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2日 星期日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英国抗疫陷入舆论风波。

几天前的3月13日,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了“群体免疫法”的防疫理论,“当60%的英国人感染轻症新冠病毒后,群体将获得对于这一病毒的免疫力”。

随即,“群体免疫法”在英国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斥责政府拿民众生命开玩笑,也有人表示相信政府的决策。

但是,“群体免疫法”到底是不是英国政府的决策,它有没有被施行?

答案是,英国政府从未公开宣布群体免疫法是抗疫政策之一。

但民众的不安情绪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面向媒体陈述这一理论的英国首席科学顾问,曾在前一天(3月12日)与首相同台参加英国抗疫新闻发布会。他向媒体记者说出的这条科学理论后,被当地媒体放到新闻标题中,又经几番轰炸,难免引发舆情猜疑。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3月16日,抗议者在唐宁街外示威,抗议英国政府的防疫措施(图源:欧洲新闻图片社)

但现在的情况,退一步讲,即使英国政府当初准备实施“群体免疫法”,目前也基本放弃它了。

因为,3月16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公布了新的严格防疫措施。

3月18日,他首次宣布关闭学校,并且表示正在谈判购买测试试剂盒,“每日的测试数量将从5000增加到10000,然后到25000,再到250000。”

作为热心的“过来人”,我国舆情面对英国抗疫政策始终“将信将疑”,但基于英国相对并不十分骇人的感染数据,另外一种声音也出现了,“面对疫情,大洋彼岸的英国人,是否真有不一样的解题方法?”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3月18日,英国全民医疗系统公布英国已累计确诊2626人,死亡人数增至104。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召开第三次疫情发布会,宣布针对疫情的新举措,包括民众呼吁已久的关闭学校)

“他们好像不害怕病毒”

再过几个月,刘嘉林的英国留学之旅就结束了。毕业季还没来,疫情先来了。

刘嘉林在读的学校有大约十分之一的中国留学生,虽然学校是从这周一(3月16日)开始停课的,但在刘嘉林的班级里,从上周开始就已经有一半的同学,因为疫情没去上课了,而这些大多都是中国学生。刘嘉林也在其中。

与中国留学生相反,英国当地人对疫情的反应就冷淡了很多。无论是火车上依旧聚餐喝酒的乘客,还是上周五出门时酒吧门口的长长队伍,都让刘嘉林感到奇怪,甚至恐怖。

在英国第三大城市利兹工作的中国女生李文,对此也深有感触。

疫情在国内爆发时,国内封城,和日益增多的死亡人数,都让她意识到这次病毒不普通。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随着新冠病毒危机的加剧,伦敦一家Costco商店开业前,人们已经在门口排起了长队

李文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减少自己在外吃饭的次数,在公司也会从食堂打了饭回自己工位上吃,尽量远离人群。那时英国的情况还十分乐观。而就在上周英国首相3月12日讲话之后,李文再跟英国同事聊到新冠疫情,“他们仍然感觉这是个小事,不会影响很大。”李文觉得,中国人经历了SARS,知道疫情可能会有多严重,但是英国人没有吃过这种苦。

“要不要戴口罩?”这件事的中英差异,不仅在英国社会上,也在校园里。李文与刘嘉林都深有感触。

李文的口罩是家人从国内寄来的。

早在中国疫情大爆发的时候,海外华人就大量采购各国口罩,寄回国内应急。在国内口罩奇缺的时候,英国的口罩也随后出现了短缺。而且英国生产口罩的工厂并不多。“英国的同事说他们只有生病才会戴口罩,实际上我们办公室咳嗽的同事也没戴口罩,他们没有这个习惯。”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一位女士戴着防护面具走过白金汉宫,同行者均没有佩戴口罩

刘嘉林比李文要幸运一些,她早早就在当地买到了口罩。

但她不敢大摇大摆地戴口罩上街。因为自己的同学曾因为戴口罩上街,被陌生人故意跑到身边咳嗽,她如果非要出门,就在口罩外边再围上围巾,不让人看出来;自己有天晚上出门拿快递,也被两个路人男性骂,“中国病毒”、“滚回中国”,当时感觉很害怕。李嘉林说自己胆子小,既不想在上街的时候毫无防护,也担心被别人针对歧视。

感受到当地人的恐慌,大概是从哄抢食物开始的,网上流传着被抢购一空的超市货架图片。李嘉林也连续几天没在网上买到大米和面粉了。如果再买不到,她说自己就要“冒险”去超市抢购了。“我会戴口罩,然后在外面围一个围巾。”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3月初,一名新加坡学生在伦敦遇袭,袭击者称他们不希望COVID-19出现在英国

种族歧视的问题,好像又在生活中凸显了出来。

但刘文说自己的同事都很友善,没有因为她是中国人而冷落或是攻击她。她说自己没有感受到歧视,“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戴口罩上街吧。”对于戴口罩,她很坚定,称为了保护自己,出门一定会戴口罩,“他们怎么样的态度无所谓,不会影响我的心情。”

“我不想成为那40%”

身在海外的华人,他们通过国内的社交媒体、家人朋友的信息共享,见证了中国疫情从出现到爆发的全过程。

大爆发时期每日千例的确诊病例增长、紧缺的医疗资源、因新冠病毒去世的人们,都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印记,也让他们如今身处疫情漩涡时,表现出恐惧和警惕。

李文说,“对中国之前的疫情,了解并不全面”,是英国人在疫情前比华人淡定的原因之一。除此以外,英国民众对新冠疫情的乐观倾向于政府不温不火的防疫举措,或许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3月16日,英国伦敦,一家商店门口贴出暂停营业的告示

从3月12日至今,英国多次宣布最新防疫措施,每每提出,都是争议不断。而吸引最多火力的,大概就是 “群体免疫法”。

所谓“群体免疫法”,说的是当社群中一定比例的人接种疫苗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也能免于人传人疾病。除了接种疫苗,群体免疫也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达到。

新冠肺炎目前如果想要“群体免疫”,就需要通过轻症病人自然感染的方式达到。帕特里克·瓦伦斯接受Sky News的采访时表示,当人群中有6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社群将会获得群体免疫。按照这个比例来算,那么4千万英国人都要感染新冠病毒。

这在英国社会和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柳叶刀》的主编Richard Horton在Twitter上发言称以达到“群体免疫”作为英国抗疫政策最终目的为前提,那么这种事实基础是否存在,有待斟酌)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随后Richard Horton在《卫报》上撰文表示,中国科学家及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对疫情压力时仍然将自己的研究分享到千里之外,向世界发出警告信号,英国政府却忽视了科学界数月以来的警报声,质疑政府无视科学界警告,在面对疫情期间防治不作为或反应太过迟缓)

229名来自数学和基因学等众多领域的专家给政府发出公开信,联名呼吁政府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来应对COVID-19病毒的蔓延,他们明确表示,“群体免疫”并非可行的选项。

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一些科学家们预估了三种疫情防控模型,并且根据模型计算出了每一种防疫措施的被感染人数。根据该模型,英国政府采取的缓解措施会导致25%的人死亡。

李文得知“群体免疫”理论后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要牺牲很多人的措施。刘嘉林反应也是如此,“这只是一种理论,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流行病区实施过,这是一种赌博,拿着民众的命去赌。就算这60%的被感染者全部是轻症患者,那么对他们而言,这也不是一种好的体验,也会很难受的。”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刘嘉林坦言,她想成为那40%不被感染的人。

不仅是刘嘉林这样想,她的一些留学生朋友听到这个消息时立刻决定离开英国,一位意大利的同学则认为英国的措施很无厘头,尽管意大利的疫情很严重,但是正在积极防控,宁愿回意大利也不会继续待在英国。

但是,李文说自己也有一些朋友认为,这样的措施比较符合英国国情。

在争议中抗疫

3月14日,面对社会和科学界的质疑,英国卫生与社会保障大臣马特·汉考克撰文称,“群体免疫是一个科学概念,并不是英国抗疫政策之一”。

但是,人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应,并不仅仅是因为群体免疫,这只是一个由头,人们争议的焦点在于这一理论之下英国“过于温和”的防疫举措。

截至英国当地时间3月21日,英国共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3741例。跟欧洲受感染“重灾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相比,英国的被感染数目并不十分骇人,但是这与英国新冠病毒检测门槛高有很大关系,如果降低检测门槛,英国的确诊数目或许会更多。

根据英国公共健康部公布的检测标准,优先对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和因肺炎、急性呼吸道疾病住院的人(外界通俗理解为:老人和抱恙者),进行检测。并且明确表示,在社区中发烧或是持续咳嗽者,通常不需要检测。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随着新冠疫情在英国的蔓延,英国政府在3月16日推出了新的“避险”策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说,尽管在群体聚集活动,比如体育赛事中,病毒的传播几率不大,但是仍建议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不要举行群众集会。

在新措施实施后,英国很多体育赛事被推迟举行,橄榄球联盟暂停了4月14日以前在英国的所有赛事;英超联赛暂停比赛;以赛马活动的中心而闻名的全国障碍赛马大赛也被取消举办。

尽管英国在新措施推行后取消或推迟了很多体育赛事,时机或许有些晚了。

3月14日举办的切尔滕纳姆赛马金杯赛吸引了近7万名观众,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庞大的数目着实令局外人“触目惊心”。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3月14日,切尔滕纳姆赛马金杯赛如期举办,现场吸引了近7万名观众(图源:spitballingpod)

此外,相比于一些国家实行的封城、封锁国境等“硬核”措施,英国推出的防疫措施显得柔和许多。

比如,“所有人应该避免参加聚会、避免前往酒吧、夜总会和剧院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有持续咳嗽和发烧的人,应该尽可能留在住所,避免外出,但是可以外出活动身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和他人保持安全距离”、“所有人如果可行都应该居家办公上班”。这些措施都是在基于民众自觉基础之上的,具体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面对日益增长的确诊病例和外界压力,英国政府没有一意孤行的坚持此前的“科学策略”,在防疫措施上做出了一些调整。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英国布里斯托尔,街上显示着来自NHS(国民健康服务)的建议(图源:Shutterstock

3月18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首次宣布关闭学校,并且表示正在谈判购买测试试剂盒,“每日的测试数量将从5000增加到10000,然后到25000,再到250000。”

检测每一个疑似病例,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多次向各国传达的防疫举措,“预防感染和拯救生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打破传播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检测和隔离。我们向所有国家传递一个简单的信息:检测,检测,再检测。”

对于“封城”是否有效,在英国有一些争议。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公共卫生专家、教授罗伯特·丁沃尔表示,“现在就对封城是否有效下结论,还言之过早”。他向BBC中文解释,因为病毒仍可能有生命周期的特点,不消灭病毒,实施密集隔离、封城,或许能抑止病毒传播,但是“除非制造出有效的疫苗,否则病毒仍存在人群中”。

在争议中抗疫,英国真的不害怕病毒?

3月20日,在英国伦敦,一名戴着口罩的男子经过关闭的地铁站。从19日开始,伦敦关闭部分地铁站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在“封城”“隔离”这些抑制措施之下,受感染的人数减少,但人群中的免疫力也会较低,一旦解封,再次接触到病毒,感染数量可能会迅速增加。

新冠疫情尚在变化之中,不到疫情完全解除之时,我们很难断言哪种防疫措施更为有效。

或许正如帝国理工学院的亚当·库恰斯基博士所说,“对于新冠疫情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没有任何一种措施能毫无副作用的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 | 张晓慧

排版 | STAN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上一篇新闻

ICON基金会在新加坡宣布其新的加速器计划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行购物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