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集体暴跌,能怪美国吗?格局放大些
今日,A股CRO 龙头公司药明康德、凯莱英跌停,康龙化成、药石科技跌幅超过10%……已经深度调整的CRO赛道又挨了 “美国新法案”的一记重锤!“新法案”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关于“美国新法案”的事,详见昨天价值线的报道)
其实,CRO赛道从去年下半年见历史大顶后就持续调整,不少公司股价从高位算起已跌去5成左右。有投资者称在CRO赛道中体验了从赚十倍到爆仓的整个过程。长期来看,CRO大跌的锅不应该让美国去背。
也有行业内专业人士认为,当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内卷大于外患。
另特别提醒:美国劳工部定于今晚北京时间20点30分发布备受瞩目的8月通胀数据。许多华尔街分析师目前预计,随着汽油、二手车和酒店价格在当月进一步下降,美国8月CPI数据同比涨幅料将进一步回落。如果结果真是如此,将标志着自6月份美国通胀率飙升至40年高位以来,连续第二个月出现放缓。根据媒体对经济学家调查的预估中值显示,美国8月CPI料将同比上升8.1%,低于7月份的8.5%。环比表现则预计将持平,7月下降0.1%。
针对CRO,格局小了
今日A股市场,CRO龙头药明康德跌停,最新股价跌破80元/股,A股市值跌破2000亿元,股价创今年以来新低。其他CRO概念股如康龙化成、凯莱英、博腾股份今日纷纷均出现大跌,且盘中创年内新低。
暴跌的导火索无疑是“美国新法案”。
中秋假期间环球网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当地时间12日签署了一项鼓励美国生物技术生产和研究的行政命令。
拜登这项行政命令的草案提出,利用生物系统创造一系列产品和材料,包括新药、人体组织到生物燃料和食品。医疗保健仅是其中一部分,美国将致力于推进农业、能源和其他行业的生物制造。行政命令的内容将涉及美国如何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力量,来制造生物基产品和材料。
白宫将建议提高美国生物制造的水平,最终达到降低价格并“加强供应链安全”的目标,特别提到“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一切都指向新兴的合成生物学,中国方案也有对应表述。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先进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点领域替代推广应用,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化学原料、生物工艺替代传统化学工艺等进展明显。
规划还强调突破卡脖子难题。开展生物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补齐底层技术、关键部件、共性基础技术和材料、基础软硬件等发展短板。加快突破生物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
有行业内专业人士认为,针锋相对,如果视野局限于CRO,格局太小。而且CRO赛道从去年下半年见历史大顶后就持续调整,不少公司股价从高位算起已跌去5成左右。所以长期来看,CRO的大跌的锅不应该让美国去背。
地缘冲击,不至于伤筋动骨
美国政府能够做到对卡脖子技术及少部分产品(高端研究仪器、核心部件)的出口限制,但毕竟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过多干预企业,在供应链回流上有心无力,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问题无法解决。
医药产业链全面脱钩的可能性没有,因为美国正在平抑高通胀,也在控制医保费用,需要外包研发生产以降低成本,中国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各阶段研发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 30%-60%。
6家跨国药企2021年中国营收超过200亿美元,倘如转为美国本土生产,成本将失控,降低药品可及性和竞争力,失去市场份额,而生物医药领域,进口替代的门槛比芯片低得多,中国创新药企的快速崛起,恐怕是美方不愿看见的。
生物医药领域地缘小冲击难免,但受到经济规律、经济利益的制约,不至于伤筋动骨。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物技术产业,在源头创新上绝对领先,而中创新生物制药的体量和水平都在起步阶段,还没到具备威胁性的级别。
相比外患,CRO更怕内卷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内卷大于外患。
最近几年,国内的CRO从爆发到内卷,一切都来得太快了。
从创新药审批改革,到资本市场通道打开,热钱高调入局,再到各种科技专项计划和人才引进政策,泡沫扩大的速度着实惊人。
当下国内不少制药外包企业们都在疯狂招人、扩产能,每一家都争相用更大的盘子去装剩余的蛋糕,甚至连原料药企,也在拼命转型CDMO。
去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给泛滥的Me-too药降了降温。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称,2022年已经有不少Biotech(生物创新药公司)现金储备撑不起1年的研发投入,另外,还有22家Biotech现金储备5年内将“烧完”。
资本寒冬中,依靠资本喂养的企业不得不断臂求生,将有限的“血液”供给到“关键部位”,裁员、砍管线、出售核心资产甚至卖身大型药企早已是家常便饭。
有资深行业内人士称,凯莱英、药明、泰格等等这些CRO公司所做的只是在一些新技术的基础上,把90年代美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高光时刻重新在中国演绎了一遍。中国需要堆出一个自己的辉瑞和礼来。
医药股的长周期行情,不绝望
今年医药股行情惨到什么程度,看最近网上流传的各种段子就知道了。
“今年券商研究员的鄙视链层级,看储能的一等人,看光伏的二等人,看电池的三等人,看煤炭的四等人,看芯片的五等人,看医药的不是人。”诙谐之中透露出研究员的无奈。
2021年开始,大部分医药股纷纷下行,无论是创新药、疫苗还是医药外包等细分领域的公司,不少知名个股为下跌状态甚至腰斩。
从短期看,在经过一轮大幅回调后,市场整体信心有待恢复。中长期看,在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工程师红利大背景下,部分药企仍有投资机会。
此外,药明系等CRO龙头,提前避开锋芒,把生物制造基础设施布局重点放在海外。
药明生物产能扩张指引更新,到2026年总计划产能将达58万升,海外产能占比接近40%,增量主要来自新加坡。计划投资14亿美元在新加坡建设一体化CRDMO服务中心,拓展生物药发现、开发和大规模原液及制剂生产的能力和规模,预计将创造1500个研发和生产专业岗位,并将在2026年新增12万升生物制药产能。
药明生物在爱尔兰、德国、美国分别布局2处、2处、3处基地设施,其中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克兰伯里的临床生产基地生物药原液十八厂(MFG18)和爱尔兰敦多克的商业化生产基地生物药原液六厂和七厂(MFG6,MFG7)即将投入GMP生产。
药明康德上半年资本开支达44.19亿元,预计全年90-100亿元。增发H股7843万股,若以H股当前价计算,募资60亿港元左右,70%将用于拓展海外业务,加上货币资金71亿人民币(截至6月30日),合计刚好够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未来10年累计投资20亿新加坡元(约14.3亿美元)。
2021年,康龙化成用于内部建设和外延并购的资本开支分别为20.93亿元和14.37亿元。继去年并购Absorption基因细胞疗法和ABL生物制剂业务后,今年1月、7月先后收购英国Cramlington和美国Coventry原料药基地,进一步布局全球小分子生产服务能力。
地缘风险的冲击,对医药大部分赛道而言,反而是替代进口、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催化剂。
本文源自价值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