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提出教育的五大转型方向,应对全球性挑战
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昨晚在南洋理工大学举办的首届“前进讲座”(Majulah Lecture)上提出本地教育的五大转型方向:
终身学习
及早帮助弱势家庭孩童,不让他们输在人生起跑线
减少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机会天马行空地思考
制定可供学生灵活跳动的升学途径
深化学生们的多元文化意识
先进科技使人们担忧就业前景,多国族群关系也出现严重裂痕,国家认同感逐渐削弱,面对这两大全球性挑战,尚达曼认为,不断改进教育制度,给予学生创新思考和培养包容心的空间,是应对挑战的关键要素。
尚达曼对在场的1500名出席者说:“我们必须不断改进我们的体制,尤其是教育制度。改变已在进行中,而我们须确保变化的动力不减。庆幸的是,我们有扎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改变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会对社会带来巨大风险的情况下展开试验……千万不可认为既然制度没坏,就不必修补。我们得做到如果制度没坏,我们就拿来做试验。”
他在题为《教育变化如何创造未来》的演讲中指出,本地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表现出色,但我国在国际创新排名却较为逊色。“这还不够好,要打造富有创新力的社会,我们得做更多。”
同时指出,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大要素是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给予学生“让思绪漫游”的空间与时间。他表示,减少课业负担是教育部“最大的挑战”,但这将带来多方面的益处。
除了让学生创新思考,学生们也能因此尝试更多元的活动,从而打造更广义的唯才是用精神。
终身学习有助培养创新精神
尚达曼说,学习新知识与技能可确保头脑保持活跃。“创新讲究对技能精深的把握,这得由经验、边做边思考累积而来。”
应如何培养学习能力不同的孩子
新加坡要避免采取“简单化的极端做法”,既不效仿法国完全一视同仁、导致每年三四成学生留级的做法,也不回到过去僵硬的分流制度,按学生当时的表现,把他们硬性划入某种升学渠道。
尚达曼说,我国已逐渐废除小学分流制度,一些中学如今也采取科目编班的做法,按学生各别科目的能力决定修读的课程,而制度的灵活性,也会延伸培养思维上的灵活性。
“所有的升学途径都没有死胡同。每一条途径都必须有岔口,能让你从一条路通往另一条路,甚至同时走在两条路上。”
同时也指出,名校里家庭背景较优渥的学生比率自2000年以来都没有改变,虽然名校学生不如以往多元,但这也体现唯才是用原则的成功。
令政府尤其关心的是帮助弱势家庭孩童取得成功,避免形成一个“永久的下层阶级”,因此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学前教育,以及推出“幼儿培育辅助计划”给予援助。
深化学生们的多元文化意识
尚达曼指出,各族群孩童若能从小一起玩耍,就能迅速培养多元文化意识。但令他担忧的是,一些学校课外活动如今有明显的种族区分,例如足球队队员已不像上世纪70和80年代那般多元,排球、篮球和乒乓球队似乎也以华人球员为主。
他说:“我们太容易困住自己了,这其实不难改变。徳明中学规定篮球和排球队必须有不同种族的学生。几年前,裕廊中学由四个族群的球员组成的球队,也在全国比赛中战胜南洋女中,赢得了金牌。这一切取决于我们的态度。”
投资教育和终身培训能保住工作
科技的进步取代一些工作的同时提升了其他工作,并让人类技能和能力得以加强。
被问及我国人口少,政府虽然提倡让国人接受精深技能培训,但是否能跟得上全球变化,继续保有竞争力?
尚达曼答复时说,我国的350万名国民,加上具备才能、有良好表现记录和专长的外籍人士组成的劳动力队伍,如果切实在教育和终身培训方面投资,不但能保住工作,还能创造更好的就业。
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大数据等所带来的人类技能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是“新平衡”的重要部分。
以电子商务为例说,这虽然冲击到营销业,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意味着物流、供应链等领域将出现新工作,而且这些工作的薪酬也比营销业来得高。
“如果你具备利用科技工作的技能,那职场上不缺乏工作。我们的任务,是跟每个新加坡人合作,让他们能成为利用科技工作的团队的一分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