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的儿子定居美国,面对质疑,他的回答为何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盼教云儿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1949年夏天,谭正伦和谭竹安兄妹收到了一封字迹潦草的信。谭正伦读完这封信时,早已经泪流满面。
这封信是江姐江竹筠写给他们的。信中的云儿是江姐的儿子彭云。看完信以后,谭正伦太清楚这封信意味着什么。自从前夫彭咏梧告诉她要和江姐结婚以后,她就明白了,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其中就包括了爱情、亲情。而他们把儿子彭云托付给了她,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如今,距离江姐牺牲已经过去了70多年。她唯一的儿子彭云是否继承了她的“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祖国的建设奋斗了吗?
彭云出生于1946年4月,这时候革命形势严峻,尤其是深处敌后的工作。江姐生下彭云以后并没有停止革命的脚步,相反,她却认识到了革命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她知道只有革命成功了,像儿子彭云这样的下一代才能过上真正好的生活。后来,随着地下工作越来越险恶,知道自己随时都有可能暴露的危险,江姐忍住痛苦,把未满周岁的彭云交给了朋友王珍如抚养。
但是不久,江姐发现敌人开始大肆搜查革命党的孩子们,彭云随时都有可能被发现。只要孩子被发现,抚养他的王珍如也会受到牵连。为了不牵连到朋友,江姐只能把儿子再次接到身边。
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不仅会影响到以后的革命工作,还有可能因为自己暴露,孩子也会惨遭敌人的毒手。这样也不是办法,江姐和丈夫彭咏梧商量了好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最后,江姐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江姐的好姐妹谭政烈,平常都以幺姐称呼。
对于妻子的提议,彭咏梧感到意外。因为幺姐还有着另一个身份——彭咏梧的前妻。彭咏梧心想:“自己和谭政烈生活了8年,两人已经分手,所以这种做法无异于是伤口撒盐。前妻绝对不会答应的。”
彭咏梧
江姐明白丈夫在担心什么。江姐:“如果你难以开口,信我来写。”就这样,江姐写了一封信给了谭政烈,希望她能帮他们抚养儿子彭云。信写完了以后,为了留作纪念,一家三口人还特意拍了一张照片。
1948年1月15日晚,33岁的彭咏梧在掩护突围的同志不幸遇难。此时,他和妻子分手只不过六天而已。丈夫的牺牲对江姐的打击很大。当时组织曾要求江姐回到重庆工作,也方便照看儿子彭云。但是江姐却选择了去丈夫工作的地方,她想完成丈夫未完成的工作。
1948年2月初,早已经收到江姐信的谭政烈,一直没有回复。她的内心很复杂。毕竟,孩子可是前夫的孩子。再则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一个女人在战争的岁月里,独自养活一个孩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加上一个孩子,她的生活会更加的困难。但是她还是来了,因为她收到了前夫牺牲的消息。
当谭政烈接过2岁的彭云时,江姐泣不成声,如今她的丈夫已经牺牲,她还要把儿子送出去。即使是心中有万千个不舍,但是为了革命,她依然义无反顾。就在江姐把儿子送出去不久。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被反动派抓捕。
敌人对江姐动用了所有的刑具,江姐一次次被折磨昏迷,一次次地醒来,每次醒来她都会用坚定的眼神告诉敌人:“你们还有多少刑具,都拿出来!”
敌人想不到一个女子会如此的坚强,如此的不畏惧。为了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情报。敌人开始四处搜查江姐的儿子彭云,希望以此为要挟。
谭政烈深知保护彭云的重要性,在收到江姐被捕的消息后,便将自己改名为谭正伦,带着彭云和自己的孩子四处游荡,由于谭正伦的机敏性,她带着两个孩子多次死里逃生。
1949年11月14日的深夜,在得知江姐牺牲的消息后,谭政烈悲痛不已。自从前夫被敌人所杀,人头被悬挂在城门以后,这是她人生中第二次受到如此重的打击。据彭云回忆,因为接二连三的打击,谭政烈曾一度想过自杀。后来,还是两个孩子一声一声地“妈妈”,才把她唤了回来。
为了这两个孩子,谭政烈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她带着孩子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而这种情况,一直到到了解放后。对于谭政烈来说,一个女人养活两个孩子不容易。但是她仍然把彭云视如己出,甚至比自己的孩子还亲。就这样,在谭政烈的照顾下,彭云健康地成长起来。
后来,组织找到了谭政烈,找到了江姐的儿子,并给予了他们最大的帮助。彭云也知道,作为烈士的后代,他应该做些什么。他变得更加的谦虚,不骄傲、不吵闹。而他的学习一直是全班最优秀的。
中学时期彭云
1965年彭云高中毕业以后,他决定子承父业,报考哈军工。哈军工对于考生的身体条件要求得非常严格。而那时候的彭云受过“自然灾害”的影响,身体只有90斤,又加上高度近视,第一批就被刷了下来。
当时担任哈军工院长的刘居英得到消息后,破格录取了彭云。刘居英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烈士之后。第二,彭云可是四川高考的理科状元。其实,在此之前,清华早就向彭云抛出了橄榄枝。只不过,彭云想子承父业,这才选择了哈军工。
知道儿子被录取的那天,谭政烈别提有多高兴了。那一天,做了很多菜,她把两个孩子叫到了跟前,一直叮嘱两个孩子一定要努力地学习,学业有成,以后建设咱们新中国。饭后,谭政烈还特意带着彭云去祭拜了他的父母。祭拜的时候,谭政烈多次落泪,心想着,要是他们都还在的话,有多高兴啊。
毕业后,彭云被分配到沈阳的一家工厂工作,在此期间,他与烈士子女的大学同学易小治产生的感情。不久后,两人走到了一起。结婚后,彭云被调到北京,1974年彭云有了第一个孩子,两个人给儿子取名为彭壮壮,希望儿子能够健康地成长。
1977年,彭云进入中科院攻读计算机领域,临近毕业,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位公费出国的研究生,飞往美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深造。在美国,彭云不仅获得了硕士学位,还获得了博士学位和马里兰大学的教授称号。出国留学之后彭云再次回到北京,在中科院从事软件研究。
那时,我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很少,学术成果空白,彭云以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基础,不断推出新的东西,发表了很多创新优秀的学术论文。不久,彭云的学术成就受到了一家美国出版社的密切关注,并写信邀请他到美国担任该出版社的主编。经过深思熟虑后,为了学习更多的东西,彭云去了美国。
这次他不是没有马上回国,而是定居在了美国。
江姐的儿子彭云定居美国,这个消息铺天盖地地传开了。革命烈士之后,怎么能不回自己的国家?为何不报效自己的国家?
面对这些外界的质疑声,彭云表示虽然自己定居在了美国,但是他一直是中国人,并没有加入美国国籍,现在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
虽然一直住在美国,但彭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在美国,他一直关注着祖国近几年的进步和发展,希望有一天能重新投入祖国的怀抱。
当记者问为什么不选择回国做研究时,他回答:“我来美国的时候,美国的研究环境比国内更宽松,更适合我,所以我想有一天研究重大成果后回到祖国,但我现在都老了,但还没有研究出来。”对于彭云的这个回答,很多人难以接受。即使是老了,就不能回国了吗?
对于妈妈的托孤遗书,彭云:“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忘记妈妈的遗愿,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只完成了一半,对祖国的奉献确实做得不好,我有愧于母亲,也有愧于祖国。”
既然自己做得不好,又没有完成母亲的遗愿。年老的彭云只能把希望寄托给了下一代,也就是他的儿子彭壮壮。对于儿子,彭云的教育一直非常严格。据彭壮壮回忆,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一直给他讲奶奶的革命故事。而在彭壮壮的印象中,父亲一直在他的耳边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记住儿子,我们都是中国人。”
彭壮壮把这些话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奶奶的英雄的故事更是激励着不断地学习。18岁时便成功考入世界著名名校哈佛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走出校园后,彭壮壮的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留在美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咨询。
2000年,拥有充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彭壮壮决定回到中国。而让他有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就是奶奶的那封绝笔信。尤其是奶奶的那句“以建设新中国为志”。回国以后,彭壮壮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爷爷和奶奶曾经为革命斗争过的地方。
回到北京后,彭壮壮开始忙碌的工作。从2001年开始,彭壮壮担任麦肯锡合作伙伴,负责大中华区政府咨询工作,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
令人嫉妒的是,在学业和事业上一帆风顺的彭壮壮,爱情的道路也很顺利。回国后,彭壮壮在拜访奶奶好友何理立时,对何理立的孙女仲琦产生了感情,两个人也因此情定终生。其实,彭壮壮的这份感情,就好像是命中注定一样。因为何理立和奶奶是好朋友,两个人一直在重庆工作。一同被关押在渣渣洞里。后来,何理立被营救了出来。
而彭壮壮和仲琦的结合,似乎是奶奶时期早就定好的娃娃亲,早已经命中注定。其实,他们更像是革命的红色火种,继续传承“红色经典”的使命。
结语
有人说,彭云定居在了美国,并非是一个革命英烈之后应该做的事情。再则彭云也没有完成母亲的“以建设新中国为志”。其实,在彭云的骨子里,还是非常爱国的。他一直希望回到祖国的怀抱,只不过,他的年龄已高。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忘记教导自己的孩子们,一定要爱国,而这个国只有中国。
而彭壮壮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如今回归中国的彭壮壮正在为中国的建设努力着,努力着完成祖母留下的红色使命。这种使命也会在这个红色家庭中,一直传承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