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8日 星期六

抛弃香港模式改学新加坡,这事有点玄

前段时间,深圳扩容被炒得轰轰烈烈,最后沦为泡影。于是,大家纷纷把期待转向40周年大礼包,不承想期望再次落空,等来了新加坡模式。


刚需族乐开花,冒险家们惆怅得睡不着。


暂且不说,对楼市投资带来哪些影响,问题是,转型能成功吗?


01保障房缺口巨大


从四十年前的边陲小镇发展到现在的中国一线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龙头,深圳速度创造了中国的一大奇迹。在这个年轻化的城市,开放、发展、速度是关键词,所以前有对香港模式的仿效,后有在长沙进行楼市调控的学习,而现在新加坡模式的颁布实施,一点都不意外,因为深圳本身就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超越的城市。


那么,这种转型的落地可行性大吗?


首先,在人口模式上,深圳与新加坡极其相似的是,都属于移民城市,不同的是,新加坡总人口也就570多万,每年新增人口也就2.8万,而深圳常住人口人数将近1344万,去年新增人口就达到41.22万人,这个数据大到令人咂舌。


抛弃香港模式改学新加坡,这事有点玄


其次,在住房保障上,深圳一直在实施各类公租、人才、安居等保障房,目前是每年4万多套的供应量,但是相较于每年40万的新增人口,缺口巨大。而新加坡每年2万的新增人口,2人申请一套的话只要提供1万套组屋即可,实施起来毫无压力。


02 居住用地严重不足


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供应这块了,深圳土地面积储备小毋庸置疑,原本大家对扩容信心满满,但是没有成行,所以,土地短板一直是饱受争议。比土地紧缺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深圳将有限的土地更多给了商业工业,居住用地供应严重不足。


抛弃香港模式改学新加坡,这事有点玄


同样的土地紧缺,新加坡的城市面积(724平方公里)不到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4成,为解决住房短缺,实施租屋制度已有几十年,组屋由政府兴建,通过低价转让国有土地、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严打投机等方式,优先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需求。因此得以严控售价,让房价收入比始终维持在5-6的合理水平,在新加坡组屋占比高达80%,私人住宅仅占20%。


抛弃香港模式改学新加坡,这事有点玄


新加坡政府拥有超过90%的土地面积储备,足够的土地资源供给,保障了组屋建设的土地成本够低廉、组屋数量够多。


长期以来,深圳居住用地占比常年不到20%比全国平均值33%还要低,供需严重失衡必然导致房价的不断上涨,深圳要想解决高房价问题,必须在土地供应、公共住房供给上做更多的努力。


抛弃香港模式改学新加坡,这事有点玄


03 未来任重而道远


尽管,深圳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不依靠土地财政,可以大刀阔斧搞福利房,但是面对千万级的常住人口,以及每年40万的新增人口,要实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个远大目标,任务还是特别艰巨。


况且,福利房市场与商品房市场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对商品房构成一定的冲击,势必也会相对影响经济的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这别无选择。


所以,相比香港模式,新加坡模式不是那么容易学的,因为,在新加坡的低价组屋背后,有着政府长期源源不断的投入,政府主动让利,不依赖房地产刺激经济,并坚持了长达60年之久,而深圳作为经济先行示范区,被赋予了极高的使命与更多的期待,既要在及其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各种宏大的规划与目标,同时还要解决土地供应、公共住房问题,的确有点捉襟见肘。


抛弃香港模式改学新加坡,这事有点玄


04 深圳房价还涨吗?


那么,大家关心的问题来了,深圳的房价接下来会怎么走呢?


我们可以看看深圳学习的榜样新加坡,新加坡搞了快60年的组屋制度,确实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但是,新加坡仍然是全世界房价最贵的城市之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保障性住房并不影响商品房价值。


抛弃香港模式改学新加坡,这事有点玄


而在本质上,房产和土地是金融体系的支柱,是融资最重要的抵押,世界大量金融资产都是建立在房地产的基石之上,经过层层加杠杆、证券化而形成的。因此,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商品房依旧不能改变硬通货属性,不管政策怎么变,从长期来看,核心房产的价格一定是稳稳向上的。


经过了10年的突飞猛涨之后,深圳的楼市已经来到了相当重要的十字路口,到底是继续坚持目前市场化为主的模式走下去,还是以政府保障为主,深圳将率先给出一个改革的样本。

上一篇新闻

助莞企出海寻商机!东莞组织10家企业亮相广东(马来西亚)商品展

下一篇新闻

中外学者为半岛和平建言:美国要有大国气度 美朝对话也须聆听别国关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