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新西兰人润去日本:“不打算回来,葬也要葬在他乡”

虽然新西兰人在说“这里是个大农村”时,多半是自嘲。如今确实越来越多新西兰人,正在往更大的城市走。离开了,就未必会回来了。

01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52岁的Bennett现居日本京都,在关西大学担任教授。

17岁那年,Bennett从基督城出发,到日本学习日语。到日本后他迷上了日本武术,所以后来先是去了日本念了大学,25岁的时候又去读了研究生。本来那时只打算一两年就回新西兰,谁料这一呆就是32年

如今当他认真考虑退休后回新西兰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几乎大半辈子都是在他乡度过,而且父母走了之后,他和新西兰的关联也几乎完全断了。再回去,已然物是人非。“我突然想到,我的家不再是新西兰了,最终我可能会选择在日本度过晚年,而不是新西兰。”

新西兰作为移民国家,不仅“来”的人多,“去”的也不少。据统计,目前大概有100万新西兰人生活在海外,是OECD国家中海外公民比例第二高的国家(第一是爱尔兰)。

很多人离开时都会设定一个“回来”的日期,可能是签证期限,也可能是像Bennett一样,自己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只不过有时候他们出去了之后,情况也有了变化

02

高薪和机遇

使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Bennett是因为热爱而留在日本,那么Vanessa Abernethy则是因为更加现实的理由,而选择留在迪拜。“现在需要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会,才能吸引我回家。”

她于2005年到达迪拜,到现在已经做到了首席法务官的职位,而且还在当地并不那么普遍的情况下,过上了“男主内女主外”的生活。

是的,Abernethy在外工作,而丈夫则在家照顾两个8岁和13岁的孩子。

而这种生活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Abernethy在迪拜的收入比在新西兰的税后收入“高得多”,在迪拜,他们家可以住在一个五居室、带泳池和佣人的别墅里。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能够在孩子还在学走路的时候拥有这一切是非常吸引的。”

而且Abernethy觉得,当地的医疗保健教育系统比在新西兰能获取到的“好得多”。这也让她打消了让大儿子回新西兰念高中的想法——孩子在迪拜能够念有机会入读牛津剑桥等高等学府的学校。“让我们留在这的是机会,包括经济上的、事业上的以及我的孩子们能得到的机会。”

2000年搬到新加坡的Rochelle Angus一家也有类似的想法。她的丈夫当时收到了一个相当优厚的IT职位邀请,于是就全家一起迁往了狮城。在俩孩子出生后,他们就决定继续留在那了。

她说,以前很多外国人到新加坡都只是为了工作,但现在越来越多人是为了到这生活,享受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生活在这个便利的国际中心里。

“这里的新闻会更具全球性......而当你在新西兰时,看到的可能是全黑队那天是否赢得比赛了。”


03

本想短暂停留,回过神来已是多年以后

可能你会说,像律师、IT这样的“高技能人才”才有资本离开。

但实际上,许多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也远渡重洋——不求大富大贵,但求“有些许提升”。

Miracle Pourau是大约70万在澳新西兰人中的一员。2001年,她和丈夫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后,全家就搬去了布里斯班。虽然许多在澳新西兰人不能领取全部社会保障金,但家庭补助金(Family Tax Benefit)是可以的——这也让Pourau当时能够当全职妈妈,在家照顾四个孩子,让丈夫出去全职工作。“这里的补助比新西兰多很多......这里有很多社会支持,帮你照顾好你的孩子。”

如今孩子长大了,Pourau重返职场,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年收入接近六位数。她说,估计自己退休之前都不会回来新西兰了。

Josh Martin和妻子Ainslee则是在2014年离开新西兰,拿着两年期限的青年流动签证(Youth Mobility visas)到欧洲看看。

本来也是只打算短暂停留一年,但在抵达伦敦半年之后,Josh找到了一份“高薪的新闻工作”——在新西兰,“高薪”和“新闻工作”这俩词是互相矛盾的。

一来自己喜欢,二来能够存下钱,而且还能享受伦敦的大城市生活方式,这对小夫妇于是决定留在当地,并在后来顺利取得了居民签证。

“转眼8年就过去了,你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新西兰以外度过,而且也在其他地方小有根基,是得考虑长远的事情了。”

Josh的观点和上文提到的两位女士的有些类似:“这里有的机会,对世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新西兰所不能提供的。”


04

一石激起千层浪

诚然,新西兰确实存在诸多老生常谈的问题:

医疗系统不断被人诟病,拖延、误诊等问题已经存在多年,疫情之下更是越发严峻。

时下热点“生活成本危机”也是把人压得喘不过气,而治安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虽然新西兰的青山绿水、与世无争十分有吸引力,不过在不断变化的局势中,选择换个地方生活,也似乎变得不那么难理解。

对于这些海外新西兰人的选择和经历,网友们也纷纷发表评论。

有人觉得顺其自然就好:

“这通常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也去过外国生活,但我知道我终究会回来新西兰,而且我也确实回来了。虽然新西兰近几年变化了很多,但我也会支持我的孩子们去远游,保持开放的心态。我希望新西兰能尽快变好,但按照目前情况这可能会需要很长时间。”

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人住布里斯班刚回新西兰度假,新西兰人比澳洲人友好、有些东西比澳洲便宜多,澳洲人工高但物价也高,路费和罚款也贵得惊人,我喜欢澳洲,但我爱新西兰。”

有人给出实际建议:“如果想搬到澳洲,无论是工作还是念书,都必须考虑汇率问题,找个愿意给你报销住宿费的雇主,把钱寄回来还贷,那么你就能很快还清债务了。”

有人则是举了反例:

“也有许多人来了新西兰之后留下来,就像我本来只是签了一个为期半年的新西兰IT项目,但后来就爱上这里了。我本来能够在英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工作,但我为我选择了新西兰而自豪,没有后悔。”

05

“回家”还是“不回家”,这是一个问题

今年以来,新西兰各界都在讨论“人才流失”这个话题。

致力于和海外新西兰人保持联系的组织Kea New Zealand认为,大多数新西兰人都会回来。

而且该组织的首席执行官Toni Truslove还表示,就算他们不回来,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她说,实际上作为一个偏安一隅、几乎完全依赖出口的小国,拥有如此多国民分散在世界各地,是一项“巨大的资产”。首先新西兰人如繁星分部在海外,也会把新西兰文化带去世界每个角落,有助于提升新西兰的海外声誉,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值得信赖、可以做生意的国度。其次海外同胞也会守望相助,特别愿意给同胞们支持,尤其从“外面”的角度重新看这里时,会更加意识到新西兰是多么的特别。

而且就算人不在新西兰,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以某种方式,和新西兰保持着关联

布里斯班的Pourau在20年来,只在2010年回来参加过一次家庭聚会。但在今年41岁生日当天,她在布里斯班给自己纹上了毛利纹身。澳洲人现在喊她“Mozzie”,也就是“在澳大利亚的毛利人”——她说这并没有让她困扰,毕竟总比被人家叫绵羊要来得好一些。

她说,现阶段留在澳大利亚的关键性因素就是赚钱,等退休了,他们计划把钱全带回来,在新西兰建套房。迪拜的Abernethy说自己不太可能会在那里退休,但也可能不会完全回到新西兰——到时可能会一半时间留在北岛,一半时间到法国、迪拜、伦敦或者纽约度过。而新加坡的Angus一家,最近刚回新西兰呆了一个月,但如今的新西兰给他们带来了不是很正面的感受。然而他们也正在新西兰和新加坡之间摇摆不定——加入新加坡国籍,就必须放弃新西兰国籍,而现在,他们没有人知道到底哪里才更适合。

06

海外新西兰人:

抹不掉的身份认同感

根据新西兰内政部的记录,自2015年以来,获批的放弃新西兰公民身份申请总数不到500份

这可能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没有必要这样做——要么持有永久居留签证呆在海外,或者目的地国家承认双重国籍

但像Bennett和Anugs所在的日本和新加坡就只承认单一国籍,所以他们就需要作出选择了。

虽然离家三十年,但Bennett的新西兰口音变化其实不大,他说这可能和自己几乎没机会说英语,口音不太会受到影响有关。但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就有了大不同了——回到新西兰时他才意识到了“逆向文化冲击”:自己更倾向于和别人鞠躬,而不是握手。

尽管他不计划回来新西兰生活,但他把新西兰作为他的“一根精神拐杖”

2015年,他曾经因为在日本过得不太如意,回到南岛呆了6个月。期间他在山野中漫步、反思和调整,重新找回自己的那份激情。“我可能在未来某个阶段再回来调整一下,但过后我又能够轻松地回到日本生活,并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也因为这个原因,他觉得自己永远不会放弃新西兰的身份,他认为自己是新西兰裔日本人,但首先他是一个新西兰人。

“我可能最后会在日本终老,但我仍然是在新西兰出生和长大的Alex Bennett。”故乡和远方永远是移民们避不过的话题

或许不是这里不够优秀只是当新西兰被放在天平一端时另一端的某些因素正好击中了那个游子的心罢了正所谓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差异不知在各位心中对“去或留”这个问题又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关注沐沐,带你了解更多出国资讯。

上一篇新闻

外交部就美台搞小动作、美国就业计划等答问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kaplan学院福利来啦!优秀学生奖学金申请即将开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