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感动交通 | 广州打捞局赴马来西亚应急救援队:千万里,只为你

感动交通 | 广州打捞局赴马来西亚应急救援队:千万里,只为你

国内应急救援已是困难重重,而跨国救援则需要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和复杂环境。但在生命面前,中国救捞人从未退缩,从不放弃。

今年3月初,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向国际海事组织递交了广州打捞局赴马来西亚应急救援队(以下简称“救援队”)“海上特别勇敢奖”提名材料。在对马来西亚“荣昌8”轮的搜救中,这支15人组成的救援队先后分两次紧急出发,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从倒扣的遇险船中成功救出两人,打捞出一具遗体,创造了中国救捞史上幸存者被困55小时后获救生还的奇迹,得到马来西亚政府、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和交通运输部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这支团队用自己的勇敢和汗水,践行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让中国救捞闪耀世界。

感动交通 | 广州打捞局赴马来西亚应急救援队:千万里,只为你

救援队成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

快速反应

争夺“黄金72小时”

从中国广州到马来西亚麻坡巴冬水域,尽管相隔2600公里,但并未阻隔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应急救援人员创造出生命救援的奇迹。

“去年在马来西亚的那次跨国大救援,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中国救捞闪耀世界的一次壮举!”见到记者,救援队队长、广州打捞局海洋工程中心主任王仁义说。

时间回溯到2018年3月21日。

当天早晨8时30分,急迫的求救声从马来西亚海事机构的指挥中心传来,马六甲海峡发生了一起惊动中马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海难事故:一艘多米尼加籍挖沙船“荣昌8”轮在马来西亚麻坡巴冬水域(马六甲海峡南部)倾覆,船上18人遇险,其中16名中国船员。16名中国船员中,已有1人死亡,3人获救,其余12人下落不明。

险情重大,情况危急!

中马两国政府高度关注,交通运输部当即指示部救助打捞局与马方搜救部门联系对接,指示广州打捞局做好赶赴现场进行应急救援的准备,并与外交部及驻马来西亚大使馆联系、协调。中国驻马使馆第一时间协调马方全力搜救失踪船员。

接到指令后,广州打捞局连夜成立赴马来西亚应急救援队,在各方协调下,以救捞专家王仁义为队长的15人先后分两次紧急出发,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的跨国大救援拉开序幕!

首批7名应急队员于3月22日11时36分抵达马来西亚事故现场指挥部,与马方火速商讨救助方案。

难题摆在中马两国营救人员的面前:

现场水深34米,水流湍急,倒扣的遇险船漂浮着,仅有一条拖轮在现场守护,随时可能进一步下沉和倾斜;船体结构复杂,从经验推断,翻转后船舱内会有众多杂物,一些结构物随时可能掉落,对救助人员构成重大威胁。

然而,经过现场评估后救援队认为:潜进倒扣的遇险船中,搜索、救出幸存者,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潜入船舱救人?此前,马方的潜水队员采取背氧气瓶的潜水方式,只能在货舱里搜寻和水面巡视营救。中方救援队提出如此高风险的方案,让他们有些犹豫。

经过详细地介绍以往救助经验,并展示成功救助的案例后,马方现场指挥人员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同意潜水进舱救人。

13时10分,救援队到达难船现场,同时从新加坡调遣一艘8000马力救助拖轮前来支援。但起初,救援队并无遇险船舶资料,只是从幸存的船员口中得知,事发时遇险船正在施工作业,机舱、驾驶楼、泵房、甲板均有人值班。而且,在机舱附近的船底,曾听到传出来敲击声。

有幸存者!机舱!此时的救援队一下子兴奋起来。

尽管船体仍然处于漂浮状态,经过现场评估,救援队决定下水救人。

16时45分,潜水员骆伟建、张桂华下水,通过敲击船体,真切地听到了舱内的回应声——有幸存者!

随后,又一批两名潜水员顺着信号绳先后进入机舱搜寻。机舱内的污油层足有五六厘米厚,油气充满机舱,救援队员不停地敲击船体,但没能听到任何回应;来回搜寻近5个小时,翻遍每个角落,始终未发现幸存船员或遗体。

时间就是生命。潜水员们都已经精疲力竭,但“能熬就熬”,直到次日凌晨6时,可全力搜寻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此时,马六甲水域涌浪不断加大,激烈的摇晃使遇险船的沉态进一步恶化。

船员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撕扯着救援队员的心。

点评

72小时,是在空气、水温等相关条件满足下,遇险人员水下生存的黄金期。抢夺这“黄金72小时”,是与死神角力。

然而,这场跨国水下救援行动,面临着诸多外事许可环节、国内大型潜水设备无法空运到现场等比国内救援更大的难题。可喜的是,在外交部、交通运输部及部救捞局、广州打捞局争分夺秒的协调下,首批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抵达现场,并取得了当地的潜水设备。

更为难得的是,尽管只有简陋的潜水设备,尽管遇险船仍然处于漂浮状态,为了救人,救援队放手一搏:进船舱来回搜寻,竭尽全力,只为了找到遇险者。要知道,穿戴着厚厚的潜水设备,水下作业体力消耗相当于岸上的6倍!要知道,在翻扣船的内部,危险无处不在。

感动交通 | 广州打捞局赴马来西亚应急救援队:千万里,只为你

潜水员下水搜救。

用尽全力

终于找到你救出你

得知现场的搜救进展后,3月23日3时18分,广州打捞局再次火速派出的第二批8名救援人员已从广州出发。

在晚上休整时,搜救队员们彻夜难眠:白天搜救时真切地听到了敲击声,可人怎么就不在机舱?

3月23日早晨,新一天的救援开始,所有人都揪心昨天船舱内传来的敲击声。

经过再次评估,救援队决定依托现场守护拖轮和从新加坡调遣来的救助拖轮,先紧急将难船拖至附近浅水区,让驾驶楼顶部轻微触底以初步稳定船舶。顺利将难船搁浅后,搜救工作继续进行。

万幸的是,船舱内又传来敲击声,被困人员还在!

两名潜水员下水,开始搜寻人员可能存活的泵房,但入口处被气瓶和杂物阻挡,经过数次努力都没能清理成功。

此时,揪心了一整夜的张桂华心急如焚,主动请缨,与潜水员邓烨再次下水实施救援!

经过地毯式搜索,两人终于找到了进入泵房的唯一通道。但是,如迷宫一般的通道不仅异常狭窄和曲折,而且堆满了各种杂物和器械,水下漆黑一片,且布满了障碍物。

他们的身后,都拖着一根长长的用于供气和通信的“脐带”,这是潜水生存最重要的依赖,而进入迷宫一样的通道,“脐带”很容易缠绕、挤压。

“再困难也得进去!”张桂华和邓烨下定决心,一边清理着障碍物,一边摸索着前进。经过仔细搜寻,终于发现了泵房大门,但大门已因严重变形而被卡死。

也许被困人员就在门后的舱室内!时间就是生命,两名潜水员用手中唯一的铁锹,一点一点地撬动。他们拼命地互相打气:抢抓每分每秒,把生的希望早些送给被困人员。

经过近1个小时的努力,邓烨和张桂华终于进入了只有1.5米见方的狭小泵房里,发现了两名幸存者!由于在水下困了50多个小时,两名幸存船员身体接近虚脱,精神接近崩溃。

“不要怕,请放心,一个一个来,我们一定会把你们安全带出去!”安抚好船员后,张桂华立即返回水面去取呼吸设备,准备带领被困人员出水。而邓烨则紧紧地抱住两名船员,尽力安抚。

14时10分,张桂华给一名幸存者戴上潜水面具,准备带领他出水。就在出发前,张桂华发现他的“脐带”与邓烨及幸存者的“脐带”纠缠在一起。如果不及时理清,三人的安全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于是,他再次返回水下,理顺好“脐带”,再次返回泵房内,带着第一名幸存者艰难地穿过狭窄弯曲的生命通道。

近了,近了,离出口越来越近了!

14时55分,第一名幸存者刘孔干(福建籍轮机长)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那一刻,距他被困水下已整整55个小时!

此时,泵房里的邓烨正全力安抚着另一名幸存者。但这名船员情绪异常紧张,说什么也不肯佩戴呼吸设备。从头盔电话中得知消息后,张桂华再次小心地挤进泵房,用手势反复安抚船员:同伴已经获救,戴上呼吸面罩,配合救援。幸存者这才慢慢冷静下来。

此时,邓烨紧紧抱着幸存者,慢慢往舱口的通道转移,但意外突然发生:也许是长时间精神紧张,也许是对再次下水的恐惧,这名幸存船员情绪出现大幅波动,胡乱挣扎着想冲出舱口,使他的“脐带”与邓烨的“脐带”连同信号绳绞缠在一起,情况十分危急!

在舱口接应的张桂华看到这一紧急情况,不顾自身安危,立刻用小刀将信号绳斩断,小心地理清他们的“脐带”和绳子后,三人才小心翼翼地通过充满障碍的通道。

15时42分,第二名幸存者梁普增(浙江籍船员)终于被安全带出水面。两名被困人员全部获救!

水下奋战近3个小时,两名潜水员已精疲力尽,但他们的身心都被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包裹着:在异国他乡的大洋下,他们救起了两个活生生的人!

点评

翻扣船里救人,一个突发或不可测的意外,都足以让潜水员送命。

在这次异国他乡的救援中,船舱里有厚厚的油层,即使开着头顶探照灯,也是黑乎乎的。没有参照物,很难分清自己在哪里,只能靠手感、记忆摸索前进。而幸存船员情绪失控后的乱抓乱翻,让救人者和被救者都陷入危险境地。同时,船倒扣之后,涌浪一来,结构物极易掉落,压挤供氧“脐带”,舱内杂乱的铁器利口,也随时可能割断“脐带”……危险随时、随处都在。

然而,只要有一线希望,决不放弃,救援队员用他们的果敢和生命,彰显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

感动交通 | 广州打捞局赴马来西亚应急救援队:千万里,只为你

搜救人员敲击沉船船底。

决不放弃

一定让她回归故里

被救船员家属悬着的心稍微安定下来了,而没被发现的船员家属依然心急如焚。从获救的两名船员那里得知,机舱里应该还有人。

3月24日9时,遇险船尾部开始下沉,情况越来越危急。潜水队员郑洁云、陈锐迅速着装下水。他们仔细搜寻着可能有人的主甲板的两个房间和厨房。这块区域虽无敲击回应,但又是船员最重要的生活区。

船舱内所有物品都翻倒过来,杂乱无章地充斥各个空隙,给救援带来极大困难,潜水队员只能一寸一寸地反复探摸。从厨房到餐厅,再到储物间一个个检查,工作手套早已磨破。

由于通道太窄,郑洁云单独进入各个房间搜寻,陈锐在通道拐角处接应。

由于是第一次参与实战,害怕、紧张、恐惧,还是别的什么,独自进去的郑洁云一直在努力地克制自己。四五平方米的房间,他仔细搜寻了四五遍,才到下一个房间搜寻。

此时,陈锐一直在房间拐角处焦急地等待,一边小心地帮他整理着“脐带”,一边默默祈祷同伴能找到幸存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郑洁云搜索完餐厅和两个船员房间,却毫无发现。当他来到厨房门口时,一抬头,就摸到了一只手,他瞬间懵了。但立即回过神来,这不是幸存者,而是一名女性遇难者!

他鼓足勇气拉了拉那只手,却怎么也拉不动。失事已过三天,在温度约20摄氏度的船舱里,遇难者身体浮力已经变得很大。他小心地靠上去,拿绳子把遇难者的腰部绑上,心中只浮现一个念头:完整地带她出水,让她能回归故里!

郑洁云很小心地将遗体压过舱口,终于将她带出水面。

3月26日,现场搜救工作正式结束,这场牵动多方的跨国大救援落下帷幕。

这次救援中,救援队共入水18人次,对难船生活区、机舱、泵房、船头储物舱、货舱等每一个可能存在失踪船员的舱室都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救出两名被困幸存者,打捞出1名遇难者遗体,创造了中国救捞史上的奇迹。

救援队的15位英雄,王仁义、张潮水、李昌、杨银欢、吴德剑、张桂华、邓烨、郑洁云、陈锐、骆伟建、王伟科、袁庆华、黄国超、廖志前、蓝建军,他们的荣光,已永远载入了中国救捞的史册。

点评

人,对黑暗有天生的恐惧。在又黑又冷的水下,面对绕来绕去的弯道、横七竖八的杂物,更是令人胆战心惊。

潜水英雄,成为英雄之前,也只是一群普通人,有的也不敢摸遗体,有的也需要做心理辅导,才会放下心中的芥蒂。但是,下水之后,他们都会全力以赴,成为了一名不知疲倦、奋勇出击的水下“战神”。

海难无情,大爱无疆。他们的善举在“一带一路”上永远流传;在建设交通强国的路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页。

薪火相传随时准备再次出征

现场搜救工作结束的当天,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大使接见了15名救援英雄,高度赞扬了这次跨国救援,并为中国拥有这样一支应急搜救队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而让救捞专家、领队王仁义骄傲和自豪的,则是在每一次接到应急任务时,火速召集成立的救援队,都是本着“谁在家、谁最快”原则进行的。指令一下,应急队员有的从工地现场赶来,有的则立即取消休假从家里赶来,集结迅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经过多年的培养、锻造,广州打捞局已经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大、敢拼敢战的应急救援队伍。

前不久,记者见到了张桂华。刚从湖南东江湖训练回来的他,在为期15天的混合气潜水训练中,分别进行了66米和78米的潜水作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各种强化训练按计划进行着,以随时应对海上、江河、湖泊上的应急救助抢险。

“我参与四川广元应急打捞任务时,就潜到了60米。如今有了混合潜水训练,可以更好地在水下应急救援中发挥作用!”张桂华说。

在“华天龙”起重打捞船上,记者见到了潜水员郑洁云。年轻、帅气,走路一阵风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据介绍,“华天龙”上的潜水小组有七八名潜水员,没有应急救援任务和潜水作业任务时,他就和同伴练就了烧焊、切割以及开叉车、吊车等过硬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跑步、俯卧撑等体能训练,并培养队员之间的默契感、信任感。

“我们通过导师带徒,口口相传,提升潜水技能,规避作业风险,这已成为多年的传统。”党的十九大代表、“华天龙”工程船总监、高级潜水员钟松民解释道。

作为潜水前辈,每次潜水作业或应急抢险时,钟松民总是下第一班水以探明情况,随后在岸上坐镇指导。有好几次遭遇突发情况,险些“死了一回”。他敢拼敢干的精神,深刻地影响、激励着年轻一代的潜水员们。

记者了解到,在广州打捞局,言传身教的好榜样更有已退休的传奇人物“水哥”——张潮水。他从一名普通潜水员成长为原“华天龙”工程总监,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4次被评为救捞勇士,3次被授予救捞系统先进个人,经历了数次大型打捞工程和抢险救助任务。

“打捞人要有‘豹的速度、鹰的眼睛、蚂蚁的腿脚、神仙的肚子’——抢时间、抓细节、手脚并用、废寝忘食。”“水哥”的这句“名言”成为了鼓舞应急抢险人员的精神食粮。

广州打捞局获得2018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特别勇敢奖”奖章的高级潜水员、救援工程船队第四工程队队长钟海峰,更是身边的好教材。

在2017年11月27日救助珠江口伶仃航道海域沉没的“锦泽”轮7名被困船员中,钟海峰上下来回6次,在半个多小时内成功拯救被困于水下超过36个小时的3名船员,创造了海难救援奇迹,诠释了一名高级潜水员的勇猛与担当。

“这个奖是给我们团队的,也是给中国救捞事业的。在生命面前,每一名潜水员都会用尽全力,勇往直前!”钟海峰在获得“海上特别勇敢奖”后的这番话,是对广州打捞局应急救援精神的真实总结,也是对中国救捞精神的深刻诠释。

这种精神薪火相传,指引着一代代应急队员苦练本领,在一次次的应急救援中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谱写着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救助凯歌!

点评

对大多数人来说,美丽大海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但是对于水下救捞人员来说,大海更多地意味着危险任务。

他们都希望,救援任务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因为每一次救援,都意味着险情、灾难和生死博弈。但谁都明白,险情不可能消除,他们要随时待命。

每一次看到那些遇险者从绝望中重现希望的眼神,上岸后的号啕大哭,都让应急队员们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因为经历了生死考验,他们太知道生命的脆弱,太知道潜水救助的重要意义,也更加激励着他们坚守使命,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一群最可敬、可爱的人!

图片由 广州打捞局 提供

推荐阅读

感动交通 | 王娟:每一张用心的海图,都是对海洋的热爱

交通扶贫那些事 | 建成一条农村路,带动周边一方富

辽宁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

这个“朋友圈”,货运车辆值得拥有

感动交通 | 谢红:汉江雅口的那抹红

责编/吴倩

上一篇新闻

区块链50国之新加坡:全球发币中心 基金会孵化器等配套发达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中国抗疫实践为世界提供有益借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