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 星期四

“印尼糖王”逆袭记

通过名媛黄萱的成长史了解了‘糖王’黄奕住的家族门风。今天,我们继续了解这个家族的神奇发家史。“印尼糖王”逆袭记

鼓浪屿观海别墅

黄奕住和另三房兄弟统称糖王家族,是民国初期至上世纪50年代末的显赫家族。其家业遍布各领域,仅在厦门就有160栋别墅,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当时还耗资打造“中国第一别墅”。

厦门“远东第一水厂”、 第一条马路开元路、第一家电话公司、厦门与鼓浪屿通电话等利民建设背后,都有黄奕住的影子。

“印尼糖王”逆袭记

由中南银行发行的钞票

在1935年民国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之前,由黄奕住于1929年创建的中南银行,是全国第一家以侨资为主的股份银行,而且还是三大发钞行之一,分行遍设全国各地,足见黄奕住在近代中国金融史的影响力有多大。

一个斗大字认不得一石的“剃头匠”,为什么不仅独资办小学、中学,还给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一大批大学捐献巨款?一个在国内难以生存被迫漂洋过海,在国外侨居30多年,发了大财,却为何不愿入他国籍,那么热忱地爱国呢?

“一战”给黄奕住赚了足足300亿

黄奕住曾是近代中国最有钱的人,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家,如今黄奕住家族后人已有500多人,遍布世界各地,或官或商或为学。

“印尼糖王”逆袭记

黄奕住1912年在家乡兴建的中西合璧“八卦楼”

如果给黄奕住财富传奇划出标志性阶段的话,可用时间来区隔:一是“一战”,黄奕住完成了从“货郎担”到“糖王”的财富进阶,成了当时印尼首富。

二是“二战”,回国后的他,在环宇风雷激荡、云水翻腾的风险时代“捡金豆”,成就了中国最大的一代企业家,与这位历史上的“首富”相比,今天的马云+王健林都得“稍逊风骚”!

黄奕住自抵达印尼三宝垄以后,从一无所有者变成拥资千万盾的大富翁,走出的每一步,都冒着风险。成为印尼首富前,黄奕住经营的业务中,糖业是核心部分。

“印尼糖王”逆袭记

鼓浪屿申遗电影短片《厦鼓甘露》中的黄奕住

“一战”前后,糖是一种战略物资,在战争前期,由于主战场在欧洲,给包括荷属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亚洲等国工商业发展腾出了市场缝隙。

战火让物价猛涨,在商业繁荣、投机兴起之时,统治印尼的荷兰殖民政府,为了增加税收开设了期货市场,这对于投资商来说,可谓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夜暴富”与“顷刻破产”在转瞬之间。

由于担心糖的输出,商人购买期货时多是很谨慎,或不购,或少买,或只做短期的。可黄奕住分析了形势和自己的条件后却认为,自己经营的蔗糖和粮食,都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即使是参战国也是需要的,从长远来说,一定会有市场。

“印尼糖王”逆袭记

建于1920年,黄奕住投资创办的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旧址

作为印尼“四大糖王”之一的黄奕住,因集中于糖业的商业领域,故可较为灵活的调拨,反观黄仲涵等其他糖王,因大部分投入蔗田与糖厂等生产领域,环境适应性也就相对差了一点。于是,黄奕住凭着胜人一筹的见识、过人的胆略和优越的条件,逆流而进,大宗买进现货与远期期货。

从1913年至1916年,糖价由每百公斤11.66盾上升为18.22盾,由于有一战特别时期荷印殖民政府鼓励投机的有利政策环境,黄奕住运用期货的掉期杠杆,到1917年初,一跃成为千万富翁,资本在三年间涨3倍。

到了1917年初,风云突变,欧洲战场进入决定胜负的紧张阶段,交战双方都损失惨重,更需要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战场当中,英国、荷兰等国将许多货船征召回国,供军事需用。

霎时间,印尼与欧洲的航路几乎停顿,大批蔗糖及其他产品无法运出,糖商手中之货变得“有进难出”,连囤糖的仓库都难找。糖商惶急紧张之际,糖价开始狂跌,糖的定价很快从每担15盾跌至11盾。

一路买多的黄奕住,面对糖价大跌,到了人生最难熬的时刻。尽管心急如焚、坐卧不安的他,在人前也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可手上大宗存糖与近期期货,面临大幅亏损,熬不过去甚至有破产可能。

首先是信用危机。一天,卖主拿着一张10万盾的现金支票找上门来,告知被银行拒付。黄奕住大发雷霆,找上银行经理质问,我在你们银行至少还有50万盾存款,人家拿我支票来了却拒付,岂不撕破我的面子,损坏我的信誉,贵行该如何赔偿?

对方却心平气和地说,你说的是没错,可现在食糖行情,你比我清楚,你向敝行抵押的货票,已经贬值了,细算起来对抵之后,你还欠本行的。

黄奕住听罢,得知面临立即破产的危险,一头栽倒在地、昏迷不醒。

被抢救醒来,黄奕住信用动摇的讯息不胫而走,黄奕住家天天债主盈门。面对如此处境,底下的经营班子给老板设计了两条脱身之计。一是回“唐山”(中国),二是“跑路”新加坡,另谋他途。

“一个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黄奕住对两条建议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均不采纳,而要走另一条积极之路。做生意靠信誉,做人也靠信誉,黄奕住决定力谋清偿债务,保留信誉,宁愿自己破产,决不逃赖。

细加盘算后,黄奕住觉得自己一时受挫,尚有弥补亏损的余地,眼下的主要困难主要在近期糖款偿付上。

因此,他做出三个决策:

1. 将手中的存糖果断抛出,既是止损,也是为了筹款。

2. 将新加坡所置店屋等资产及橡胶园股份,向银行质押,以求获得巨额现金。

3.运用朋友及社会关系的力量。他在三宝垅经营已经30年,大事小事素来讲信用,信誉好这笔无形资产在此时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一些信赖他的华侨纷纷伸出援手。

没隔多久,黄奕住的近期糖款与债务都得以顺利交清。

黄奕住的“日兴”公司能按期付款的消息,很快在市面传开了,他的信用立即回升,信誉提高了,也更受商界敬重了。

渡过了短期付款一关,可整个糖市低落的问题仍在,业内不是大面积亏损,就是破产关门。

1917年6月,黄奕住的“日兴公司”与另一个祖籍福建同安的“糖王” 黄仲涵的“建源公司”,挑头开了个行业会议,商议如何共度难关。最后商定组织一个资本1000万盾的糖业股份公司,除与会糖商外,还公开招股。

本来公司想向荷兰商业银行借款以资维持,可因对方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而未果。碰巧的是,日本正金银行这时正好来三宝垅开设分行,为招揽业务,竟主动邀黄奕住。

后来,为争夺主顾,荷资及本地其他商业银行,也相继放宽贷款期限,同意借款给黄奕住,资金链上的难关算是解决了。

战争让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海上交通运输情况逐渐好转,糖市行情又开始上涨。在战后糖价跳跃式上升的日子里,因此前大量买进现货,手上又拥有大量的远期期货,凭着自己的财力和信誉,黄奕住简直是日进斗金,他与黄仲涵等人不光左右三宝垄糖价,还影响新加坡、香港等地市场。

期间,他不仅在本地投资保险公司,还在厦门开设黄日兴银号,入股新加坡华侨银行,并在马来西亚和厦门设立黄日兴分行,旗下产业横跨商业、银行、保险、地业、种植业等多个领域,跃升为印尼首富。

“翻船”风险之下,激活家族企业创新功能

有专业研究者发现,“一战”让黄奕住的家族企业几度面临“翻船”风险,也因在大风大浪中“爱拼才会赢”,黄奕住成了印尼首富,若将其财富换成今天比值,估算下来赚了足足300亿元。

濒临破产边缘,从企业运作而言是一种业绩的消极反馈,对于家族企业的决策者而言,往往倾向于二种状态:一是积极创新,二是风险规避。

从黄奕住的海外商业经历看,处于“失败”状态下,往往存在着成功的转机,关键在是否大胆创新变革。

创新是家族企业的本质性功能,家族企业比其他形态企业更具风险的修复能力,因为它即便面对万丈深渊也不能畏畏缩缩,辞职不干。

在1917年和1918年糖市陡跌猛涨大风浪中,黄奕住几乎“翻船”, 之所以能安全地度过迎面打来的波涛, 有偶然的机遇、以及守信用闻于市,更深层的原因是激活自我创新的本质性功能。

在商海沉浮中,他善于抓住千载难逢的良机,特别是在运用金融工具上的创新。比如利用期货的杠杆作用,借取银行等金融的力量。

也正由于知道了金融业的厉害,就为他日后在国内的投资布局奠定深厚的基础,资本主要投向加快扩展到金融业,否则,就不会有近代中国银行家黄奕住了。

上一篇新闻

印尼华人:危险的财富

下一篇新闻

看看澳大利亚如何报复日本的,屠戮数万俘虏,博物馆做法值得点赞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