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被“溺爱”的本地人
在运营界,有一个“爆文”的说法:指的是某篇文章阅读量超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一般在这种“爆文”背后,折射出的都是社会大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话题的特别关心。
新加坡也有这样的“爆文”。
这周,一篇由The Asian Banker创始人Emmanuel Daniel撰写的博客文章“Singaporeans don't deserve Piyush Gupta”(《新加坡配不上Piyush Gupta》)在网上掀起了激烈的讨论。
截至发稿前,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7w。
你可能会好奇,Piyush Gupta是谁啊?新加坡怎么就配不上他/她了?
不卖关子,Piyush Gupta,中文译名皮尤什·古普塔,是新加坡本地最大银行,也是多次被评为“世界最佳银行”的星展银行(DBS)的CEO。
他是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印度裔,2009年接管星展银行担任CEO,被称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老派银行家之一”,如今已入籍新加坡。
都入籍新加坡了,那新加坡怎么可能配不上他呢?
起因是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翻出他的一张照片,说在这位“外国人”带领下,星展银行已经被印度人占领。逼得李显龙总理亲自出来辟谣说,这张照片其实是几年前在星展银行的孟买办公室拍的。
这样的曲解,充满了恶意。却也不难从中发现一件事:嗐,说的还是新加坡的外国人那点事儿。
想想,一个已经入籍新加坡N年,新加坡最大银行的领头人尚且要遭受如此非议,新加坡的普通外国人日子会好过吗?
今天,我们就从这张照片、这篇文章说起,聊聊老生常谈的新加坡和外国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
01. “懒散”的本地人?
要说本地人对外国人有意见这回事,从皮尤什·古普塔身上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皮尤什·古普塔是怎样以外国人身份受雇于新加坡星展银行的,星展银行又为什么没有雇佣本地人做CEO, 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定有它的理由。
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随随便便把自己国家的最大银行的掌舵权交到一个外国人手里。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新加坡的总人口达到了570万。其中有430万公民和53万永久居民PR,另外168万都是持各种准证的外国人。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新加坡的雇主选择聘用外国人呢?
要知道,雇佣外国人可比雇佣本国人麻烦得多,不仅工资要满足最低工作准证申请标准,还需要进行准证申请等一系列复杂的活动。
有几位新加坡雇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比较喜欢雇用外国员工,因为相比之下,外籍员工更加吃苦耐劳,并且对于工资的要求也普遍比新加坡人低。
这是从外国员工的角度考虑,但同时也从侧面揭示了新加坡本地人在工作时的两个特质:第一,工作上相较于外国人较为懒散;第二,对工资的要求比较高。
工资要求的问题暂且不讨论,因为这很有可能涉及到外国人“人在屋檐下”的特殊情况。至于第一点,则更多是主观态度上的问题。
Facebook上陆陆续续一直能看到某些网友发布的内容,观点的大致内容是:一些新加坡人没工作,不是外国人的错,而是因为新加坡人自身就很懒惰。
论坛上也时不时有“新加坡人工作效率好低”这样的声音出现。
当然,这也可能只是部分人的观点。但是本地人工作懒散这个问题,雇主反映,外国人反映,有的新加坡本地人也有反映。
2017年7月,新加坡本地艺人庄米雪在Facebook发帖,指责新加坡人不为工作感到自豪,只是应付差事。
庄米雪在帖文中提到了自己的经历进行现身说法:曾有一家后期公司差点毁掉了她的作品,导致媒体发布会上呈现出的作品声音变调、颜色也不对,这对作品宣传效果非常不利。
另外,她也透露自己接触过偷工减料的室内设计公司,导致她的房子“墙上瓷砖都可以被撕下来”,墙上也散发污水臭味,“因为他们懒得将水管封起来” 。
“我们(指新加坡人)有很多潜力,变得特别、引领潮流、成为领袖、在特定领域可以做得很好。”
在庄米雪看来,新加坡人受教育程度高、还能熟练使用双语、经常去全球各地游玩长见识,不需要担心战争、饥荒、天灾、政治动荡、枪支泛滥和毒品等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她不能理解,为什么新加坡人对工作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帖文推出后不久就获得了网友的极高关注和大量评论,大部分网友都对此表示了赞同。
此外,本地人的“不进取”,在一些本地人领航的大型企业的近期动向中也能窥得一二:报业控股变成了房地产公司,投资/创新项目做一个死一个;吉宝集团业绩差得居然连淡马锡提出的私有化条件都不能满足,逼得淡马锡取消协议;康福德高拥有新加坡最大的计程车队(占有70%的市场),却在打车软件Grab的打击下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股价腰斩;而做航空餐的SATS搞了一年的云厨房,一个水花都没打出来……
大型企业尚且如此,小企业就可想而知了。
02. “焦虑”的本地人?
但是要说本地人真的懒散到底,怕是有失偏颇。
2010年,新加坡人平均每周工作46.3小时;2018年,新加坡员工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4.9小时,依然成功位居全球工作最努力的国家之一。
而且在新加坡,确实可以发现很多锐意进取的本地人。
他们年轻、充满激情、敢于拼搏,在新加坡开创了一片创业新天地。或许他们的商业规模并不大、创业类型也不是那么的热门,但是仍然能让人感受到本地人的进取之心。
“一棒子打死”不可取,不可否认,一些本地人在工作上存在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但也能看到一些本地人,他们没有安于现状,停步不前,而是选择挑战。
矛盾的点就在于,还有一种“焦虑”更加深刻地烙印在新加坡本地人的骨子里。这份“焦虑”可以说是新加坡的“国家氛围”,从新加坡独立伊始就烙刻在新加坡的基因中。
新加坡前国议会员郑恩里曾在脸书上发文:
如果要有一个国家长期都在为突如其来的灾难做准备,那就是新加坡。
实际上,自1965年8月10日以来,我们一直在为灾难做准备。
当一个国家从灰烬中诞生,依靠一个把你踢出去的国家来获取食物和水,可以说从第一天起,我们就已经在为世界末日做准备了。
而本地人在面对工作竞争问题时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其实也都印证了这份“焦虑”。
人力资源公司任仕达(Randstad)在2016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新加坡受访者认为,工作将被机器取代,并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
如此看来,新加坡本地人似乎并没有针对外国人,他们只是对一切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造成威胁的外部力量都感到焦虑进而做出反应。
机器都不例外,何况是人?不过即便同样是竞争,机器和外国人之间,新加坡本地人对外国人的意见显然要大得多。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就业问题在本地人和外国人之间导致的隔阂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2019年12月,由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过半数新加坡人认为外劳带来更高犯罪率,并且不应与本地人获同等薪酬。
这样的对抗情绪当然不是第一次出现:
2008年,新加坡1400名本地居民联合上书反对附近的外劳宿舍启用,理由是担心犯罪案件的增加和造成楼价下降;
2011 年,执政党人民行动党的得票率创新低,主要原因就是本地民众不满外来劳动力抢走职位,两个群体之间的磨擦日益增长;
2013年2月16日,在新加坡的芳林公园,出现了罕见的抗议政府的集会,民众抗议的内容是新加坡政府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的《人口白皮书》。在这一《人口白皮书》中,新加坡政府表示,新加坡这个人口稠密的岛国,在20年内,其总人口的近一半将由外国人构成。白皮书公布之后引起强烈的民意反弹,直接导致了抗议集会的发生。
所以说,新加坡本地人不满外国人抢工作这件事儿实在可以说是“历史悠久”。难道说,外国人是新加坡的“毒药”?
但是,新加坡还真离不开外国人。 外向型经济特点以及种种其他因素本身就决定了新加坡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人。
就像新加坡贸工部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新加坡需要拥有高技术的外国人,协助发展新兴行业。新加坡也需要低薪外来劳动力,应付建筑业、制造业、医药保健及社会服务业的人力需求。
这一点,就算本地人再焦虑,也做不到完全不跟外国人产生就业上的竞争。
03. 本地人没学会的“求变”
对现状不满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求改变。 新加坡政府确实也在着手进行改变。
面对外国人抢占本地人就业空间的民意反馈,新加坡政府在一年内三次提高外国准最低薪资门槛;缩减SP发放配额……一套组合拳打得外国人猝不及防。
只是,一味限制外国人就业,或许并不是最优解决办法。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经说过:
新加坡本来就是一个由外国移民组成的社会和国家,向全世界吸收最优秀、最有前途的人才是这个国家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唯一办法。
言犹在耳。人才立国一直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也是国父李光耀始终在践行和坚持的发展要诀。
帮助部分本地人改掉“懒散”的毛病,不断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
Daniel在《新加坡配不上Piyush Gupta》一文中提到,很多时候,新加坡的本地人核心层和高管真的太舒服了,没有任何让他们去创新、去真正做出一番事业的动力和魄力: “新加坡人的自满,成了裹足不前的绊脚石,加上新加坡人也许舒适太久,已经失去饥饿感,这是更大的隐忧”。
其实按理说,从灰烬中站起来,应该没有谁会比新加坡更懂“求变”两字的含义。
独立伊始的新加坡,弹丸之地,几乎毫无资源可言。在山穷水尽的无奈之下,新加坡找到了通往光明的大道: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
跟随时代的浪潮,新加坡几乎每十年就会进行一次经济转型。 从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一直到21世纪初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可以说,懂得“求变”成就了现在的新加坡。
只是当新加坡不停地在寻求转型和突破,而本地员工却依旧安于现状。步调不一致的新加坡和新加坡人,面对的会是什么?
这才是新加坡应该正视的问题,也是新加坡解决本地人就业问题该有的思路。 本地人也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如今,新加坡政府已经在多个方向谋求经济转型,力图减轻疫情带来的冲击并逐步恢复和发展经济。
而就业问题方面,一味保护本地人的就业政策或许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使本地人陷入一种被“溺爱”的环境,甚至进一步削弱他们的进取心。
这位早已入籍新加坡,多年辛劳,带动星展银行大步向前发展,却因为曾经的外国人身份遭受无端的非议的Piyush Gupta,“新加坡配不上吗”?
说到底,只希望新加坡这片土地,配得上所有努力进取、奋力拚搏的外国人所挥洒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劳。
资料来源:
1. 墨腾创投:新加坡关于外来人才的激辩
2. 全球化智库CCG:新加坡:“人才立国”
3. 新加坡红蚂蚁:外来人才: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
4. 新加坡华人网:外来人才虽然重要,但我们是否更要关注新加坡员工?
5. 南洋商报:李光耀重申外来人才重要
6.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年轻人如何在新加坡创业?
7. 九行:新加坡人,你们真的输不起
8. 新加坡红蚂蚁:人力部数据道出真相:新加坡人近十年分到的PMET大饼变少了?
9. 第一财经:新加坡人怎么走创业之路?
10. Emmanuel Daniel:Singaporeans don’t deserve Piyush Gupt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