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与19世纪的新加坡有何渊源
1853年3月29日海峡时报的报道。
1853年3月29日,《海峡时报》刊登一则不起眼的新闻:
从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的加勒港(Galle)出发的美国战舰密西西比号的一行25人,由海军准将佩里(Commodore Perry)带领,登上新加坡。
英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
佩里打开日本大门
佩里的全名是马修·卡贝夫·佩里(Mathew Calbraith Perry),生于1794年4月10日,是美国海军准将,曾经参与1812年美国抗英战争和1846年的美国与墨西哥战争。那是蒸汽轮船的时代,他也被誉为美国“蒸汽海军之父”。
1852年,佩里被美国总统授命率领海军,执行所谓的“炮艇外交”。在必要时,以武力打开日本对外贸易的大门。1853年,佩里从美国维吉尼亚南下,从非洲西岸绕过好望角,经过毛里求斯到斯里兰卡,在新加坡补给后续程,最后到日本的东京湾,对日本开始“威逼利诱”的霸凌行动。1854年,他带领规模更大的海军再临日本,日本终于在1854年3月31日签下《神奈川条约》,为美国打开大门。
密西西比号是佩里出发时乘坐的旗舰,是适合远洋航行的蒸汽轮军舰。因为这些蒸汽船的烟囱都是黑色的,所以当时日本称为“黑船”。不过,船队到广东后,佩里把旗舰改为刚加入的萨斯格翰纳号(Susquehanna)。
1853年美国到东京湾的船队。
佩里在新加坡
1853年到日本时,佩里的船队经过新加坡,不过当时行事低调,补给是在当时比较不繁忙的裕廊港。
原籍德国的美国画家威汉海尔(Peter Bernhard Wilhelm Heine)当时是密西西比号随行的船员,他把补给船在裕廊河港的情况画下来,留下证据。
在裕廊河的美国补给船。
根据船上书记威廉·史笔登(William Speiden)的回忆录和记录,他们上岸会见了“黄埔先生”胡亚基。胡亚基当时经营海军补给生意,东来的英国军舰,一切必需物品都由其公司供给,市面上所需之牛肉、面包等,也由黄埔公司进口。胡亚基曾经一人兼任清政府驻新加坡名誉领事、俄罗斯国驻新加坡名誉领事和日本驻新加坡名誉领事,这是外交史上的奇迹。
横滨正金银行与奉纳金
日本开放门户后,开始与美国以及世界各国通商,接着于1880建立横滨正金银行(Yokohama Specie Bank),那是半官方的外汇专业银行,受日本政府的特殊优惠和保护。
银行在纽约和伦敦设立分行后,1893年在上海发展,后来也在新加坡建立了分行。二战期间,银行为日本占领军服务。新加坡沦陷后,日军向本地商人索取战争赔偿5000万叻币“奉纳金”,限时一个半月内筹集。最后华商只筹得大约3000万元,余额2000多万元以年利6%向本地横滨正金银行借贷。奉纳金全数归入银行,由日军全权处理。和平后1946年,横滨正金银行被同盟国命令解散,这也算日本开放门户与新加坡的一段渊源。
蒸汽战舰在新加坡
19世纪新加坡是英国属地,也是重要港口,所以蒸汽战舰对新加坡人来说不太陌生。早在1841年,本地的马来文学家文西阿都拉就被邀请登上英国汽船“西素斯特利斯”号 (Sesostris)参观,令他对西方科技赞叹不已。他把汽船的科技,以及蒸汽的应用和汽车都记载下来并印成书,是第一本向本地马来族群介绍新科技的作品。
新加坡与鸦片战争
新加坡与中英的鸦片战争也有一段渊源,鸦片可说是英国人带到新加坡的。本地的第一任驻扎官法夸尔开始“合法”售卖鸦片执照来筹集建设经费。根据国家图书馆的资料,从1825年到1910年间,殖民政府全年的收入,有30%到55%是经营鸦片的盈利。
新加坡也曾是英国的鸦片加工工厂,除了荼毒本地人,鸦片也出口到中国。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新加坡是英军重要的补给站。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逼五口通商,开放门户,这比美国霸凌日本早了将近10年。这也造成第一批大量的中国移民到新加坡。
新加坡的鸦片工厂。(美国地理学会网络档案照片)
第二次鸦片战争,新加坡同样是英军的主要补给站。目前在大、小坡之间的埃尔金桥(Elgin Bridge),就是英国人为了纪念那下令火烧圆明园的英军最高统帅埃尔金(Elgin)而命名。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南来的移民更是激增,中国移民成为日后新加坡的主要人口族群。
由于新加坡地处东西双方的战略位置,在西方殖民政治下,尤其因为西方殖民地的身份,身不由主地成为西方霸凌中国和日本的跳板,相信当年莱佛士选择把新加坡发展为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港时,也始料不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