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政策将变:英国“脱欧”后,欧中关系将走向何方?
杜懋之 (Mathieu Duchatel) 法国蒙田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
2019年最后一个月,欧盟委员会正式迎来首位女主席——61岁的德国前国防部长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她在就职仪式上信心满满地宣布,“欧洲变化迅速。我们的责任是陪着大家一起改变,不让任何人落单。我们要带着欧盟盟友的梦想与渴望,成为冠军。”
正如冯德莱恩所言,过去一年的欧洲是风云变幻的一年:英国脱欧二度爽约是变局的风向标,同时考验英国和欧盟的未来;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虽未能占据主流,但依然对传统建制派形成不小挑战;与此同时,绿党如同一匹“黑马”在欧洲各国迅速崛起。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2019年吸引到了更多欧洲国家,意大利和瑞士均签署了相关谅解备忘录;不久前欧中双方签订的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对加强双方经贸关系意义重大。对欧中关系来说,2020年将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新一届欧委会的领导下,欧盟将专注于重新平衡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关系。
“疑欧”情绪正在消退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发表就职演说时曾信誓旦旦宣称,英国定会在2019年10月31日前完成脱欧。“不脱欧,毋宁死”的豪言犹在耳畔,但现实却毫不留情。10月28日大限将至之时,欧盟27个成员国同意英国将脱欧期限再次推迟到2020年1月31日。英国脱欧变成“拖欧”,循环焦灼的连续剧已让看客产生“审美疲劳”。
为了解开脱欧僵局,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2日,英国提前举行大选,这是英国近百年来首次在圣诞节前举行大选,这是一次新的豪赌。2019年12月13日,英国大选结果揭晓,英国首相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赢得议会多数,这意味着英国有望在2020年1月31日如期脱欧。但欧盟脱欧谈判代表米歇尔·巴尼耶表示,即便在2020年1月31日如期脱欧,后续欧盟与英国的贸易协议谈判还需要近一年才能完成。
2019年10月29日在英国伦敦议会大厦门口,摆放着一个刻有“停止脱欧”的南瓜,众多支持和反对脱欧的民众在议会大厦外示威。
过去一年欧洲的政治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英国选择离开欧盟的做法是败举,尤其看到英国的政治僵局后,“疑欧”情绪正在消退,那些曾想要追随英国脱欧的国家都已偃旗息鼓。
三年前有人说,英国脱欧后可以成为欧洲的新加坡,参照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实施自由贸易,彻底取消关税。但现在你会发现,英国社会很难达成真正的共识,一切都瞬息万变,今天达成的结果很可能第二天就被推翻。从欧洲其他国家视角看待英国,绝不会认为现在的英国是成功的。
英国脱欧后,推动欧盟改革以维护一体化是剩下的27个国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法国和德国共同提议,从2020年开始利用两年多时间举办“欧洲未来大会”,磋商当前面临的所有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推动欧盟实现全面改革,包括欧盟在世界舞台的作用、安全、数字化、气候变化、移民等问题,旨在让欧盟更加团结。
法德一直是欧洲的动力引擎,但仅仅依靠二者还远远不够。在难民问题上,欧盟内部立场并不统一,例如意大利认为结构化管理应对难民潮至关重要,而不是继续把难民问题当作紧急情况收纳,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在对接纳难民的态度上相对积极。因此,未来两年所有欧盟国家都需要严肃思考,应该制定何种政策来维护欧洲一体化。
英国脱欧后,欧盟的运作方式依然是以27个国家构成的组织,我们要调和各方的利益以达成共识,但每个国家关注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从某一件具体事务中抽身,因此合作优先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极右翼势力席卷欧盟
2019年5月,五年一度的欧洲议会选举结果出炉,主导欧盟政治的主流建制派纷纷受挫,导致欧洲议会的两大党团需要与其他新政党联盟才能获得多数席位。这是欧洲议会成立以来首次出现的局面,所幸亲欧盟政党整体仍占多数。
这其中,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成为大赢家,它们刮起的风暴几乎席卷欧洲各国:意大利、匈牙利和奥地利的极右翼政党版图越来越大;爱沙尼亚、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右翼政党迅速崛起;法国、芬兰的右翼势力卷土重来;甚至连最警惕右翼势力的德国也抵挡不住极右翼反对党的出现。外界将极右翼政党的胜利归因于欧洲所面临的高失业率、安全问题以及移民引发的紧张局势。
在我看来,极右翼政党虽然在选举中表现良好,但他们离欧洲的主流政治版图仍有一定距离。现在不容忽视的趋势是,极右翼政党能在很多公共政策上产生影响,例如反移民、建立欧洲的身份认同、排斥全球化等。他们甚至不再需要通过赢得选举来提高影响力,而已经渗透到欧洲的各个角落。
此次选举还有一个突出现象,那就是主张环保理念的绿党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国绿党,压倒了社会民主党而成为德国在欧洲议会的第二大党。由此可以看出,欧洲年轻一代正将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视为首要议题。欧洲在解决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上一直处于全球领导地位,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各国做出了很多努力。即使没有绿党的崛起,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也急需解决,这不仅是个别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欧盟乃至全球的问题。
2019年11月,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两年后,美国政府正式启动退出流程,目前距其正式退出还需要一年时间。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中国对欧洲而言是一个重要参与者和合作伙伴,甚至可以与欧洲一起成为对抗气候变化的全球领导者。2015年,中国和欧盟发表了《欧中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但据我观察,中国民众对提升中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兴趣索然,要提升全球领导力还需动用国家力量。
北约成立70周年之际,成员国之间却充满火药味。最近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英国《经济学人》专访时,以土耳其打击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和美国的“不作为”为例,认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简称“北约”)内部缺乏协调合作,“已经脑死亡”,并敦促欧洲提高行动力,不能依赖一个行为不可预测的美国。
多种因素影响,2018年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减少40%,是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中国在欧盟投资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
马克龙的言论立刻遭到美国和土耳其的呛声,特朗普抱怨欧洲欠缴会费,同时批评马克龙有关“脑死亡”的说法是对北约极大的侮辱。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回应更为直接,“希望马克龙首先去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脑死亡”。
我认为媒体放大了马克龙的说法,毕竟美国不会退出北约,北约仍是欧洲的安全基石。但其内部存在的危机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马克龙略显夸张的说法是想向美国传递出一条信息,就是北约内部的分裂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北约成员国需要做更多努力来维护自身安全,欧洲的军力水平也应该得到提升。总体来说,北约联盟正在被忽视,这不仅仅是法国的直观感受。
欧洲改变对华政策重心
这一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对“一带一路”产生兴趣。2019年3月23日,中意正式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意大利由此成为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七国集团成员。继意大利之后,瑞士也加入“一带一路”,并表示不反对华为参与该国未来的5G网络建设。
欧洲在对待“一带一路”的合作问题上一直存在不同立场——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经济体并不积极,因为它们不太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该倡议的合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和东南欧。
201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积极回应了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中有关债务陷阱、在合作国寻求政治影响力的质疑。全球范围内,除了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都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竞赛。相信中国公司未来会在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谈到建设项目对欧洲的影响,未来还需要更多标准来进行评估。
对欧洲来说,当前是一个重新审视对华关系的时代。在新一届欧委会的领导下,欧盟将专注于重新平衡欧中贸易和投资关系,例如对双方投资监管环境的谈判以及中国在欧洲安装5G基础设施等。
欧中投资协定谈判将是欧盟农业委员、欧委会候任贸易委员菲尔·霍根接下来的首要工作议程。2019年11月6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与菲尔·霍根共同签署了欧中地理标志协定。地理标志是表明产品产地来源的重要标志,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
欧盟在和中国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投资环境的不对等。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中国欧盟商会2019/2020年建议书》中提到,与中国企业相比,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的能力受到不同的、更为严格的条件制约,包括禁止或限制外国投资的部门,例如在金融、电信、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造成了间接壁垒。因此,欧盟一直寻求解决不对称的市场准入问题,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让其有了谈判之机。
欧盟外商投资审查新规将于2020年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届时欧盟将正式监管对欧洲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审查覆盖决策过程的各个阶段。最终决定将由对象国做出,但欧盟委员会和其他成员国可以对其施加影响。很多成员国都认识到外国投资的安全影响,特别涉及到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欧盟还发布了《5G网络安全建议书》,推出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亦称“工具箱”),以降低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风险。
据美国荣鼎咨询和德国柏林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称,由于多种因素影响,2018年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减少40%,预计中国在欧盟投资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是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如今欧盟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战略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2014年以前,欧洲对华政策的重心是如何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扩大双边合作。现在,接触与合作仍是处理对华关系时的基本原则,但重点已转向解决双方关系中的深层次不对称和失衡问题。
2019年4月9日,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在中欧峰会开始前散步。
套用欧盟2019年3月发布的《欧中战略展望》报告,“欧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平衡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增长,反映了其成为全球领先大国的雄心。”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到2020年年底,欧中关系将会取得更良性的发展。只是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将绝大多数注意力都放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上,有多少能够分配给欧洲让我感到担忧。
即便如此,欧中在全球治理方面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双方已在推动WTO改革、《巴黎气候协定》和伊朗核协议等方面达成共识。但我对WTO改革的未来并不乐观。对改革的必要性虽然达成了普遍共识,但中国究竟应被定义成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仍存争议,这将对WTO改革第一阶段的重点——“如何处理发展中国家享受的优惠待遇问题”造成阻碍。
未来中国议题将在欧委会的议程上占据重要位置,因为这与欧委会计划推动的多项议题交叉相连,例如如何让欧洲适应新的数字时代、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促进开放和公平的贸易议程、制定高标准的环境和劳工保护等。虽然在很多议题上欧盟内部也存在分歧,但大趋势是整个欧洲更加趋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