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大明:用这个“新词”定位中美关系,美国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
美国政府一名高官日前表示,特朗普政府期待与中国建立“结果导向型且富有建设性的”关系。去年春天,时任国务卿蒂勒森访华前就曾提到,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有建设性的关系”。今年香格里拉峰会上,美国防部长马蒂斯也做过相同的表述。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文章来源于参考消息网对刁大明的采访
”
美国政府一名高官日前表示,特朗普政府期待与中国建立“结果导向型且富有建设性的”关系。去年春天,时任国务卿蒂勒森访华前就曾提到,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有建设性的关系”。今年香格里拉峰会上,美国防部长马蒂斯也做过相同的表述。
6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峰会上发言。(路透社)
显然,从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结果导向”已经成了美国重要的对华策略之一。问题的关键是,美方概念中的“结果导向”究竟指什么?
刁大明说,美方在当前形势下提到“富有建设性”当然是比较积极的表达;“结果导向”如果从积极面来讲,则应该是中美之间达成一个共识性目标,并且努力实现目标。
但美方所谓“结果导向”的另一种含义也可能是,设定一个目标,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问题却在于,中美当前一些议题中,这种结果到底是谁的结果?是什么样的结果以及是不是有共识的结果?
刁大明举例说,“比如目前的贸易议题,美方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仍然很不清晰。如果‘结果导向’意味着通过不断磋商共同确定一个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路线图,然后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这个意义上的‘结果导向’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但如果它意味着美方片面要求‘美国优先’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还是动态的、持续施压要价的结果,那么显然‘结果导向’相当于白说。”
而在具体问题之外,“结果导向”又是如何在美国对华战略的整体调整中发挥作用的,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观察人士发现,今年以来,一场冷战结束后规模空前的对华战略大辩论在美国上演。去年底,白宫《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列为“竞争对手”,颠覆了人们对既往中美关系的认知。与此同时,围绕中国周边,美国的各种动作也在加强。
刁大明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代表了美国国内对中国做出了一个相对负面的共识性判断,所以我们会看到,过去半年多以来中美关系在多个领域出现了问题,这种情况就是美方基于其判断,不断寻求形成应对中国的战略的一个过程。
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在华盛顿就新出炉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发表演讲。(美联社)
这样的过程中,“特朗普唯一的逻辑可能就是‘结果导向’,他也许未必需要一个明确的战略,就是采取多元、复合、实用主义的做法就可以了——只要他有各种各样的对外工具。”
不过刁大明也提到,“具体的策略或者战术还是有的,比较明显的就是所谓‘极限施压’,也就是在某些议题上不断施压,什么都想要,能够压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另外,跨议题联动等方式也在考虑范围内。”
有舆论指出,美国目前采取的措施就是要塑造对美有利的“软制衡”环境和约束中国的各种规则,以及加大针对性强的军事准备、外交围堵和经济高压。这种偏狭无理、欲壑难填的“结果导向”再一次暴露了美国政府的傲慢和霸道,显然是中国不能接受的。■
本文来源于“参考消息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