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9日 星期四

深度|美国“大厂”,真有那么香?

这些在美国就职于知名“大厂”的90后程序员,和国内“码农”一样,理想是趁着年轻先实现财富自由,再考虑何去何从。

这是三位程序员的故事,他们有的在中国大厂驻美分部工作(TikTok),有在美国大厂驻华分部工作(英伟达),有的则就职于美国本土大厂脸书(Facebook)。

在他们看来,虽然赚钱是劳动的第一目标,但公司能否留住他们,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我能不能获得成长”。


01 追求

由于疫情的关系,令诸多企业主发现了远程办公的好处,尤其是IT行业,即可以节省物业租赁、用电等办公成本,工作进度亦不会受到较大影响。就职于TikTok硅谷分公司的小于和脸书西雅图总部的张小木,正在夏威夷边休假边办公。用他们的话说,由于回到办公室办公遥遥无期,目前全美国几乎一半的人都涌进了夏威夷。“作为新时代有觉悟的码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写优秀代码、做惊艳产品。只要能写得开心,在海边、在家中、在工位都没什么不同”。

他们自嘲“打工者”,得到这一职位的最基础的入场券只是一张名校CS(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学位证书。TikTok于201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新公司,1997年出生的小于赶上了这趟车,目前她供职于TikTok硅谷分部。小于本科毕业于某大学少年班的基础数学专业,因为坚信“学数学通向成功的时间成本太大”,她早早放弃了读博的想法,读研时成功转型,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CS专业的硕士学位。

“数学这个专业不是只有读博才会成功,只要读了CS的硕士,工作3年后就可能会升职、加薪。能力、视野、人脉、回报都会比读5年博要好得多。我的选择就是在美国发展,因为CS专业好,日后回国也方便。”小于向记者聊起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小于在找工作时列了份清单:谷歌太老了,平台大,但进去之后只是一颗螺丝钉;苹果是一家硬件公司,码农并不参与核心业务;亚马逊则太忙;领英薪水倒是不错,但在自己眼里不是那么“有潜力”;TikTok则“很特别,很有生命力”。

于是,在号称最难的2020年毕业季,小于果断拿下了TikTok的offer。她对一家中国公司会怎样走向国际化非常感兴趣,并期待能和TikTok共同成长。如今,小于在TikTok远程上班已有一年时间。

和小于不同,张小木在2013年高考时选择了国内某985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后来又去匹茨堡大学攻读硕士。2019年时,她通过正常的校招进入到脸书,因为之前有实习经历,整个入职过程非常“丝滑”。按照张小木的说法,入职脸书是因为薪水高,还没有亚马逊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脸书是不错的选择。


02 渴望回到工位上

8年前,谷歌的财务主管帕特里克·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在被问及希望谷歌有多少员工远程办公时,他的回答是:尽可能少。

从硅谷、华尔街、巴黎的拉德芳斯,再到中国的香港中环和上海陆家嘴,世界级的中心商务区(CBD)每天承载着数以百万计的工作人员。企业的管理层们认为,一起办公会提升生产力、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上司也更加方便管理员工,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时候,才选择会居家办公。然而,这一观念因疫情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在英伟达(上海)工作的徐阿明目前还是居家写代码的状态,他告诉记者,目前英伟达的管理层鼓励大家在家上班,此外,公司还有一半的人被强制要求远程办公。

“以前在办公室吼一声就能解决的问题,瞄一眼就能看到的屏幕,现在得通过(线上)开会来沟通,很不方便。”徐阿明说。

深度|美国“大厂”,真有那么香?

普通办公状态的“码农”桌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由于不强制要求固定的办公地点,美国湾区不少码农已经从市区公寓搬到了郊区住宅,他们获得了更好的办公环境和生活品质。但张小木发现,自由有时也是一种束缚。

她对记者直言,一开始居家办公的时候自己还挺开心,因为不用化妆不用通勤,很省事儿。后来发现,长时间待在家里很容易陷入到“划水模式”,和团队沟通起来效率不高。虽然不少人鼓吹居家办公的好处,但张小木还是很期待能够在今年10月回到公司上班。

03 伸手摸到天花板

在IT公司上班却上出了养老的节奏,但一切真有那么美好吗?

正如张小木所说,自己喜欢脸书的企业文化——年轻。“就是很年轻,在这里根本看不到年龄大的人,好像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沟通起来非常方便”。此外,脸书没有亚马逊累,工资也比亚马逊同岗位高出10%左右。

但这既是优势也是瓶颈。正如全天下的“码农”都会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年龄瓶颈”。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曾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更愿意雇用年轻人,因为他认为年轻人更聪明。

但年轻人总有变老的一天,他们将何去何从?张小木给出的答案是,和国内“码农”一样,大家的理想都是实现财富自由,再另谋他路。她称,在美国大厂入职之后,员工通常有一个“五年之痒”。每位码农都会分到一定股票,一般每隔五年发放一次,新入职的员工会享受到这笔股票红利,但当资源逐渐释放完后,离职的意愿就会变强。

“如果要在大厂打工,股票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部分。我觉得一开始给一万美金的股票就已经算是少了。”张小木说,这种心态也导致一些应届生在择业时把股票红利作为一个考量因素,期待搭上财富的顺风车。

除了年龄问题以外,种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一年前,黑人员工Oscar Veneszee起诉脸书。其23岁从军队退伍后,通过脸书内部的“多元化计划”得到工作机会,但他声称,脸书并没有为黑人提供平等的职业机会。这种多元化计划就像是公司为了符合某种政治期待而专门设立的。

Veneszee并不是第一个批评脸书的黑人员工。Facebook的4.8万名员工主要由白人和亚洲人组成,就像大多数硅谷同行一样,脸书的员工只有4%是黑人。在领导层中,这一比例只有3%。

在脸书,张小木虽然没有直接感受到歧视,但她隐秘感受到了种族的标签化所带来的影响。脸书兴的是多族裔办公。张小木所在大组将近20个人,除了一个韩国人和一个越南人之外,剩下的都是华人,同事相处起来没有文化隔阂,大家还会一起去吃火锅。而放眼其他组,还有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的毕业生参与其中,张小木发现还是亚裔占比最高,她推测这大概是因为在科技公司工作符合“华裔父母对孩子的设想”。

此外,张小木表示,和其他工作小组比起来,华裔组明显比较低调,只管闷头做事,但老板并不知道他们有多努力,所以最后晋升都花落别家。有的族裔还很能抱团,他们在硅谷和西雅图都发展出了组织,但华裔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团体,年轻人几乎是单打独斗的状态。


04 何去何从

王旭目前在谷歌担任工程师,上世纪90年代,他在国内某所大学的少年班学习,是人们口中的“天之骄子”。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显得非常谦逊。他表示,自己的经历很大部分美国IT民工一样,平淡无奇。此后,便不愿意多说。

王旭的经历是许多熟龄“码农”的缩影,从小成绩优秀,赶上了上世纪90年代的出国热,毕业后有一份不错的薪水,吃、穿、住都不用发愁。但如果想要再往上走一步,就要费劲许多。

“世界上没有轻松的工作,美国大厂更是和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定居湾区的王兰对记者说。王兰的家属就在当地某IT大厂担任高管,前一阵子因为芯片短缺,公司很多项目都停了下来。很多人认为美国大厂福利好、不加班,王兰却看见了残酷的一面,她能明显感受到,当公司闲下来的时候,大家都会绷紧神经,如果中年时不能晋升中高层,纯靠敲代码,这条路一眼就能望到头。

小于告诉记者,一些美国大厂之所以会成为应届生的心目中的最佳选项,原因是“平台高,能学东西”。薪酬当然也很重要,但名校毕业的学生,一般不会把起步薪资看作是最重要的追求,因为“码农”本身吃的就是青春饭,工资相差幅度也不会出奇的大。

年轻人真正在乎的是,进了这家公司以后,能够接触到怎样的信息,能够和什么样的人共事,能够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够得到怎样的成长。小于举例,对世界来说,亚马逊绝对是一家好公司,它养活了很多小企业主,还带动了物流产业发展,尽管贝索斯偷税的新闻也曾闹得沸沸扬扬,但亚马逊“纳税大户”的名头是不会少半分。

不过,对于员工来说,亚马逊就是名副其实的“血汗工厂”,性价比不高,许多计算机专业的人在上学时就打了预防针,找工作时会刻意回避亚马逊这样的公司。

和亚马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谷歌。作为一家享受过黄金时代红利的巨头,谷歌因为清闲,工资相对较高而被码农奉为“养老大厂”。在谷歌工作的朋友曾告诉张小木,自己每天有效的工作时间“也就是两三个小时吧”,新冠暴发后,谷歌还给全球每位员工提供了1000美元的办公家具,并为员工定制健身和美食的付费课程。

尽管谷歌这样的资深大厂福利丰厚,但依旧无法吸引到年轻的“码农”。张小木和小于都觉得“谷歌太老了”。张小木曾听一位谷歌的朋友说,虽然在谷歌工作可以生活得不错,但圈内人知道,这行门槛不高,其实自己没有多少真才实学,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张小木坦言,新一代“码农”之所以生活得“还行”,完全是因为沾上了互联网的红利,但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劳动价值正在不断贬值:敲一个小时的代码,可能还没有技术工人一小时作业赚得多。她常扪心自问,如果时代红利没了呢?蛋糕不会变大,大家只会陷入更激烈的竞争中。

深度|美国“大厂”,真有那么香?

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小木正在夏威夷胡岛边旅行边敲代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很多人都做着财富自由的梦想,但我觉得很多人都是身不由己。如果有选择的话,他们肯定是会选择自认有前途的公司。也许哪一天我发现自己成长到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一定会选择回国工作!”张小木的话,也许代表了大多数留美码农的心声!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出现名字皆为化名。

记者 周秭沫

编辑 程慧

责任编辑 孙霄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越来越多人出门就餐了。希望病毒早日销声匿迹呀

下一篇新闻

美国史上最疯狂的复仇,轰炸日本98座城市,杀伤力超过原子弹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