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一艘日本运输船被击沉,中国渔民却展开了一场生死救援
2005年8月18日,一位名叫查尔斯·佐敦的英国老人带着家人来到了中国舟山东极岛,一行人乘坐轮船抵达东极岛后,老人迈着健硕的步伐上了岸。
在人来人往的码头上,老人一眼就看到了前来迎接他们的一位中国渔民。
渔民同样已经满头白发,两个老人相见之后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查尔斯嘴里不断重复着感谢的话,这一幕令在场的很多人都非常感动。
渔民名叫陈永华,查尔斯则是一名二战期间的英国老兵,看起来两个人似乎不会有什么关联,可一起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惨剧,让他们之间有了深厚的羁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卷了进去,战争的主要战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欧洲地区,另一部分则发生在东亚地区。
日本依靠着自己的军力,对中国等东亚国家发动了侵略战争,可令日本没有想到的是,战争一开始就偏离了日本的计划。日本深陷在中国战场上,随着消耗战不断进行,日本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于是将目标放在了英美等国家的身上。
1941年2月1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美国正式进入太平洋战场。随后,日本又袭击了东南亚等地的英国军队,由于英美之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欧洲,他们在亚洲地区的准备严重不足。
战争一开始就十分被动,日军抓住机会大举进攻东南亚的英美地盘,英美军队节节败退。尽管英美仍然有着强大的实力,但亚洲战场的被动局面一时间还是无法改变。
最终美国选择放弃菲律宾等地,日军相继占领了东南亚绝大多数的地区,英军的处境同样艰难,香港、新加坡等地相继沦陷。
伴随着英美大量地盘的沦陷,诸多英美士兵被日军俘虏,日军一向以残暴著称,自然从来没有遵守过什么公约。
很快日军就制造了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大量的盟军士兵死在了途中,幸存的战俘则被日军不断转运,有的被一直关押起来,有的则被转运到其他地方强制劳动。
随着战争不断进行,日本国内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于是日军又将大量的战俘转运回国,放到国内的矿山等地进行劳动,为日军提供战备资源。
在这种背景下,东南亚的海上出现了许多转运战俘的日军船只,查尔斯·佐敦所乘坐的里斯本丸号便是其中之一。他在二战期间被派到了东方战场上,可由于战事失利,大量的英军被日军俘虏,查尔斯成为俘虏中的一员。
1942年9月27日,里斯本丸号搭载着800多名日军从香港出发。这批日军主要是驻扎在香港等地的日军,他们将要搭载着这艘船回到日本。
里斯本丸号全长约116米,宽约18米,载重量达到7152吨。它本是一艘客轮,二战期间日军征召了大量的民船,这艘船被日军改造之后,负责海上的运输工作。
里斯本丸号共有3个货仓,船舱呈2层结构,可以容纳大量的人员。这艘船从香港启航的时候,除了船上的日军之外,还有大量的英军战俘。
查尔斯等英军士兵大多是在香港战斗期间被日军俘虏的,这艘船上的英军战俘有1816人,他们主要是来自英国皇家苏格兰部队,以及炮兵、空军等部队的俘虏。
除了运输战俘之外,船上还被日军装载了大量的物资以及日本从香港等地搜刮得到的金银珠宝等等。
一路上,日军将英国战俘分开关押,英军战俘们被关到了最底部的船舱内,日军对待这些战俘是十分粗暴的,但这批战俘对于日本来说还有其他的用处。
因为,日本将大量盟军战俘送到本土,一个用处就是希望能拿这些作为谈判的筹码。战争的进行让日本感到非常吃力,尤其是美国逐步缓过神来,展现出的实力令日本信心不足,为此日本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希望能与英美谈判,防止出现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
就这样,里斯本丸号从香港出发,一路上航行非常顺利。10月,船只抵达舟山海域,接下来就是直奔日本本土。
眼见一路都没有出事,里斯本丸号便放松了警惕,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他们已经被美军盯上了。
一艘名为“鲈鱼号”的美国潜艇在10月1日发现了里斯本丸号,与以往相同,美国人看出来这是一艘日本军队的运输船,于是就准备干掉它。“鲈鱼号”一路低速航行,紧紧地跟在里斯本丸的后面。
10月2日一早,眼见时机成熟,潜艇立即开火。一开始,潜艇连续发射了3枚鱼雷,都没有命中里斯本丸号,随后潜艇再度发射,第4枚终于命中目标。
突如其来的袭击,令里斯本丸号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船上的人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很快船发生了剧烈的震动,日本人立即意识到大事不妙,于是赶紧联络了周围的部队。
里斯本丸号船身开始大量进水,船只也开始倾斜,完成攻击任务的“鲈鱼号”潜艇迅速撤离战场。
就这样,海面上的里斯本丸号乱成一团,身处在底层船舱的英军战俘们,一开始感受到船身剧烈的摇晃,就有人意识到情况不对。然而,日军不仅将这些战俘关在底部,还为了防止他们逃跑,用木板等东西死死封住了船舱的门。
这使得舱内与船上完全成了两个世界,船上的日军很快就迎来了救援。由于舟山海域本来就有大量的日军基地,日军得到消息后便立即派出了救援船赶到现场进行救援。
里斯本丸号的船员们意识到船只已经无法抢救,于是他们决定弃船。前来救援的日军船只,很快就救下了许多日本士兵以及平民。船只倾斜让大量的货物落到海中,日本的救援船也开始抢救船上的货物。
此时,里斯本丸号与其他救援船上的日军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不管底下英军战俘的生死。
船只发生的事情,很快就让底层的英军战俘们开始骚动,大家都意识到船可能要沉了。有的人开始不断呼救,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救援船也完全无视这些英军战俘的存在,不少船只来了之后只救完日本人便早早离开。
无奈之下,船内的英军开始想办法自救,由于他们手上没有武器,要想冲出船舱都非常困难。好在一些英军士兵想到了其他方法,他们以各种方式尝试自救,终于冲破了船舱大门。
大量英军开始想办法到甲板上寻求救援,日本人立即发现了此事,见底下的英军跑了出来,日本人并没有想救援,而是开枪射杀跑出来的英军士兵。
许多人就这样死在了日军的枪口下,还有一些人为了保命,索性就跳到了海里。然而,绝大多数的英军战俘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冲出来的只是部分人。许多人一开始船只出事的时候就被死死困在船舱里,后来一些人成功自救,但是大部分人仍然被困死在船内。
里斯本丸顿时成为了地狱,英军士兵在绝望中死去,一个后来幸存的士兵在逃命的过程中,听到了许多被困在船舱里的英军士兵们,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唱着歌谣迎接死亡的到来。
一时间,海面上出现了大量英军士兵的尸体,许多逃命的人,也在海水里挣扎着。
遇袭24小时后,里斯本丸号彻底沉没,绝大多数的英军随着这艘船一起沉入海底。日本人在结束了船上本国人的营救工作后,便迅速离开了现场。
实际上,仍然有大量的英军依旧还活着,可这些人绝望地在海中挣扎,很快也会死去。
正在这时,海面上出现了许多中国渔船。
原来在10月2日清晨船只出事的时候,附近岛屿的中国渔民便发现了此事,海面上很快又漂来了大量的布匹。
这些东西令当地渔民们非常高兴,许多人就开船到海上打捞船上的物资。很快,前往附近打捞的中国渔民们便发现了海上的英军士兵。
于是大家立即扔下了手里的东西,开始营救这些落水的英国士兵。周围越来越多的中国渔民都知道了此事,更多人参与到了救援行动中。他们驾驶着原始的木船,不断奔波在海面上,尽可能营救更多的幸存者。
很快,越来越多的英国士兵在渔民的帮助下获救,不少人在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
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生死救援,因为当时附近海域还有大量的日军,这些渔民们是冒死营救海上的英军士兵。
大家都没有怨言,而是不断想办法救人,就这样中国渔民们出动了65次,有46艘渔船参加了这次的救援行动。他们的行动非常高效,在短时间内就救下了384名英军战俘。另外有一些舰船也收容了不少英军战俘,例如“丰国丸”等船只就收纳了不少幸存者。
被救上来的英军士兵们,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日本人察觉到了中国渔民们的行动,于是又迅速派兵到岛上,展开了大规模搜索。许多渔民冒险将部分英军士兵藏匿起来,这才保证他们的安全。
此次事件,共有八百多名英国士兵葬身大海,可幸存下来的英国士兵们并没有脱离险境,他们随后被以各种方式押送到日本,在那里继续着悲惨的战俘生活。
日本投降之后,赴日的战俘有763人存活,不少人在日本悲惨死去。中国渔民们还是尽全力保护了3名英国士兵,帮助他们逃离了日军的魔爪,他们一路在中国民众的保护下,辗转到重庆,这才让这起惨剧被世人所知。
诡异的是,无论是日本方面还是盟军方面,都对此保持了沉默。两边都没有选择拿这件事做文章,这也导致这起惨剧一直不被外人所知,甚至在世界盘点严重海难事件的时候,也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起惨剧。
两边诡异的态度,使得这起沉船事件存在着大量的疑点。首先是船只遇袭的疑团,要知道里斯本丸号从香港一路出发,这段航程其实最危险的时候是刚出香港,按理说舟山海域是属于日军的掌控区域,反而是安全区。
结果里斯本丸号一路走到哪都没有事情,偏偏到了安全地带却遇袭沉默了,这就有些奇怪了。
类似的沉船事件,在二战期间并不少见,日本在与美军的战斗中,经常遇到船只被美军潜艇袭击的情况。
美国海军一开始在战场上的处境并不好,美军采取了拖延的战术,不少美国潜艇就化整为零,在太平洋各地四处活动,寻找并袭击日本的运输船等军用船只。美军的这种游击战,令日本海军非常恼火,却没有太好的办法。
不过,日本人还是想到了一些应对美军袭击的方法,这便是里斯本丸号此前一直没出事的原因。里斯本丸号并没有彻底伪装成民用船,上面没有通用的红十字标志。
日本军队选择在上面加装火炮,又使用无烟煤等燃料,确保船只能隐秘快速地通过相关海域。里斯本丸号在行进过程中其实遇到过其他美军舰艇,只是日军考虑到其他海域的安全问题,一路上非常小心,这才确保船只能安全抵达舟山海域。
讽刺的是,最危险的地区都已经通过了,里斯本丸号却在最安全的地带遇袭了。因为日军低估了美军潜艇的活动能力,舟山海域虽然是日本海军的控制区,但东面的公海区域,日本军队并没有什么防备,针对这一片的警戒力量也是严重不足。
这就导致“鲈鱼号”从东面悄悄潜入舟山海域的过程中,日本海军完全没有察觉。里斯本丸号又没有探测潜艇的能力,也不具备快速闪避以及防御的能力。因此,船只进入舟山海域后,就完全放松了警惕,这才被美军潜艇抓了个正着。
对于美军的潜艇来说,里斯本丸号并没有带着标志,上面又明显装备了火炮等武器,怎么看都像是日本的武装运输船。他们选择击沉对方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战争期间打击敌人肯定是合理的行为。
只是随着这件事的真相被英军幸存者披露,盟军内部感到非常尴尬。美国的潜艇击沉了日本的货轮,损失最大的却是盟友英军。
这起乌龙尽管美军是有理由的,可说出去肯定是不好听的,英国方面对此态度也非常暧昧,并没有要追责到底的意思。
日本方面的态度就更好理解了,原本日本的舆论宣传就基本不提自己失败的事情,此次事件毕竟是日军的运输船被击沉了,说出去肯定不好听。
而且日本往国内运输盟军战俘的事情,尽管大家都心知肚明,可这种事情说出去会引起不少不必要的麻烦,日本也是低调处理的。如今出了这样的事情,放出去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舆论对此是不会宣传的。
随着二战结束,盟军还是再一次提起了这件事,1949年2月,香港举行了盛大的悼念仪式。英国政府公开表彰了舟山地区救援英国士兵的渔民们,还发放了相关的奖章与奖金,更是赠送了一艘渔轮作为谢礼。
不过由于时局的因素,此次交流并不是非常成功,然而舟山的渔民们与这次事件幸存的英国士兵们,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参与救援的渔民们,其中还包括许多小孩子,被救上来的英国士兵们对中国渔民的行为非常感激。
可是他们是受到日军追捕的人,日本军队很快就来到当地搜捕,渔民们救下来的英国士兵中,只有3人成功离开。那么剩下的人为何又都重新落到日军的手里了呢?
其实当时日军为了寻找这些被渔民们藏起来的英国士兵,想尽了办法,最终他们气急败坏之下,开始抓当地的渔民拷问。眼看着这些救过自己的渔民们被日军折磨,英国士兵们不愿意他们受苦,最终主动站了出来跟日军回去。
战争结束后,幸存的英国士兵陆续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中英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诸多英国老兵们,就没有机会重新回到中国。他们并没有忘记远在东方的这些恩人们,这件事被大家一直默默记在心里。
许多幸存者对于当时在船上的事情,都印象深刻,日军肆意虐待残杀战俘,又刻意不让人营救战俘,这些事情即便过去几十年,大家都还是记得非常清楚。
舟山地区的渔民们自己并不富裕,他们还是愿意把粮食分给救上来的英国士兵们。英国士兵们的选择,也让当地的渔民们非常感动。
遗憾的是,舟山渔民们救上来的英国士兵,绝大多数人跟日军回去之后,都死在了日本国内,真正活到战后的幸存者并不是非常多。
不过,这件事却在东方的英军内部有着极大的影响,1991年,时局的改变让两边有了更多走动的机会。数百名英国老兵来到了香港,参加了相关的悼念仪式,他们有不少人前往舟山,看望当地的渔民们。
舟山市对于这起事故,非常重视,在数年后组织人员对沉船海域进行了探测。不少人还拜访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渔民们,沉船所在地的东极镇也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希望能梳理事情的经过,不让人们忘记这段历史。
同时,幸存的英国老兵们也找到了来中国的机会,他们想要再一次回到这个拯救自己的地方,找到当初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们。
于是,2005年查尔斯等老兵来到了中国,他们拜访了一些还健在的渔民们。时隔多年,大家都已经是白发老者,却都没有忘记当年的事情,再度重逢之后,他们热情地拥抱在一起,这份生死羁绊一直没有消失。
随着两边来往越来越密切,这件事被两国更多的民众所知,更难得的是,这份情谊不仅停留在他们这一代,更是被他们的后人传承了下来。
一些当初老兵们的家属,为了父亲的这段往事来到了中国,拜访了拯救他们先辈的渔民们。在两边的共同努力下,事件相关的诸多细节被研究会梳理清楚,相关的书籍以及各类资料开始在社会中广泛流传。
许多来到中国拜访的老兵们,回国之后依旧与渔民家保持着联系,他们还时不时互相赠送礼物。
社会各界对于里斯本丸号的事情越来越重视,这件事成为中英两国对抗法西斯的最好见证。不过,此次事件至今仍然存在着一些疑点。根据一些英军的幸存者描述,里斯本丸号来到舟山的任务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
国内一直有学者质疑里斯本丸号来到舟山的动机,很多人认为这艘船其实还装载了大量从中国搜刮的文物。这种事情倒是有一定的证据,后来在日本国内,就保留着不少舟山地区出土的文物古卷。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四处搜刮,大量的文物珍宝都被日军送回国内,这些东西很多都再也没有消息。
因此,围绕着里斯本丸号的研究一直没有结束,可惜由于这艘船一直沉睡在海底,许多事情就没办法去证实了。不过,这艘沉船最大的价值,还是作为中英两国军民抗击法西斯的友谊见证。
查尔斯·佐敦曾说:“回国后,我要把舟山东极渔民当年营救盟军战俘的动人故事讲给朋友们听,通过英国的媒体推介舟山,传播当年舟山东极渔民拯救盟军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中英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一点,这件事无疑让两国民众的友谊更加深厚,这份羁绊也从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信中英两国的民众会更加珍惜这份真挚的情谊。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