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2日 星期六

居者有其屋60年,新加坡组屋如何平衡国人多元化需求

每十名新加坡人中,就有超过八人住在组屋区,当中逾90%拥有自己的组屋。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政策贯彻至今,从简单满足国人的住房需求,到打造可持续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市镇为目标,不断地在与时俱进。

无论是安装智能家居系统,还是为组屋刷上会自动降温的隔热漆,科技必将继续改变我们的居住环境。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片理想家园,但在享有舒适环境的同时,别忘了这一切都是建基于60年来的不懈努力。

作者:黄贝盈 宋慧纯

居者有其屋60年,新加坡组屋如何平衡国人多元化需求

2009年建成的达士岭摩天组屋,一共七座楼,每座楼高50层,顶层建有新加坡首个组屋空中花园。(档案照)

窗户从面向走廊改为面向户外景观、厨房从与客厅隔开改为开放式设计……这些年来新加坡组屋设计不断与时俱进,个中挑战不仅在于克服空间限制,也在于平衡各年龄层国人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开发及采购司科长(设计政策)林文贤(43岁)受访时指出,打造以社区为本的组屋区,同样是设计背后的主要考量之一。

林文贤毕业后就加入建屋局,至今已有17年,目前主要负责组屋设计指导原则相关工作。“我们经常与外部建筑公司合作,因此为所有项目提供统一的设计基准是非常重要的。”

居者有其屋60年,新加坡组屋如何平衡国人多元化需求

上世纪60年代的组屋设计相对简单,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厨房和厕所,但空间有限。(建屋局提供)

这套设计指导原则每半年检讨一次,确保透过收集业界人士和居民的反馈,作出全面评估并在有必要时进行调整。

例如早年的组屋,沿着走廊的单位常被迫把面向走廊的窗户关上,以保护隐私,但进入本世纪,当局尽可能让每个单位的窗户面向户外景观。部分新型组屋也尝试把结构柱置于角落,方便屋主根据需求改变格局,打通房间等。

每个设计都是时代产物居者有其屋60年,新加坡组屋如何平衡国人多元化需求

日后的新组屋大多将采开放式厨房设计,客厅和厨房之间不再有隔墙。(建屋局提供)

随着人们越来越少下厨,建屋局也于2018年宣布在新组屋默认采用开放式厨房设计,客厅和厨房之间不再有隔墙。

从上世纪70年代的点式组屋到后来的优质私人组屋,再到近年的乐龄公寓和二房式灵活单位,组屋单位的设计不断推陈出新,每个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住户当下的需求。部分完成使命的项目也随着时间推移“让路”给新的设计。

除了在单位设计上下苦心,建屋局也致力于促进社区凝聚力,如今所有新组屋项目都建有“社区客厅”等共用空间,鼓励居民多交流。不少新旧市镇也迎来新的镇中心或邻里中心,方便居民聚集参与大型活动,建立邻里情谊。

居者有其屋60年,新加坡组屋如何平衡国人多元化需求

建屋局2018年宣布在新组屋默认采用开放式厨房设计,客厅和厨房之间不再有隔墙。(建屋局提供)

展望未来的组屋设计,林文贤说,满足国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仍会是团队的首要任务。推广社区凝聚力,让更多国人参与策划区内公共设施,也会是重点之一。“另外就是采用智能科技和可持续方案,打造更绿意盎然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从亚答屋到组屋 她六次搬迁住遍大小房型

从亚答屋搬入一房式单位,然后连翻“升级”住进四房式,正筹划著第六次搬家的孙秀珠,过去五年已差不多住遍所有大小房型,见证了组屋空间和设计的一再演变。

在咖啡店当摊位助手的孙秀珠(57岁),小时候住在旧称“沙地”(现称“波东巴西”)的甘榜亚答屋。她忆述:“厕所、厨房都是整村人共用的,晚上我们就挤在地板上睡觉。”

居者有其屋60年,新加坡组屋如何平衡国人多元化需求

从成长、结婚到即将退休,孙秀珠50年来多次搬家,不同的房型满足了她不同生活阶段的需求。(陈斌勤摄)

一次半夜来袭的洪水淹没了甘榜,孙秀珠和四个兄弟姐妹爬上屋顶,等到几近天明,才有船将他们载去临时住所。

有自己地方住对一个家庭很重要

之后,政府把他们安顿到大巴窑的一房式组屋。虽然一家人还是“挤挤一堂”,但生活条件已改进不少。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孙秀珠的母亲在宏茂桥买下一间三房式组屋。孙秀珠说:“我们终于可以有人睡房间、有人睡客厅,不用全部挤在一起。那时候不是每层楼都有电梯,但我们也习惯了。”

婚后,孙秀珠搬到武吉知马的农村,然后辗转迁入裕廊东和武吉巴督的四房式组屋。

对比童年生活,孙秀珠说:“如今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对我来说不变的是,一个家庭有自己的地方住,一直都很重要。”

孙秀珠每次搬迁,都是为了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如今她同样出于“够住”的考量,决定搬入小型单位。她今年初已申购大巴窑的二房式灵活组屋,预计四年后迁入。

建屋局是于今年2月首次推出可灵活调整室内格局的二房式灵活单位,增设一扇折门,就能为屋子添多一个房间。

对左脚不利索的孙秀珠来说,这是个非常合适的“养老”选项。她说:“日后退休,儿子偶尔过来照顾我和老伴,就可以睡在小房间,到时新家也会有预先安装的亲乐龄设施。”

和已婚子女就近居住 多代同堂优先计划让父母圆梦

为了能与儿子媳妇就近照应,加上本就有意在儿子成家后大屋换小屋,邢炳顺夫妇选择在多代同堂优先计划下购买与儿子新居仅隔两个单位的三房式单位。

脱手原本住的四房式组屋后,邢炳顺(62岁,自雇人士)不但能用卖屋所得付清买新屋的费用,剩余的还可用来装修房子并储蓄起来。

政府是于2012年推出多代同堂优先计划,让父母和已婚子女一起申购同一个项目的组屋时,可获优先权。父母可购买小型公寓(在2015年8月已同二房式计划整合为二房式灵活计划)、二房式或三房式组屋,已婚子女则可购买同个项目的二房式至五房式组屋。

这让那些像邢炳顺一样,希望能和成家子女就近居住的父母更容易实现梦想。

邢炳顺(62岁,自雇人士)的独子邢文泉(30岁,自雇人士)七年前开始物色东部预购组屋作为婚房。得知有多代同堂优先计划后,父子俩便决定通过计划申购淡滨尼北的预购组屋项目。他们最终成功申购到同座组屋同一楼的四房式和三房式组屋,并于2018年底领了新居钥匙。

邢炳顺说:“我们之前的白沙组屋是转售单位,以约40万元脱手。新的三房式售价约25万元,我们首次购买预购组屋,获3万元津贴。用卖房所得付清剩余的22万元后,其他的钱还能用来简单装修房子并存起来当退休金。”

大屋换小屋也让两老乐得打扫时能更省事。

邢文泉受访时说:“父母住隔壁,就不用一直担心他们。我们的门锁能辨识指纹,方便随时到彼此家中就近照应。其实就是从同住变成步行30秒的距离。”

邢文泉透露,他小时候由爷爷奶奶照顾,所以希望未来有了小孩,父母也能帮忙照顾,让孩子有机会和祖父母相处。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副总理:新加坡政府面临最严峻财政挑战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人口减少是否会提高移民批复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