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中国是如何保证疫情中的食品供应的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4月19日文章,原题:新冠疫情封锁期间中国如何确保没人挨饿 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2.3亿中国人出行受限。政府和民众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食物获取。中国社交媒体上出现了零星的恐慌性购买、食品价格飙升及食品不新鲜等消息。但中国的食品供应以及价格一直保持稳定。
随着病毒在全球迅速蔓延,粮食短缺可能成为很多国家面临的严重挑战,鉴于此,这些国家可以从中国粮食安全举措中学习很多经验。
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城市中食品供应网点的多样化。在商店和餐饮电子商务发展完善的城市,购买食物的方式很快就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据估计,疫情期间,在网上购买新鲜农产品的25岁以下居民猛增250%以上,55岁以上居民增长接近400%。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网上订购的食品源源不断分发到居民家门口。
中国在线食品市场的成功,与长期实施的国家城市食品安全政策“菜篮子工程”密不可分。该政策于1988年提出,要求市长负责保障非谷物食品,尤其是新鲜农产品和肉类的供应与安全。疫情严重的武汉市就是 “菜篮子工程”每两年考核一次的36个大中城市之一。地方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时也为各种食品的自给率设定具体目标。比如南京市设定过2008年到2012年间绿叶蔬菜自给率达到90%的目标。中国城市在中心城区以外通常遍布大面积的乡镇,为实施“菜篮子工程”,这些地方的农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中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也保障并强化了粮食安全。2018年,中国粮食储备估计有1.2亿吨玉米、1亿吨大米、7400万吨小麦和800万吨大豆。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成品粮储备库,可以满足当地10天至15天供应。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央政府一直在不同政府层面调配粮食储备。▲(作者司振中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助理研究员,刘德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