地的计划、作战概念和能力,扰乱和动摇中国的决心。由于20年代将是高峰,美国需要大力加强对中国近海的压力,拖延中国向远海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中国的现实和潜在海外基地所在国有些同时也是美国的友好国家,如吉布提和新加坡,不便威胁和攻击;巴基斯坦是有核国家,也不好下手。如前所述,中国大力扩建海外基地体系是美国的以己度人,并非现实。
3、守住台湾是锁住中国的关键。中国一旦解放台湾,不仅打开了第一岛链,也在东南沿海省下很多兵力。美国应该向台湾提供安全保证,并把美日安保体系扩大到美日台安保体系,在台湾驻军,至少美军赴台轮训。难说这是认真的建议,还是异想天开。除非美国要借台湾主动找中国打一场世界大战,这建议毫无可行性。如果付诸实施,中国绝对启动《反分裂法》,也绝对有能力打下台湾。解放台湾已经不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外国势力介入使得台湾分裂永久化本身就是启动条件之一。
4、尽量拖延中国崛起本身就是目的,在这段时间里,美国可争取更多国家反对中国,中国也可能变色、无害化,到2049年还不能实现台湾统一将导致中国政府执政基础的松动。这是更加异想天开的建议,或者根本就是无奈之举。中国在上升之中,美国在滑落之中,不主动改变这样的相对走势,等待只可能越等越糟。这是不需要战略思想家就知道的道理。
《攻敌之短》提出,在战术上,美国要做到:
1、利用中国害怕在海上被封锁的恐惧,刺激不安全感和过激反应,制造中国的海外扩张是脆弱的、随时可被逆转的印象,同时诱使中国自我膨胀,过度扩张。伸开的五指才是最容易被斩断的。
2、美国海军还享有远洋优势,要把澳大利亚和日本海军无缝融入作战。美国有众多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的高质量盟国,中国缺乏,砸钱都买不到。美国要发挥盟国优势。
3、用钓鱼岛、台湾、南沙扰乱中国走向远洋,把第一岛链打造成海上堡垒,在美国海军的支持下,鼓动越南、菲律宾等中小海军用小而精、分散、非对称的海空力量对中国实行拒止作战,迫使中国海军同时面临与美国海军的高端作战和与地区中小国家海军的低端作战,增加作战计划和执行的难度。朝鲜半岛、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失稳也可把中国引开。
4、挑唆东道国拒绝中国的基地权,甚至对中国舰船飞机禁航禁飞。美国与盟国在地区内分工合作,分化、挑拨与中国的关系,毒化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总的来说,没有太意外的东西,也已经有很多文献论述过有关对策,这里不再重复。中国需要审时度势,把握分寸,在提高警惕的同时,避免过激反应和过度扩张。这对中国不陌生,崛起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与美国及盟国海军的斗智斗勇还将继续,难度会随着中国实力提高而降低。
在美国所有的地缘战略算计中,最失望的是不能把俄罗斯和印度的力量调动起来,美国对此很有挫折感,只能希望俄罗斯中导的发展会威胁到中国,刺激反目;另外就是希望中国势力进入中亚会刺激俄罗斯。印度的问题前面已经谈到了。
有意思的是,《攻敌之短》提出,如果陆地方向紧张,美国要评估是驰援陆地伙伴合算,还是在海上增加压力合算。这对美国盟国和伙伴国是坏消息。盟国和伙伴国需要的是明确的安全承诺和直接的军事支援,而不是对美国最合算的行动。
在某种程度上《攻敌之短》代表了美国对华战略思维的新动向:
1、承认中国崛起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2、不再托大,认真研究中国的弱点,希望对症下药
3、基本判断依然被文化傲慢和意识形态领先的思维定势框住
4、还是拘泥于军事和政治层面,回避经济和竞争力才是中国实力的最大特点,而美国对此实际上无计可施
西方热衷于研究《孙子兵法》,试图理解中国式的战略思维,但西方总是忘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前提是“知己知彼”,《攻敌之短》也不例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